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如何(王安石和苏轼的历史地位)

网友提问:

在历史上,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怎么样?

优质回答:

谢邀!王安石和苏轼同朝为官,又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两人既是同僚,又私交甚厚的好友。只是政见不同,王安石变法,苏轼曾因反对变法而受到王安石的打压。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时,苏轼曾上书为王安石求情。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古代代表正能量的文学家。

其他网友回答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王安石和苏轼他们两个是政敌。但由于王安石是宰相,苏轼是地方官,地位比较低,不是反对派中的主要人物,所以对王安石的威胁并不大。

俩人除了政见不同,由于都是文人,关系还是不错的。后来苏轼摊了官司,在“乌台诗案”中进了监狱,还是王安石关键的一句话,苏轼才保住性命。

王安石比苏轼岁数大。俩人出现过许多文坛佳话。由于苏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王安石的性格,脾气和秉性,以增加对俩人的了解。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作为政治人物, 其历史贡献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千百年来评价不一,莫衷一是。

总体来说,在其变法的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王安石作为文学家来说,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在诗、文、词几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今天我们不评价他的这些历史成就,就从微观上看看他的独特性格,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趣事,来挖一挖。

至于看后如何评价,请读者自己去下判断好了。

王安石之所以在文学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所分不开的。

年轻的时候,王安石落拓不羁,生活非常的随意,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经常是穿着肮脏的衣服,须发纷乱,仪表邋遢。

苏轼的父亲苏洵,曾这样描述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这一次王安石无意中贡献了一个成语叫“囚首丧面”。

韩琦任扬州知府时,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

那韩琦在弱冠之年参加科举考试,就名列探花,也是文采飞扬之人,所以很专注于做学问,同时也青睐有真才实学的才子。

王安石在他那里供职,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

由于平时养成了简单随意的生活习惯,很多时候由于头一天熬夜很晚,早晨来不及洗漱装扮就当差去了。在岗位上除了衣着不整之外,有时候还哈欠连天。

韩琦为人比较严谨,对年轻人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他看到王安石萎靡不振的样子,很不以为然。他以为这个年轻人肯定是把不住身子,夜夜去花街柳巷中去寻欢作乐呢。于是就劝他,趁着年轻好时候,不可荒废读书。

对于这些劝告,王安石也不辩解。回来以后只是暗自叹息说,韩公不能知我。

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韩琦才发现,这个王安石并非自己想的那样,而且非常有才华,遂打消了对他的误会,开始大胆使用,重点培养,王安石由此长进很快。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生活在宋朝的文人真是太幸福了。

首先,他们没有政治风险。有了太祖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了,可以针砭时事了,多自由的环境,这是哪个朝代都不曾有的好事呀!

其实,生活待遇好。宋朝官员的俸禄都是很优厚的。拿着那么多的工资,畅所欲言的工作着,那每天还不唱着过日子。

别急,还有更好的事情在后面呢。有了钱,有了自由,不潇洒,那哪儿成?

当时官员到风月场去潇洒,是很时髦的事情,许多文人都在那里留下千古佳话。

比如柳永, 入娼馆酒楼,填词作曲,就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这是皇帝差遣的,名头大不大。

还有一个大词人周邦彦,居然和宋徽宗钟情的名妓李师师情意绵绵,最后被宋徽宗窥破,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宋徽宗还觉得周邦彦是个人才,提拔他做了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也就是皇家的音乐总管,尿性不?

说明这些文官都玩到天上去了。

但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怪,在主人看来这么随意潇洒的人生,有人却偏偏享受不了,就愿意做书虫,你说气人不气人。

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习惯了清教徒的生活,一生除了夫人之外,再没有另娶一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你说他那方面有问题把,他还有子女;你说他那方面正常吧,那为何不沾这些东西呢?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了。

不光是这样,连妻子给他找的小妾,都给退掉了。

公元1063春天,王安石官居知制诰,这是一个替皇帝起草诏令的官职,那是十分重要的职务,所以俸禄增加很多。

自己俸禄增加了,于是便把老母亲和妻子儿女接到东京来。家里人一来,顿时增添了许多人气。

一天,王安石下朝回家,进入内室,不禁愣住了。

夫人吴氏不在,床边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岁的妙龄女子。

只见那女子高绾发髻,上插孔雀碧玉簪,身穿锦绣华服,淡妆细抹,颇有姿色。此时看到王安石进屋了,便羞答答起来给王安石道个万福。

“你是什么人?为何在这里?”看到生人在自己房间,王安石奇怪的问道。

那女子幽幽的答道:“是夫人让妾来的,夫人吩咐我来服侍大人。”

这可奇了,夫人如何会做这样的事情,主动把美妾送到自己身边?王安石不相信,继续追问。

于是那女子把经过全部诉说了。

原来,那女子是一个武官的妻子。丈夫在一次押送军用物资时在河里翻了船,造成重大损失,如能交上九十万罚款,人可以释放,否则就判刑。

女子万般无奈,只好自卖自身,要价就是九十万,结果被人领进这个不太宽敞却很幽静的宅院。

她看出这是大户人家,女主人告诉她,说是给她丈夫买的妾,吩咐她要好好服侍官人。又说官人是个难找的好人,不会亏待她。

听完女子的哭诉,王安石劝慰道:“你不要难过,也不必给我当什么妾。你马上可以回家,去跟你的丈夫团圆。”

“那钱呢?钱怎么办?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还给大人啊!”那女子十分疑惑地反问。

“钱就算是我赐给你们的,不用你还了。”

听了官人的话以后,那位女子露出惊愕的神色,连连说道:“真的吗?是真的吗?”

王安石把话又重复一遍,那女子才相信,千恩万谢,回家去与丈夫团圆。

王安石把那女子打发走后,叫过夫人,询问为何要这样做。

原来夫人进京后,见京师里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

尤其是有一定品级一定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一两个妾,人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你,或认为这个官员过于惧内,家中一定有个母夜叉。

王安石已经是五品高官,早有纳妾的资格。夫人见丈夫终日忙于公务,很是劳累,可能是没有功夫顾及于此,就私自做主,派人到外面去给丈夫买了一妾。

听了夫人的叙述,王安石才知道了她心中所想,于是正言说道:”都是为名声所累呀!”

除了这方面的自律,在做学问上那更是自律,自律的有些苛刻,所以才有了很深的学问很深。

王安石的学问深厚到何等地步呢?这方面大才子苏轼深有体会。

苏轼号称全才,诗词书画各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但谁能猜想得到,他在王安石面前还崴过脚呢。

相传王安石一日吟了二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

写完以后就放到了公案上。

恰巧苏东坡来拜见,看王公不在,案几上有这两句诗,看完以后不禁抚掌大笑说:“哪有这么大的花心能卧下五条狗呢?”

于是提笔将诗句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荫”。

后来,苏东坡因与当朝权贵政见不合,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一次他到海边游玩,见到一种灌木,花呈淡紫色,花心处恰似五条小狗悠然安卧,他大吃一惊,急问当地人,才知道这种灌木就叫“五狗花”。

苏东坡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学识不足,不识五狗花,改错了诗,心中懊悔不及。

由衷的叹到:“荆公见识之广,子瞻自愧不如呀!”

参考资料:

《辨奸论》宋·苏洵

《邵氏闻见录》宋·邵博

《宋史》元·脱脱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北宋风气是政见或有不同,但官埸下私交甚厚。荆公和东坡是很好的例子。安石变法时,基层工作人员执行新法不力,百姓有意见。东坡就反对这些执行不好的新法,当司马光上台要全面废除新法时,东坡认为执行好的新法,已经取得成效不应废除。说明东坡比较客观,不义气用事。“乌台诗案”发生后,朝廷要杀东坡,退居江宁的安石专门给皇帝写奏表,为东坡求情:安有以文字而杀大臣乎?后来东坡从贬地回京,特意绕路去江宁探望安石,诗酒唱和十余日才北归。

安石去世后,朝廷敕文为东坡所拟,是东坡由衷之言:朕式观古物,灼见天意,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此评价不惟不高,由此可见东坡心中之安石。

安石欣赏东坡文学之才,而东坡敬仰安石人品文章。据说东坡在江宁探望安石期间,读到了安石的集句歌曲桂枝香-金陵怀古,佩服的不得了,给了很高的评价。综上可以得结论: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友人,政治外的好朋友。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与苏轼,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是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提出改革科举考试,主张开办学校,废除诗、赋等考试科目,专考经、义、论、策科目。这一改革举措,遭到了苏轼的坚决反对。苏轼给朝庭上书陈述改革科举考试的弊端。王安石知道后,勃然大怒,说:“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建议朝庭罢免了苏轼的官。苏轼被罢官不久,王安石也被罢了官,回到了江宁老家。

王安石建议朝庭罢了苏轼的官,是从改革的大局着想,丝毫没有夹杂私人恩怨。苏轼被罢官,对王安石也没有半分怨恨。二人依旧是好朋友。以下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等待杀头,除苏辙为他求情外,没有一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在此危急时刻,远在江宁的王安石立即给朝庭上书,指出,岂能以文字罪,诛杀大臣!苏轼这才拣了一条命。可见二人之间确无嫌隙。

元丰三年,苏轼从黄州贬所回京时,特意绕道江宁专程看望王安石,以谢王安石救命之恩。王安石听说苏轼来江宁看望自己,立即赶到渡口迎接苏轼。二人在江边诗酒唱和,通宵达旦,畅谈甚欢。在一起呆了十数天后,苏轼才起程北上回京。

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影响王安石和苏轼的朋友关系。王安石特别看重苏轼的才华,而苏轼特别看重王安石的人品和文学才能,这是使他们能成为好朋友的内在因素。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政治斗争你死我活,可在王安石和苏轼二人身上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二人不愧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大苏轼十五岁,比苏轼早中进士十五年,比苏轼早去世十五年,这三个偶然的十五年不仅仅 说明年龄的差距,也是北宋文坛两位文学巨匠为 中国文学史 留下灿烂文化的璀璨时期 。两人在政治上的对立不妨碍他们 对对方才华 品行的欣赏,这种真正的君子之交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温暖的一幕。

苏 轼中进士时,按照惯例,恰恰是作为皇帝机要秘书的王安石为他写的制辞“尔方年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事之务,才能之异,志力强,亦足以观亦!……”王安石 毫不掩饰 对苏轼博学及才华的欣赏,作为前辈王安石对苏轼寄予极大期望。

王安石在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领导变法,苏轼与弟弟苏辙都参与了反对王安石的保守派的阵列中,对王安石多次进行攻击,但王安石却丝毫没放在心上,有一次,苏轼回乡途中,违反规定,私自调用兵丁,收购苏木,瓷器等物品进行贩卖牟利,这件事被 变法派抓住把柄,准备罗织其罪名 进行迫害,被王安石知道了,王安石对摩拳擦掌的变法派人士赵知己安顿说:苏轼才高 气盛,做事不懂得收敛, 给他点教训就好了,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大 。最终苏轼没受到严厉的处罚,也是赖王安石对其的爱护之心。

正如王安石所说,苏轼才华卓绝,心高气傲,确实不懂的收敛,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后来王安石罢相期间,居心叵测的 政敌对苏轼的诗词有意的歪曲,网织罪名将苏轼投入大牢,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王安石听说后,立马给神宗皇帝上书, “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一句话让皇帝 打消顾虑,让吃了几个月牢饭的苏轼毫发无伤的走出大狱。

年青的苏轼开始对 王安石及其新法极力抵触,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苏轼才发现新法的利民之处,对新法的看法有了较大的改观,在司马光上台后全部要废除新法时,苏轼据理力争新法的好处,坚决反对不加选择的废除新法,又得罪了保守派,苏轼 与王安石一样,都是 心底坦荡,不为私利,对事不对人的君子。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定居江宁,苏轼从黄州到汝州上任,途经江宁,专门去拜访了王安石,每次读到这一段历史,我的内心就特别的激动,两个伟大的文人总算有了真正的交集,苏轼穿着便装对着前来迎接他的王安石诚惶诚恐的行礼“苏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却哈哈大笑“俗礼岂是为我辈所设”,一句话两人曾经的不快烟消云散,剩下的就是两颗相互仰慕心灵的碰撞了。 两个人在江宁的十几天里谈诗论道,惺惺相惜,甚至在苏轼 得不离开时,王安石依旧依依不舍,邀请苏轼在江宁定居, 挽留不得,叹息不已赞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人依依惜别,再也未曾见面,苏轼对王安石的博学才华更是钦慕不已,离别后写有《与荆公书一》,《与荆公书二》等诗句来表达对王安石的思念之意。

王安石去世后,恰好又是苏轼为其写了<王安石赠太傅制>:…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伟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言………进退之美,雍容可观。对王安石的才华和德行功绩,苏轼也是表达了深深的钦佩和赞扬。

两位顶尖的文人,两位真正的君子,两位优秀的政治家,将各自的志向友谊化为意境深远的诗文流传不朽。也为我们诠释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