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又有新解

网友提问: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最能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哪种?

优质回答:

要说在朱棣靖难之后,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没有。朱棣攻下南京后,最急于寻找的就是建文帝,可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仿佛在人间蒸发了。

朱元璋是个从布衣到天子的皇帝,关于他的奋斗史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记述过。开创大明王朝之后,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说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可人生的阅历丰富,而且有独到治理天下的经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权力也被他削弱得差不多,该杀的和不该杀的也都被朱元璋杀了,能够侥幸逃过劫难的,也只好装疯卖癫,如汤和就是如此。

马背上得天下的朱元璋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于是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成诸侯王,各自拥有自己的王国,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和周边区域。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仁厚谦逊,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虽然朱标有时也会对朱元璋的做法表示不满,尤其是说朱元璋杀戮太重,朱元璋不高兴归不高兴,他还是精心培养太子朱标,‘’浙西四贤‘’之一的宋濂是朱标的老师,宋濂是一代大儒,他培养的朱标自然不差,可是天妒英才,朱标英年早逝,这给暮年的朱元璋沉重的打击,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对于立太子犹豫再三。

太子之位空缺,这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在蠢蠢欲动,都觊觎太子之位。这些皇子之中,最有竞争力的当属朱棣,因为朱棣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朱棣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据说朱元璋在无意之间也流露过让朱棣做太子的意思,或许这也让朱棣的心中有了期待。

但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从来不按套路出牌,在他病重期间,皇孙朱允炆一直陪伴在身边,精心伺候,让病重的朱元璋内心产生了感动,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于是朱元璋做了一个惊人之举,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做了一系列安排,清除障碍,并下诏说在他死后,诸皇子不准进京吊唁,这就是防止皇子们造反。同时朱元璋还安排了驸马梅殷和宋濂的弟子方孝孺为辅佐大臣,实为用心良苦。

公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后人多称其为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并对朱元璋的一些弊政进行了纠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建文新政”。

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这一战争持续三年,最后以朱棣胜利而告终。

据说朱棣攻下南京后,直奔皇宫,此时的皇宫是一片火海,除了看到几具烧焦的尸体外,没有看到朱允炆的踪迹,既然皇帝不见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公元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一直是个迷。有人说朱允炆化妆逃走了,后来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说朱允炆逃到了国外;还有人说朱允炆已经葬身火海。

其实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我更认可他已经葬身火海,朱棣赶到皇宫后,已经发现朱允炆已死,但他不能对外公布这个消息,让建文帝自生自灭,这是个最好的选择。虽然后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人猜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其实这正是朱棣的老谋深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举动让后人猜测。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1个是大概提一下建文帝失踪的相关情况,以及靖难之役;第2个就是对有关的三种说法即自杀,他杀和逃亡,进行逐一的分析。以下讨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要谈建文帝到底是如何失踪的,首先必须提一提明朝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的战役——靖难之役,这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地位的战争,也是决定朱允炆和朱棣命运的一场战役。

今天当然不是讨论这场战争的军事实力和实际情况怎样的,所以我们就用简短的话来叙述,朝廷内部的叛乱和其他皇子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建文帝的失败。相关记载中,在朱棣进入京城后,南京皇宫起了大火,火被扑灭后发现了几具残骸,太监说这是皇帝皇后和他门子女的尸体。

我们插一句话,皇帝之所以能登基,是因为上一任皇帝已经驾崩,这就意味着如果朱允炆没有死,那么朱棣永远不可能名正言顺的坐上这个皇位,这就是说他只能是以代政的形式来统领国家。

这这里有两个疑点,第一这场火是谁放的?建文帝到底是不是自杀?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如果是建文帝自己放的火,那么他显然就是想自杀。但如果不是他放的,那么就很可能是内鬼在从中作梗,或者根本就是朱棣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就是想让朱允炆去死,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做上这个皇帝之位。

历史当然不可能记载这些,因为历史都是由后来的人记录的的,当朝的人当然是记当朝的人士的功劳,我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朱棣是个有才能的皇帝,这是后话。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自杀他杀和逃亡这三种说法:

自杀(可信度??)

建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同样,也是一个年轻人。这两句话的概括,充分展现了为什么他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却最后被自己的朱棣打败。嗯,这个人他有谋略,有胆识他的想法和他的爷爷朱元璋不一样,他一要削藩,他二要强调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但是他太年轻了,他不考虑真实的情况,当时如果不加以劝说而就这样强行的去夺取藩王的权力,得到的当然是强烈的反抗。

在之前的一个问题中,我也曾经说过,事实上,朱棣的军事实力是不如朱允炆的,或者说是旗鼓相当的,没有多大优势,没有那么大优势,但是建文帝重用文官,清用武官的这个举措啊,让他在战争中大大失利,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当然这个具体的情况我们今天不分析。

这样一个有抱负的人,但是却始终施展不开得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他自己内心苦闷,眼看自己的皇位要被自己的叔叔掠夺而去,他内心不甘,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不像是其他皇帝那么的懦弱无能,他有能力,但是他却做不到了,因为他做错了。这样他自杀的话是在情理之中的,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虽然现在我们可能体会不到那种情感,那种对皇位的重视程度。其实换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人看那个皇位啊,就感觉当皇帝好累啊,但实际上以前不是那样,人为权力而死人,为金钱而死。在那个时代,权力的诱惑永远大于一切。

他杀(可信度???)

在我个人看来,他杀的说法比较合理。在靖难之役的后期,朝廷中众人纷纷反对建文帝。尤其是身边有很多的将领,都偷偷瞒着皇帝,表现出了投降的趋势。而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的一个原因。朝廷中真正掌握权力,军权的人逼迫建文帝自焚,或者是强迫他死。这些人想要的就是朱棣登基,因为朱棣本身就是个藩王他如果坐上了皇位肯定对天下那些伤亡们大有好处,这是当时他们可能的想法,但事实上朱棣这个人的心很程度堪比他爹朱元璋,这也是后话。但当时建文帝的反对声音是肯定有的,朝廷中那些癫痫人士,如果他们强迫建文帝,绝对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说是朱棣之时的话,那么这个事情的可信度就更加高了,他想这个侄子死。他死了,他才有皇帝坐,这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反正当时流露出来的说法还是史书上的记载,都是朱棣之后请人编写的,那么里面隐藏了多少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建文帝被朱棣害死的可能性很高,这也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

逃亡(可信度????)

建文帝逃走了吗?

他出家为僧了吗?

他去当道士了吗?

他逃到海外去了吗?

以上都是逃亡的说法,相关记载我不过多叙述,因为百度百科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这个的可信度比较高是因为是有历史事实的,我们要尊重历史,也应该信任历史,朱棣登基后,曾下令寻找过朱允炆。

这个证据间接表明了,建文帝似乎并没有在那场相传的火灾中去世,而是逃出去。不管逃亡到了哪里,总之这个人不在皇宫,而且从此杳无音信,消失在了人世间,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猜测。

不管怎样,朱棣的成功,是由于建文帝缺乏大略方针以及自身柔弱的性格导致的,他没有继承了他爷爷朱元璋那种狠,对于皇帝来说这是致命的。对于朱允文来说,他知道自己一旦逃走,永无出头之日,这是肯定的,他将永远隐姓埋名这样子活下去,可是尽管这样,他依然能活得好,因为他可以远离了朝廷的斗争,这也算是一种解脱。这不是他的想法,而是我想他是这样想的,他大概也是这样想的,死了多可惜呢。活着也是一种勇气。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因为叔叔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而下落不明。

你说这个老四,总是不让朱元璋省心,好好的燕王在北平待着吧,干啥还要夺了侄儿的天下。

按说,皇位争来争去也还是在他们老朱家的手里,但是不也是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思。要说皇太子朱标死了以后,这些皇子们不早就让朱元璋看上眼了,从而被立为太子。

最后没有说明什么?说明德行不够呀。

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终于站在了南京的城楼之下。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此次进去,出来可就不是燕王了,不然自己还打个什么劲儿。

(朱棣剧照)

进到皇宫以后,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寻找自己的侄儿朱允炆了。可是最后找来找去,怎么都找不到。

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在众大臣的觐见之下,终于登上大位了。(其实都是他私下安排好的,从造反开始,想了好几年了。)

回到正题上,朱允炆哪里去了呢?

1.化妆和尚逃了出去

话说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边有一个锦囊,这是干什么用的呢?保命用的。

原来朱元璋早就担心孙儿的天下不稳,所以早早的为孙子准备了后路。

这个说法也是比较广泛的一个说法。为什么要化妆成和尚呢,这就和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有关系了。

(剧照)

2.被大火烧死

宫墙城破的那一日,皇宫内起了大火,有人说这是建文帝朱允炆故意放的大火,而自己也被这场火活活烧死。

不留给朱棣一点机会,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3.被朱棣秘密处死

至于所有的传说都是朱棣杜撰出来的,为的就是不让世人知道真相,从而堵住世人的嘴。

自己这个皇位是没办法了才坐上来的。侄儿失踪了,又找不到,怎么办呢,只有自己替他做几天,等找到了在让给他嘛。

而朱允炆早被朱棣秘密处死,或者是扔到大火里烧的面目全非,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剧照)

至于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相,恐怕也只有历史知道了,后人也只能猜测。

近些年据说是在福建发现了朱允炆的墓地,但是真实性有待考究。

(传说的朱允炆墓地)

世人更加倾向第一种,朱允炆化妆成了和尚消失在这个红尘世界里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他自己的红尘。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允炆并没有葬身火海,而是流浪各地。

在明清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一直以来,是历史学界争论的对象,他就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在历史上,之所以被称为争论的焦点,是因为在经过了靖难之役以后,关于他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靖难之役,叔侄反目,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谋反

公元1398年,朱允炆被拥立为帝,从这个时候起,朱棣和朱允炆就没有了往日的叔侄之情。

在文臣方孝孺等人的辅佐下,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件大事,就是巩固皇权,进行“削藩”。在他的这些叔叔里,朱棣最有野心,和别的叔叔不一样的是,朱允炆也非常的敬爱他,于是没有将朱棣赶尽杀绝。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南下,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棣完胜,在围的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朱允炆又能如何外逃?答案可能只有朱棣自己知道

虽然史书上已无考证,但是我们可以大胆作出假设。

当燕王朱棣攻入皇宫,并没有对昔日的这位侄子痛下杀手,而是放了他一马,那么结局就是朱允炆并没有葬身火海,而是流浪民间。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在朱允炆还是皇长孙的时候,朱允炆帮过朱棣,俗话说滴水之恩应该涌泉相报,朱棣在最后关头才会念及叔侄之情,就放了朱允炆一马。

据史书记载,朱允炆还是皇长孙的时候,曾经帮过自己的叔叔,朱棣是一名武将,并不太懂政治,有一次,他被朝中的奸佞设计,差点成了阶下囚,但是自己的侄子却一直相信他,向朱元璋上谏,力排众议,救下了自己的亲叔叔。

这件小事,并不能说明朱棣就没有杀掉朱允炆。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他们两个的叔侄之情,并没有因为皇位,而消失殆尽。

还有一个可能,在朱棣杀人皇宫以后,宫内有通往外界的机关,朱允炆烧掉了皇宫,藏身密道,趁乱逃出生天。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朱允炆,解决到底如何,只能通过文物和史书来证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文帝在位时期,以仁德治天下,对朱元璋时期的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点,是朱棣所不及的。

其他网友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朱允炆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

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死,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

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朱允炆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

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