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让一年级的小学生爱上学习?
优质回答:
要想让一年级的孩子爱学习,最需要的是环境,氛围要让他感觉到轻松快乐。
一年级的孩子,抗压能力普遍是很差很差的,如果孩子每天都感到压力,那么ta最可能的反应就是:我不要上学,我讨厌学习。
除了少数天才学生和少数智力发育稍微迟缓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调动ta的心理才能对学习保持兴趣。
让孩子保持兴趣的几个重点心理要素是:
1、安全感
如果学习让ta感到恐惧,那么孩子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而处于恐惧状态下的孩子,杏仁核启动,会关闭左脑,使得孩子的分析能力急剧下降。
而一年级的教育方式,普遍是以约束孩子为重点。这个时期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段难熬的过渡期。一整天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端端正正地写字,平时不能说话,考试还得评分排名….所有的这些,对一年级的孩子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而学校老师和父母,又在近乎苛刻地要求孩子精益求精,尽管这对孩子的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大部分孩子,在一年级都会接收到很多的否定,比如:不专心,坐不住,粗心,忘事等等。
殊不知,其实这些是一年级孩子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然而大人可能把它放大化了,导致孩子出现恐惧。
因此,第一点,提供给孩子安全感,是老师和家长最应该做的工作,特别是家长。
现在的家长,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已对孩子进行各种要求,直接的后果就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造成沟通上面的问题。
2、独立性
现在的家校协同,基本上都是老师学校教,家长回来还得教。孩子的一天都是在学习课本中度过,甚至可以说,很多孩子是在纠错中度过。
诚然,纠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纠错变成了家长跟孩子在学校上的主要任务,那么结果就是,孩子会越来越讨厌跟家长讨论学习。
我们知道未来肯定是希望孩子独立学习,但是也同样必须知道,独立首先得有一种意识,并且需要锻炼。
独立性是人的内心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时时刻刻感觉被控制,被要求,那么久而久之,要不ta就反抗,要不就变得麻木。
反抗就是孩子开始跟你顶嘴;麻木就是你说什么ta都似乎没有反应了,很呆。
3、成就感
没有什么比成就感更能保持人的动力了。每个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被别人需要。如果孩子平时学习都没有感受到这些,那么爱上学习是天方夜谭了。
然而不行的是,在现有的体系下,以成绩排名为主的评价模式,让大部分同学注定是无法获得成绩上的认可的。
这就要求父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便保持孩子内心的成就感。
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期望学校去安慰每个孩子,激发每个孩子的动力,那么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总结一下:
家庭中有个和谐的气氛,保持学习的氛围,对孩子的学习要以引导为主,一开始宽容的态度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帮助,同时,时常赞美孩子的进步,也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学习的动力。
你做的饭菜真好吃!(相信做饭的你听到一定会很高兴吧)
同样的,孩子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学习),同样需要你的肯定!孩子获得的成就感,就像汽车的燃料,是前进的动力!加油吧!
我是翼翔老师,码字不易,您的评论转发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多多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一年级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
即使现在小孩懒,也可以及时改正。说句不好听的,他现在的懒,也是前期家长们养成的。所以现在一定要改掉以前的一些行为。
要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家长的行为很重要。家长在家一定要直到一个模范作用。
每天监督小孩写作业,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能敷衍了事,做完后家长检查,有错误的及时订正。
家长在家也不要整天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家长也可以在家多看看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做手工,或者其它的一些事情,让孩子参与到这些学习过程中来,让他自己知道学习这件事,要自己去完成。
已经读一年级了,有些事情已经能够自己去做了。比如洗脸刷牙穿衣,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等,这些都能让他们自己亲自去完成,不要家长去代劳了。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也要按时完成。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
如果他不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长可以跟老师私下沟通,有一次严厉的惩罚,不管这种惩罚是什么,只是为了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心疼小孩,这不舍得那不舍得的,可以是罚一个星期不能吃零食,不能玩玩具,什么都可以。
一年级的小孩,行为矫正是非常快的,如果再大一些,等到四五年级,一 些调皮的小孩,很多家长会抱怨管不住小孩,小孩不爱学习等,那个时候会更头痛。
其他网友回答
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做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其他网友回答
提问我回答:一年级的学生,是启蒙阶段,由启蒙老师引导。
我不是老师,教育是学校老师的工作,学习文化知识应由学校老师传授。提议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是学校老师在推卸责任。
家长只有监护权,监督管护子女的成长。家长不可以对子女进行文化教育,因为家长的文化知识修养不高,也不经过高等教育专科的培训。
所以一年级的学生,爱上读书,应该由学校老师引导。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他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说由家长引导的,而是在于学校的老师如何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建立点是在于孩子自己对这个学科的热爱,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最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这门课程,所以说学习的兴趣点完全是由学校的老师引导,家长需要积极地跟老师多沟通,多配合老师的工作,这样才能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多举手回答问题,你会发现多回答问题是孩子在这个学科建立兴趣点的一个途径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学习习惯问题,徐习惯是由家长在家里把控的,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时间,孩子的学习时间一定要让孩子严格的规定好,不要回到家玩一会儿,吃一会儿歇一会儿,,作业能变相反映出孩子对待学习的一个态度
欢迎关注老曲说教育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