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网友提问:

荀子说:人性本恶,善伪之。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优质回答: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学大师、精通法家。

作为一名顶层政治家,他老人家既崇礼、又讲法。将人性本质研究的非常透彻。名言:人性本恶,善伪之。

之所以说人性本恶,因为人的本能就有耳目口舌之欲,也就是生理的本能。

如果一味的顺着人的生理欲望走,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就会上升到,财色名食睡,进而就会发生争端、战争!而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管理、需要教育,进行遏制和化解。所以,他说人性本恶。

荀子为什么没有到其他家呢?因为天下人性都是一样的,到哪里人性都一样,区别是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集大成者,在融汇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进行阐发,学界虽将荀子归于儒家,但是只是作为儒家末流来对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二:

首先,荀子是遵从儒家学派的。荀子特别推崇子弓,并把子弓和孔子排在一起,子弓名仲弓,德智也很了得,很是得到荀子的尊敬,荀子也得到了仲弓学派的亲自指导。所以仍可将荀子视为儒家。

但是,在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性恶论,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恶是本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这种性论观点虽然与儒家的天然而然的性善论背道而驰,他的弟子李斯及韩非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法家的思想,他们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只有通过法治才能对人性进行规治。儒家是要开显善的人性的,法家则相反,是要压制恶的人性。

所以荀子实际上是融合儒家与法家,将儒家嫁接到法家思想上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上仍将他归为儒家,其思想上只是开启法家思想的开端,使儒家学说得到长足发展,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所以并没有反叛到他家思想的倾向。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所说人性本恶是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而不是说人就是恶的。善伪之的伪不是指贬义的虚伪,而是有褒义的教育的意思。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故而需要教育学习,通过礼使人变善。同时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在治国中荀子强调偏法。荀子处在战国末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其本身在继承儒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黄老之学,使自己的学说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其弟子韩非继承其一部分思想并完善了法家。

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开始分化,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即人都有不忍之心,荀子与孟子对立,提出了人性本恶。但两人的意思都不是绝对的,即人的本性并不是绝对的善和恶,而是一个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孟子认为善占据主要,荀子认为恶占主要。两人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实际上在儒家中有关人性善恶的观点还有很多,如人性善恶相等的观点。

荀子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者教育家。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大祭酒,西游入秦,后入赵,都是作为客卿即政治中立的身份存在的。后来受楚春申君邀请短暂做过兰陵令,在春申君死后也去职,所以对于荀子而言没有反不反叛这一说。

其他网友回答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看起来是很对立的东西,我认为应当辩证的看待问题,而且要因事,因地来看待问题,同一件事张三看是善,而李四则认为是恶,所以说本恶本善都会以偏概全,所以现实社会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也有一生积德行善但忽然造成大血案者,所以人性之善恶是后天环境所造成,而非与生俱来的。

至于说人性本恶而善是假饰而已,亦不能一棍就把善打死,应一分为二看,所站立场不同想法与解释不同,此应是苟子为什么没有背叛到别家去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说的,“人性本恶,善伪之”大概意思是:人一生下来本来就都是恶的,而且都很善于把自己的恶伪装起来。

如果想让人们变好,就必须在思想上进行道德教化,在法制上进行约束。从这个观点来看,荀子虽然推崇孔子,并且是儒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却包涵着很深厚的法家道理。在此思想下,他教过的弟子韩非子李斯都成法家的主要代表。

荀子是赵国人,后来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言陷害又去了楚国,任兰陵令。那时所谓的国与国都是是周朝境内,从人员流动的频繁来看,互相限制的不是那么严格。因此我不明白本问题问的意思。荀子要反叛到别家的“别家”指的是哪里?

如果本问题的意思就是荀子应该抛弃儒家,反叛到法家的话。可他的思想虽然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纯思想教化有区别,但也和法家纯法制管制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思想更像二者的综合体。不过,他的儒家教化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法家思想只是必要的铺助作用。这也许是没有把他的学说归属法家学派的原因。

从后来封建皇帝对人们的统治手法来看,都倾向于荀子的方法。在思想上用儒家教化办法,在行为上用法律规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