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永乐大典》还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吗?
优质回答:
《永乐大典》,若是谁得到,必定焚香祷告,这是天底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宝贝!哪怕庚子赔款的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恐怕也抵不上这一套书。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三亿七千万字,汇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足以证明中国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汉字书写的文明却最丰富,三千年绵延而不绝,别无分店!
《永乐大典》是否还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们要清楚《永乐大典》一共有几个版本,现在的情况如何。
《永乐大典》一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也称永乐正本或永乐本;还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重录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这两个版本在内容、大小、格式、字体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差别。
现在全球仅存800余卷,400册左右,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去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藏有约221册,中国台湾图书馆藏有60册,这60册是从战火中远渡重洋先到达美国,后运往台湾而留存下来的。同时,这所有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并不是永乐正本。
嘉靖皇帝虽不是一位功勋卓越的皇帝,但是对《永乐大典》却是一往情深,枕边读物即是《永乐大典》,在嘉靖36年,宫中发生大火,嘉靖帝多次发号命令,抢救《永乐大典》,之后便开启了浩大的重录工程,嘉靖皇帝要求,两个版本要分藏两处,秘不示人。至于藏在宫中的哪一个地方,没有明确的记载。
《永乐大典》正本仅有一套,但是却从未现身过。有种说法是,毁于乾清宫大火,但是根据《天禄琳琅数目》记载,并没有《永乐大典》;还有人说毁于明亡之际,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种猜测,无法证实;最有可能的一种是,作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宫,因为嘉靖皇帝下葬之后,正本也随之失踪,但是除非打开永陵,否则也不能确认。
至于嘉靖副本为何也只剩下几百册,有研究专家认为,是清朝时,编撰《四库全书》时,需要查阅《永乐大典》,这个过程中,编书官员偷窃了大量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完成之后,官方对《永乐大典》管理不那么重视,一些官员趁机顺手牵羊。
如果说出土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于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其他网友回答
《永乐大典》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旷世奇书,编辑于永乐年间,全书总共22,937卷,共有11,095册,全书3亿7000万字。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汇总了我国古代接近上万本古代图书,对华夏文明有详实丰富的记载,是几千年来不灭传承文化的最好证明。
毕竟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的年代,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难以估量的,说它价值连城都有点小瞧它的存在价值。
《永乐大典》的前世
当时编辑的《永乐大典》一共有两个版本,一本也就是《永乐大典》原稿,同时还被称为“永乐正本”。
最初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完成于永乐七年,后来在嘉靖时期重新更正修订,虽说作为副本,但是几乎是按照永乐正本完美复刻的一样,各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几乎没有差别。,
要说嘉靖皇帝对于《永乐大典》的热爱,可以用一往情深来形容,平时看《永乐大典》也成了嘉靖每日的必修功课,枕边时常放一本大典以备随时查看。
作为史书典籍,很容易遭到火灾的侵蚀,大约在嘉靖36年,不料宫中发生大火,最令嘉靖担心的就是《永乐大典》,哪怕是其他宫殿烧毁,也要把它抢救出来。
后来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不仅派人重新修订,而且对原版进行复刻,尽管这项工程耗时耗力,但是嘉靖皇帝也不敢丝毫怠慢。
为了保障它的安全,修订完成后久派人将其分别秘密储藏,具体在宫中什么位置,没有史书记载,不是当事人也很难知道具体位置。
《永乐大典》的今生
就目前《永乐大典》的存在状况而言,全球总共保存的仅仅只有800卷,还不及全书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我国仅存一半不到,至少有400册就因为历史原因流落海外,涉及八个国家和几十个机构个体,整合难度相当之大。
然而不幸的是,这所有的幸存《永乐大典》也还只不过是后来嘉靖年间翻印的副本,真正的原版至今下落不明。
当前关于正版《永乐大典》的猜测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已经在乾清宫大火中毁于一旦;还有人说明朝灭亡,也给它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灭顶之灾;也有可能被闯王李自成带走,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嘉靖皇帝死后陪葬品。
当然也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嘉靖皇帝仙逝的时候,副本并没有修订完成,随着三个月之后嘉靖皇帝被下葬,正本的去向也扑朔迷离,自此也没人敢肯定正本究竟在何处。
《永乐大典》的未来期许
相信《永乐大典》正本一旦被发现,那将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发现,当然有关于《永乐大典》谜团的正解,或许也就只有嘉靖皇帝最清楚,就看将来在嘉靖皇帝陵墓当中会不会有什么重大发现。
当然为什么会有流传出来的这几百册,也有专家学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毕竟有时候会有查阅的需要,难免会因为当时有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其私藏带出,或只是利用其他书籍置换,最终散落民间,或许也与当时《四库全书》的修订有关。
据说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编纂《四库全书》,由于虚荣心作祟,就导致极度膨胀的他,为了能彰显出自己的丰功伟绩,就将《永乐大典》开放,供当时的史官随时随地翻阅查询。
对于精华加以保留,对于其中的原版也是能改就改,甚至改到于面目全非,当然原版也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被毁弃殆尽。
至今尚未有明确证据表明《永乐大典》最终去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关于原本被毁坏的记录,一切未有定数,还是很有希望能发现其原本的。如果按上面分析的结果,出土完整版本的《永乐大典》几乎不可能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从成祖朱棣下诏编撰大典到嘉靖时期抄录副本,永乐大典实际上一共有四个版本分别为《文献大成》、《永乐正本》、《朱棣北迁后留在南京的精华本》、《嘉靖副本》。这其中有传言说永乐正本被陪葬在嘉靖的陵寝之中,但是经过后来的技术手段探测表明嘉靖的陵寝中有水,即使永乐正本在里边也早已损坏了,所以能出土完整永乐大典的希望很是渺茫。
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便有了修一部大典的念头,当时的想法是‘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是由于建国只有二十余年百废待兴还需要恢复发展,同时战事尚未平息。太祖朱元璋还要忙着对朝廷的改革和洪武几大案,并没有太多的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去投入到大典的编撰,所以这事也就搁置了起来。到了朱棣靖难成功,登上大位便又想起来当年太祖有过修《类要》的念头。此时的朱棣想要修一部大典主要有如下几点考虑: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继承太祖遗志,借以表明自己的取得皇位的正统性;通过文治武功对建文的全面超越来表现自己比建文更适合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朱棣虽然靖难成功,但所控制范围不过是从封地北平到京师之间的一线,如果出逃的建文举起义旗号召义师勤王朱棣面临的局面就危险了,他想通过修大典给当时的大明文人士子们找点事做把他们笼到自己身边以稳固自己的皇位。所以才有了《明事》中解缙匆匆的献上《文献大成》引得朱棣大发雷霆,还觉得他不能领会自己的意图,还又派出姚广孝坐镇,这才使得大典的编修进入了正规。
《文献大成》
成祖继位之初就下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并且朱棣为即将编修的大典找到了一个就当时来说最为合适的人选——解缙。但是解缙显然没有明白朱棣的种种意图,在接到诏令后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多博学多才之士,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命名为《文献大成》。单说这部,其实跟历代的各种文献比较的话,它已经相当相当优秀了。但是前文中我们说了,朱棣要修大典是有种种深刻的考量的,虽然此书也凝聚了解缙这个明代第一才子的大量心血,但是朱棣的种种意图都没有实现。所以献上之后很快便被弃之不顾,它留在历史中的印迹也就此消失。
《永乐正本》
在发觉解缙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后,朱棣于永乐三年派出黑衣宰相姚广孝坐镇监督大典的编修。此时的解缙终于明白皇帝并非心血来潮,有那么个意思能展现自己的文治就行了;此时的解缙终于明白自己将要进行的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此时的解缙终于明白一旦大典完成自己必将彪炳千秋万代。所以从那一刻开始解缙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典的编修当中。
从永乐三年初到永乐五年冬,历经近三年时间解缙才将大典的初稿交由朱棣审核。经过朱棣的首肯后,大典的编修才进入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抄录。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典还只是一个雏形,也就是说相当于我们现在写文章打的草稿或者说是只完成了目录部分。随后经过了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永乐大典》才全部抄录完成。
前后历经近七年,《永乐大典》才呈现到了当时的世人面前。整个《永乐大典》共计约三点七亿字。这部浩浩巨作共分22937卷,其中仅目录部分就占了60卷。抄录完毕共有11095册,也就是说这部巨作有11095本。他将永乐年间举国之力所能找到的全部文献典籍都抄录了下来,这部巨作对于历史的功绩是现在的我们用任何文字形容都苍白无力的。它是我们古代所有文化类型发展的总和,代表着我们中华文明所有巅峰成就的一个汇总。
《永乐大典》从修成便一直存放于南京文渊阁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就将它存放到了北京文渊阁。此后直到嘉靖三十六年,永乐正本的保存都比较完好。可是嘉靖三十六年皇宫中的一场大火差一点将之烧毁,当时急的嘉靖连下三道金牌才最终将永乐正本抢救了出来。可是从嘉靖四十一年开始抄录嘉靖副本,至明穆宗隆庆元年抄录完毕后,永乐正本便从历史中消失了。不知是被偷、被毁还是被陪葬,反正就是再没有永乐正本的痕迹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基本上都是嘉靖副本。
《精华本》
在朱棣迁都北京时,他就下令要将《永乐大典》全部带到北京存放在文渊阁中。但当时留守南京的官员们就觉得我们以后要查资料怎么办,总不能有需要就往京师跑!于是就利用迁都前的一段时间抄录了大典里边最为精华的一部分,具体有多少,根据当时的抄录时间以及抄录的人力肯定不会太多。这个《精华本》在后来南京留都的一次大火中被烧毁。
《嘉靖副本》
一场大火,让嘉靖异常担心《永乐大典》的保存问题。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嘉靖下令重抄《永乐大典》。这个重抄工作直到嘉靖驾崩的第二年才完成。由于嘉靖副本一直存放在明朝皇家档案馆——皇史宬中,所以保存较好。虽然此后经历战乱、朝代更替,但是到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还有八千多本。借着《四库全书》的编修,《永乐大典》开始被今天借几本、明天借借几本,但是基本上有借无还。所以到了清末的时候《永乐大典》就只剩下了几千本,就这剩下的几千本经历了清末的历次浩劫算是基本上散佚殆尽。据说八国联军的时候,就有京城的小商贩捡到遗落地上的《永乐大典》。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里边的纸很不错,然后就被撕了用来包油条。就这样现在我们整个官方保存的《永乐大典》也就三百多本。
关于《永乐大典》的内容这里也选择几个,比如里边有内容记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比如《旧五代史》;比如早已失传的宋代神臂弓,里边有详细的制造方法以及结构配图。
现在对于《永乐大典》也只能寄希望于当时以各种方法获得的人们能妥善保管,使得有朝一日能让更多的《永乐大典》重见天日。
其他网友回答
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的《永乐大典》,朱棣登基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书,修了《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部《永乐大典》自打问世,就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囊括了14世纪之前的11095册的中国古代典籍,在中国600多年的朝代更迭,混乱的历史长河中,丢失了很多,为什么说有可能出土完整版的《永乐大典》呢?
(1)《永乐大典》在嘉靖年间丢失,成为最大的文化节的疑案。。
《永乐大典》从编纂成功后,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渊阁,后毁于大火。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本一直放在明朝皇宫中的文楼(今北京故宫午门的东角楼),这是一部珍贵的史书,嘉靖皇帝就非常喜爱,经常拿几本放在案头翻阅。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距离《永乐大典》编纂成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年明皇宫发生了大火,危及《永乐大典》。
嘉靖皇帝尤为担心,“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在嘉靖皇帝的一手推动下,《永乐大典》逃过一劫。火灾过后,嘉靖皇帝萌发了再抄录一部《永乐大典》,并立即行动起来。
嘉靖四十一年,“复制”一部《永乐大典》的工作正式开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复制完毕,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残本就是副本。十分蹊跷的是,副本抄录结束后,正本却不翼而飞了。
(2)《永乐大典》流失到哪里去了?
编撰这样一本历史巨著何其的不容易,但是正本的流失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永乐大典》有一万多册,如此之多的卷册,放在那里就跟一座小山一样,怎么就突然不见了?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史学界也称其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在一些史料中记载了《永乐大典》遭遇几次浩劫,其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已被储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不测,大部分葬身火海,只有少部分,被这些强盗带回国,或收藏,或转卖,珍贵的《永乐大典》散落各地。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永乐大典》只剩400册左右,分散在八个国家30多个收藏机构,但是这些散落的《永乐大典》对于蒸不熟来说寥寥无几,什么时候能全部找齐,还原一部完整的《永乐大典》称为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共同目标。
(3)为什么说能够 出土一部完整的《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 的整本是在嘉靖年间丢失的,很多史学家推测,嘉靖皇帝在腾写完正本后丢失的,有被嘉靖皇帝带进皇陵的可能。
也就是完整的《永乐大典》在明朝或者清朝皇帝的皇陵的几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只能等考古学家们发现更多的皇陵,打开以后才能确认 ,所以说着只能是一种揣测,也是一种对《永乐大典》的 期待吧 !
结束语: 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国外的秘籍,现已有《永乐大典》226册,共计11095册的《永乐大典》如今剩余不到百分之四。,祈祷《 永乐大典》 能有完整的版本出土,早日圆了中国人的文化梦想,早日还原《永乐大典》的辉煌成绩。
这是跛脚猫的第191 篇问答,感谢关注阅读,祝你一生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
永乐大典绝对是中华文化的一剂续骨良药!对断了层的华夏文化有起死复生的药效。但是一旦真正的永乐大典出土后你让对中华古籍销毁篡改那么严重的四库残书怎么办?你觉得把持文化教育影视计生的满遗们会让永乐大典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