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中用火攻的有用水攻的有(历史上用水攻的战役)

网友提问: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优质回答:

抗日战争中,火攻水攻最典型的战役都有两次,只可惜,最后害得都是自己人。

第一次是河南的水攻——花园口决堤。

第二次是湖南的火攻——文夕大火。

有趣的是,这两次极其失败的战术中间,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大会战——武汉会战。

听我给你细细讲来。

1,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国军中出了败类,孤军深入的日军不仅没能全歼,反而成了日军的开路先锋。

这支日军是日本土肥原贤二的第二师团,总攻也就2万多人。土肥原贤二带着2万人从北到南,一头扎进了豫东平原的国军重兵集团包围中。不仅如此,土肥圆特别瞧不起中国军队,还在豫东平原的麦田里一字排开,用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碾压麦田,相当嚣张。

此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第一兵团司令薛岳打算,围歼了这2万嚣张的日军,重现台儿庄战役的光芒——告诉杂牌军,我们中央军也不是吃素的!

第二师团一看形势不对,直接向东突围,一头撞在了兰封县的城墙上!

如果兰封县的守卫者是临沂的西北军庞炳勋,或者是藤县的川军王铭章,第二师团都有可能被全歼。然而守卫兰封的是最怂的中央军黄埔一期桂永清的27军,桂永清不战而逃,土肥原占领兰封,抵抗一段后又继续东撤。

兰封东面的就是豫东最后一个门户商丘!商丘守军还是中央军,黄埔一期黄杰的第二军!黄杰也是不战而逃,不仅土肥原师团后顾无忧,就连徐州战场上的日军也一路冲到了豫东平原。

就这样,土肥原这支本该被全歼的部队,居然成了豫东大混战的开路先锋。没有坚固工事,不能长久行军的国军,一溃千里,为了暂时缓解日军进攻,国军毅然挖开了郑州的花园口,郑州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89万人直接死亡,1000多万人受灾。

这样声势浩大的”水攻”,效果如何呢?

据日军史料记载,那段时间日军总共的损失只有7000多人,大部分是徐州战场的一些损失。

据估计,被淹死的人,不超过1000人。

而中国的死亡人数,仅河南一地就有390万人,再加上江苏安徽两省,中国军民的死亡人数,不少于500万人。

这次水攻,和三国演义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完全不同,战损比达到了5000:1。

这种战术动作,我们可以叫它”自杀”,但并不典型,因为,毕竟还有战果。

可是到了武汉会战后,文夕大火则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杀”。

2,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为啥分毫没有伤到日军?

原来,武汉会战后,国军取得大胜,日军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武汉地区。根据国民党军队的战报,日军发动武汉会战的总兵力为30万,被110万的中国军队,灭掉了26万人,最后4万人占领了武汉。

好吧,国军的军事力量主要用来吓唬老百姓,宣传力量主要用于欺骗老百姓。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太了解这些军队能打什么样的仗了。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长期作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长沙文夕大火发生的真实时代背景。

1938年11月,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鄷悌与保安处长徐权在先总统蒋公的指导下,制定了长沙焚城计划。力求做到”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

建设一座城,国军没有那决心,可是毁掉一座城,国军却很积极。焚城计划制定完成后,长沙城内部队就准备好了所有的引火之物,一旦上级下令,立刻摧毁这座城市!

国军中下层军官得到的命令是,听到警报,立刻开始焚烧行动。迟疑者,焚烧不力者,杀无赦!

这天晚上,长沙城内稀里糊涂就失火了!消防部队立刻拉响消防警报!国军城内军队以为这就是焚烧长沙的信号!快速行动起来,长沙城就死毁于一旦。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30000多老百姓被烧死,烧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长沙千年古城,90%以上被烧掉。

事后,先总统蒋公质问张治中:

谁下令让你烧的?

张治中回复:

你让我烧的!

张治中很快收到回复:

不是你烧的?不!是你烧的!

真是不知道该说啥才好!

国军能挺8年不倒,冤死了多少真心抗日的将士?从军阀里带过来的系统性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战争的使然性就是掠夺和保卫,目的都是胜利,但是结果却有失败和胜利之分。

所以,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战胜利又何况不是如此呢,太多青年埋骨青山,太多妻儿盼夫归来。

无论哪种方式的作战,都是为了胜利。

题主的问题

历史上水攻和火攻的战役太多太多了,很多著名的将领都用过这些方式来打击敌人。

目的是同样的——为了胜利。无论是侵略者还是保卫者。

比如汉代大将军韩信就用过,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的最多。

因为在借助自然力量,比人力那是大太多了,可以瞬间做到改变战场的局势。

人类再厉害,很多时候也难以战胜大自然,水火无情,便是如此。

举例

火攻案例

不用说太多,单单一个三国时期,水攻和火攻的案例举不胜举,太多了,尤其是火攻。

比如最著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一把火烧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给东吴换来了几十年的平安。

更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火烧上方谷等等。

天道轮回,陆逊又是一把火烧了刘备联营七百里,间接导致蜀国集团事先衰落。

水攻案例

建安二十四年,一代战神关羽发挥了其很大的价值。

这一年,关羽一战让华夏震动,曹操都要考虑迁都。这边是攻打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七军尽失,投降关羽。

很多人也会以为这场战役有着罗贯中夸大的成分在里边,因为在《三国演义》里边,罗贯中很明显,比较喜欢刘备这一方人马。

但是这件事确实真的,不像温酒斩华雄那样是给关羽加功。

根据《三国志》记载: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这样的案例依然太多,不再一一列举。

结语:战争的任何一方都想要的是胜利,不然侵略方肯定也不会发动战争。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火攻和水攻更是司空见惯的方式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工扒开黄河大堤以阻挡敌人进攻,这其实不是校长首创,而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而且还都是所谓的有识之士。因为在当时的预想中,如果无法将日军阻止在华北地区,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扒开黄河,制造黄泛区,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从而达到掩护国军的目的。只是这个计划执行以后,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至少是没有达到预期。

但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是国军第一个想出来的,而是早就有了。因为黄河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候从天津一带入海,有时候从山东,有时候从河北,有时候则会冲垮河堤,直接向东南流,经汴河,泗河或者颍河,涡河夺淮入海,而且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宋朝时期尤其频繁。

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1128年,南宋为了阻止金军南下,宋军在今天的滑县李固渡认为扒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以水当兵,以阻止金军。这次河水不再沿以前的河道,直接流向东南,而是经濮阳,东明,运城,巨野,嘉祥,金乡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夺淮入海,这就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道。

而且,这次改道之后,宋金双方均无意堵塞决口,就让黄河这样泛滥成灾。在四十年后,黄河再次在李固渡决口,并冲出一条新的河道,由李固渡经今天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虞城东北,砀山北,萧县北,至徐州与旧河道合流,于邳州东南汇入淮海。从此,黄河很长时间就这样持续存在多条河道。

宋朝这样干过,金国在末期为了抵挡蒙古军队进攻,也这样干过,同样是认为决堤,制造黄泛区。1232年,金哀宗从北京南逃到开封,以躲避蒙古军队的进攻,又从开封逃到归德。蒙古兵临城下之际,金人曾计划在凤池口扒开河堤,但是派出去的军队都被蒙古消灭了,没有做成。

而蒙古人也听说了这个办法,因为水高于城,所以决定扒开河堤灌城。金国权衡以后决心决堤,蒙古也知道了扒开河堤会淹没城池,所以在久攻不下之后,也决定决堤。没想到蒙古人扒开河堤之后,因为城高,河水于是南下,绕道而去,没有灌归德,却阻挡了蒙古军队。这样,蒙古人等于自己给金国人工续命,让金国又苟延残喘了两年。

两年后,金国灭亡,南宋派兵北上,企图与蒙古争夺中原。这次倒不是宋军人工扒开河堤了,而是蒙古人主动在开封以北的寸金淀扒开河堤,人工决堤,制造黄泛区,淹了宋军。这次决堤之后,黄河再次向东南漫溢,先后夺泗水,夺颍河,夺涡河,最后汇入淮河,再夺淮入海。宋军的北伐行动也因此而草草收场。

其他网友回答

火攻:赤壁之战,五万孙刘联军用火攻击败曹操二十万大军,曹军死伤过半,多为荆州降兵;夷陵之战,东吴五万兵马击败刘备八万精锐部队,刘备仅以身免,蜀汉元气大伤,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

水攻:水淹七军,关羽率兵分别包围了樊城和襄阳,猛攻樊城曹仁。曹操派兵救援。于禁嫉庞之功,移七军转屯城北罾口川。关羽趁机用水攻,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七支曹军大多死伤或被俘,全军覆没。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的武圣关羽关云长发动的水淹七军战役,是一场经典的水攻战役,此战展现了关羽优良的战役战术指挥能力,不仅斩杀庞德,而且逼降了五子良将于禁,威震天下。

中文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