网友提问:
唐朝唐玄宗时期,为何被安禄山的三镇兵马就赶出长安?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发动叛乱前,安禄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全面动员。以加强对外防御为由,在范阳郊区筑新工事“雄武城”。对内豢养招降的各少数民族“曳落河”(蕃语意为健儿、壮士),仅“假子”(干儿子)就收养了8000多,家中奴仆训练弓箭的就达上百人。又从各部落夺取战马数万匹、牛羊五万多头,实际上成为河北三道土皇帝。
安禄山加官晋爵,可称平步青云。天宝七载(748年)六月,实封三百户,兼职之多达21种,长达143字,涉及地名10多处。当月,加封其父赠使持魏郡诸军事、魏郡太守。接着,封安禄山东平郡王。九载(749年)八月初二,又加河北道采访处置等使。
十三载(754年)正月初四,反相必露的安禄山在行宫晋见玄宗,却装作一幅无辜的样子哭诉:“我本是个胡人,陛下破格提拔,身兼多个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陛下对我的恩德已经大大超出了常人。现在杨国忠妒贤嫉能,陷害我,恐怕我离死不远了!”五天以后,加封安禄山为尚书仆射(尚书省最高长官),赐实封一千户,儿子同时加官,赏赐无数。二十四日,又加管理牧马营田的高官。二十六日,加封“总监事”(全国总管)。安禄山乘机上报要给部下破格立功升官的名单,玄宗悉数批准,仅破格提拔的将军就达500多人、中郎将3000多人。
至此,安禄山要溜之大吉。出潼关后乘船顺流而下,每到码头船夫早就备好拉船的牵板和绳索站在岸上等待,般一到马上拉着向前行,一天能开行三四百里。他回到范阳,就下定决心起兵反叛。有人告发,玄宗还将他们绑缚送给安禄山治罪。从此,就没人敢告了。最后一批告发者,送到半路上的商州,安禄山就反了。
十四载(755)五月,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奏报,要用32名亲信蕃将代替汉将。满朝皆知反状,而玄宗竟质问:“卿等疑禄山反!”玄宗还是不能相信,就偷偷派宦官给安禄山送柑子,刺探实情。宦官受贿后反而替他美言。当年六月,玄宗派往范阳的黜陟使裴士淹得知反状后不敢回长安,安禄山就收买了他。
同年七月,安禄山原以献马为名准备向京城进军。朝廷明后一次派中使冯承威向安禄山传达圣旨,仍好言相劝。禄山则断言:“马不进,亦得十月灼然入京。”冯承威逃回长安对玄宗泣奏:“臣几不得生还见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仅三镇?唐玄宗时期的边镇也就十个,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安禄山一个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就是说,整个北方东部就是安禄山一人说了算,手握十八万精锐。
而整个唐朝边镇兵力有五十万,长安兵力也就八九万人,
可以看出,安禄山造反后,就是西部的军 区跟东部的军 区的战争了,相当于左手打右手,
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是安禄山,安禄山早就死了,
十一月,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哥舒翰到潼关后,有人就跟他说,让他“清君侧”,率军攻打长安,杀杨国忠。
很多人觉得杨国忠是奸臣,杀他没什么吧?问题是,对于皇帝来说,我让你去平叛,你不去平叛,反而率军攻打我,要改组中央政府杀执政大臣??这是标准的造反啊!朱棣和吴王刘濞就是这样造反的啊。
哥舒翰没说话,但是,让皇帝知道了,你没同意,也没把他交给我,那就说明你就是这样想的。
随后,皇帝新招募士兵一万多人,屯兵霸上,相当于监督了,哥舒翰直接把军队收编了,把将领杀了。这又是标准的造反啊。。
《旧唐书》:翰至潼关,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翰虑为所图,乃上表请乾运兵隶于潼关,遂召乾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翰心不自安。又素有风疾,至是颇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断,教令不一,颇无部伍。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叶,人无斗志。
对皇帝来说,安禄山不是忠臣,哥舒翰也绝不是忠臣,安禄山可以造反,哥舒翰也可以,于是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兵败投降了,潼关被占,潼关破后,长安的大门就开了,
皇帝身边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他早点死的,所以他需要防着的是每个人,特别是他的太子、其他皇子和所有将领、丞相。
如果只需要防着安禄山,那把安禄山清理出局就可以了,问题是,安禄山不可信,哥舒翰就可信吗?
如果你觉得安禄山是反贼,你又错了,安禄山号称四圣,还有人给他们立庙祭祀。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 《新唐书》卷一二七,列传第五二,《张弘靖传》:“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
总的来说,对于唐玄宗,如果只是平叛,要平叛很容易,问题是,要平叛,还要自己的平叛大军不造反,这就有点难了。
实际上看后来,“马嵬之变”后,李亨去了灵武,武将们就拥立李亨做皇帝了,玄宗就成了太上皇,这不是标准的造反吗?对唐玄宗来说,跟安禄山有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
仅凭二字说得不恰当,要知道天宝十节度总共才十个,唐朝的兵力主要集中在这十镇,安禄山一人就占了三镇。原因许多朋友分析,星火辰说一些大家没提到的,增添些趣味儿。
一、大家没注意到的是,安禄山并没有真正掌控三镇的军队
安禄山造反时,起胡汉兵力十五万,算上其留守老巢的,他的总兵力应该不止这个数,即便只算十五万,也占了唐朝常备兵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这些军人是唐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这就不用多说了。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安禄山虽然身为三镇节度使,却并没有完全掌控三镇,更没有完全掌控三镇的军队。首先,河东地区,其实还在唐朝掌握中,安禄山起兵前出了一个奇谋拿下了唐朝的太原留守,想完全控制河东,但依旧失败了。正因为如此,河东地区后来成为了李光弼打击叛军的基地。而安禄山最早担任节度使的平卢地区,其实也没有完全服从安禄山,后来,平卢就背叛了安禄山,反而与安禄山的基地所在范阳相斗。即便在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其中也难说有没有心向唐朝之人,安禄山起兵前,杨国忠等人曾有分别任命安禄山手下三人为三镇节度使,以分化安禄山阵营的计划,可惜没能实施。由此可见,安禄山阵营高级将领中并非铁板一块儿。后来,你会发觉,安禄山重用的都是其帐下的中级军官(由安禄山一手提拔),只比安禄山地位稍低的那些高级将领却大多心怀二志。
但即便如此,安禄山拿下河北、兵渡黄河、再破洛阳,也易如反掌。倘若安禄山真正掌握三镇兵力就当在二十万以上了。这点,不应当光看三镇的官方统计兵力,安禄山除了三镇兵,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兵力来源。譬如说其管控内的契丹、奚族部落兵,其陷害阿布思后所招抚的同罗兵,其从突厥故地让阿史那承庆等人招募的突厥兵等等。再加上战争往往是胜利者越打越强,譬如说史思明最初只有几千人,屡战屡胜后他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安庆绪,这就可以看出来。
二、玄宗并非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关键时刻还胆怂了
早年的唐玄宗,在历次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包括发动兵变,杀掉唐中宗皇后韦后一事。因此很多人认为他年轻时英武非凡,文武俱优,安禄山造反时,是他年老昏庸了。其实呢,玄宗晚年未必昏庸,说他昏庸,很可能是他那非法夺位的儿子唐肃宗在史书中故意塑造的形象。但实际上的玄宗,绝非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他年轻时发动的兵变,更多是一种政治阴谋,而不是真正的统兵野战。玄宗是玩儿政治的高手,却不是一个军事家。
且说,玄宗表面上给了安禄山三镇节度使的名义,但他却没有让安禄山真正掌控三镇。但唐朝那些年的四处扩张政策,让唐军都集中到边地去了,内部防御空虚,再加上河北河南一带好几十年没打过仗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御敌。因此,安禄山的十五万大军拿下河北几乎是兵不血刃。玄宗临时拼凑了二十万的市民,让封常淸带去抵御安禄山,又被安禄山打得大败,安禄山就占据了洛阳,在正月里称帝了。从起兵到称帝,不过短短个把月时间,可见安禄山进展之顺利。
但安禄山的大军却被扼守潼关的哥舒翰给挡住了,打不进去。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军从朔方、河东一带跨越太行进入了河北平原,开始对安禄山老巢一带进行攻击。负责镇守河北的史思明、蔡希德等人屡次战败,安禄山急死了。一旦他的老巢,河北和范阳被唐军攻下,只是占领河南的安禄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安禄山越发躁急,开始鞭笞属下,把两个军师拿来骂,其肥胖的身体也出现很大的问题。
可玄宗呢,却忍不住了,看不得哥舒翰只守着潼关不出击,让叛军在洛阳逍遥。于是,他强令哥舒翰出击。玄宗的想法是什么?既然李光弼等人取河北轻松自在,凭什么你哥舒翰就只能守着。要知道李光弼当初不过朔方一将,而你哥舒翰可是曾经威名震动吐蕃的陇右、河西节度使。玄宗要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呢,哥舒翰被打得大败,还被其部下挟持着投降了安禄山。
意气风发的玄宗顿时就怂了,百官也不通知,拖着皇室家眷就向蜀地跑了。安禄山还没反应过来,虽然大胜了哥舒翰,却十多日没有进军长安。潼关已经打开,安禄山为什么反倒犹豫了?他还怕玄宗组织军队又来反击呢!
可玄宗呢,自己跑了!于是叛军孙孝哲部第一个杀入长安。
即便是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也看出,这时候往蜀地跑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往朔方军控制的北边去。可玄宗呢,显然只想苟延残喘了。
三、玄宗在安禄山造反前搞了大量政治动作,但虚招太多
玄宗这一跑,相当于把长安让给了叛军,各路诸侯想勤王都找不到地方,于是大局顿坏,在河北取得的战果因为人心散了,瞬间顿坏。是不是由此就说,玄宗昏庸至极,从前到后对安禄山没有一点动作,只知道逃跑呢?当了快五十年天子的玄宗,如果只是这样的人,那还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坐稳天下的。
事实上,在安禄山造反前,玄宗搞了大量的政治动作,但最后证明这都是虚招,不如安禄山来个一拳KO。杨国忠等人用三人为三镇节度使分化安禄山的计策,按照历史记载是没有进行。但事实上,河东的中心太原,及其主要兵力,其实已经落入朝廷信任的杨某某的控制中。平卢的回归朝廷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而一旦安禄山再次入京,恐怕就会被削夺一切兵权,华清池的热水澡不是那么容易洗的(玄宗再次邀请安禄山到华清池洗澡)。这些动作,史书中都有痕迹,只不过后来的唐肃宗显然不想说得明白,干脆让史官写计划没进行(甚至干脆说这个计划其政敌杨国忠根本就不知道)。邀请洗澡是可以写的,只要不提其中内情,更显得玄宗昏庸可笑。
有些东西也是凑巧了,正在安禄山造反前不久,唯一可以匹敌安禄山的哥舒翰突然中风。后来啊,封常淸失败,中风的哥舒翰不得不被强拉出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我想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盖因这场叛乱直接将繁盛的大唐帝国打入深渊,也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而我们不少人都有所疑惑,为何安禄山以三镇兵力就敢造反,还逼的李隆基逃出长安。其实我们要是细究安禄山的实力就会发现,安禄山的实力之强确实有能力跟唐帝国叫板。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其所兼任的官职无数。首先身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两城太守,四府经略使,还身兼两地群牧使。可以说恩宠无比,而且其所盘踞的河北地区自隋以来便是中原最重要的产粮地,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在全国也是排行第二。
再加上唐玄宗还将两个重要的养马地交给了他打理,甚至还允许安禄山铸钱。这就导致了安禄山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
另外一方面,此时的唐帝国虽然强盛,但以关陇贵族为根基的府兵制已经开始衰落,此时是募兵制和府兵制并行的政策,当时安禄山所在的三镇是募兵制最成功的地区,掌控了大唐最精锐的十五万士兵,超过大唐主体精锐的一半,而且这些士兵并不完全是受儒家文化的军人为主体,而是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士兵只知道有将领而不认皇帝,战斗力又强悍。
可以想象李隆基是养了多大的一只老虎,即便如此,安禄山所率领的十五万军队还是被高仙芝挡在了潼关而不得过,届时只要稳住阵脚,即可慢慢拖入消耗战,结果李隆基因安禄山的背叛而冲昏了头,强令高仙芝出战,高仙芝不从被杀,后指派哥舒翰指挥,哥舒翰也是采取守关不出的策略,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迫不得已出兵,最后被安禄山打的个大敗,死伤无数。而后潼关守军担心哥舒翰被逼出战,干脆绑了哥舒翰投降安禄山,至此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安禄山长驱直入,李隆基只能逃出长安。
大概如此,在安禄山谋反之前,李隆基便已经养虎为患,谋反之后更是昏招不断,长安城破之后,惊慌之下李隆基甚至发布诏书让各地节度使拥有人事监察权,节度使身上的枷锁卸下,也开启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态势。
其他网友回答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唐朝的军队制度,在唐朝军队编制是以藩镇为单位,其目的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设立节度使,节度使虽隶属中央的管制,但随着中央权力及管制的弱化,节度使俨然成为藩镇中的土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此时的安禄山以及后期的朱温、李克用、李茂贞都有叫板中央的实力。由于唐玄宗重视边防军务,致使唐朝的军队是外重内轻,军队人数及精锐都囤积在边塞,长安都城腹地兵力不多,这是安禄山能够造反并能够攻入长安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在来了解一下唐玄宗,唐玄宗登基之初,吏治清明、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开创的开元盛世。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专宠杨贵妃,唐朝杜牧的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至深。此时,唐朝开始混乱起来,政治腐败、黑暗,加之安禄山早有不臣之心,在长安遍布耳目,最终发动了安史之乱。
再次我们来了解以下安禄山这个人,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有一半亚粟特人的血统,出生和生活营州(今辽宁朝阳),突厥人和亚粟特人生活在现在的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地,按现在的说法安禄山就是一个混血的东北大汉,战力彪悍且长期领导着以突厥人、契丹人、高句丽残余、西域人和中亚人为主的军队,此为大唐军队中的精锐。安禄山也在长期与胡人作战和交流中渐渐胡化,起反叛之心。
最后我们来进行一次双方军力的对比。先说安禄山,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且三地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近20万,实力强大。安禄山常年戍守边塞,军队都是唐朝的精锐。再看唐玄宗一方,由于唐朝军队制度重外轻内,在长安城的军队仅8万,各地勤王军队都是临时拼凑,战斗力弱,指挥不当,虽兵力众多难以抵挡安禄山的20万精锐。如同清末袁世凯,虽小站兵力仅万余,但个个是清朝精锐,抵得过八旗十万大军。
面对实力强大的安禄山,唐玄宗不得已逃离长安,唐朝也是经历了8年的安史之乱,由盛到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