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之前的山西王(阎锡山执掌山西40年)

网友提问: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阎锡山(1883一1960)字百川,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从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到1949年逃往台湾,在山西一共统治了38年,人称“山西土皇帝”,是民国时期各封疆大吏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之所以在山西一隅能统治那么长时间,这与他“活学活用”儒家经典的中庸之道是分不开的,他自己总结为“政治上不偏不倚,情理上兼顾各方”,那么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少年时期及加入同盟会

阎锡山出生在一个经商为主的家庭,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其间读过《三字经》和部分《四书五经》,有5年的文化学习基础,辍学的原因,并非他不是读书的料,而是父亲想把他培养成商界奇才,山西历来有经商的传统,晋商更是闻名海内外,可时运不济,投资失败,3年后不但没赚得家财万贯,反而是债务累累,为了躲避债务,父子两人被迫迁到太原居住,2年来阎锡山重拾课本,发愤苦读,不久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学习军事,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年后被清政府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是日本第六期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清政府派出留学生学习军事的目的,是学成后巩固清廷的统治,没想到却成了清廷的掘墓人,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留日学生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阎锡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山西奋斗时期及执掌实权

1906年,26岁的阎锡山毕业回国,在山西陆军小学任教官,当年11月,奉清廷之召赴北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的会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授予协军校的军衔,阎锡山随即在几个月内升任山西新军的标统,他利用掌握的军权秘密地进行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率部起义,起义军杀死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山西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1911年,清廷任张锡銮为山西巡抚进剿阎锡山,阎锡山兵分两路予以痛击,这是他参加辛亥革命后最光彩的时刻,不久“南北议和”开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握有兵权,可能会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于是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极力赞成建都北京的主张,袁世凯认为阎锡山可以利用,遂投挑报李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真正的,名正言顺的主管了山西。

左右逢源,保存实力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五个团体正式成立国民党,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锡山看风使舵,即刻宣布脱离国民党,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在山西分设的机关,这些投其所好的行动,得到了袁世凯的赞许,袁世凯令其督理山西的政务,这样阎锡山军,政都掌据在自己手中了,地位就更加巩固了,1915年袁世凯谋求称帝,阎锡山积极支持,并为筹安会提供2万银元的经费,袁世凯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阎锡山表示笑纳,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的反对,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阎锡山处于尴尬的地位,十年后他自己解释说“这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的是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这时孙中山己经去世,实无对证了。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锡山又依附段祺瑞,在重大问题上惟段政府马首是瞻,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阎锡山却站在段祺瑞一边,派晋军商震率军赴湘与护法军作战,结果被消灭殆尽。拥袁和拥段的相继失败,迫使他接受教训,开始奉行“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利益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的三不二要主义。对外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对内兴利除弊,大搞建设,不过,这些都是在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

实力壮大,谋求发展

在国共合作北伐时期,开始阎锡山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1927年,北伐军的进攻势如破竹,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于6日6日加入北伐军,誓师讨奉,晋军出兵石家庄,与奉军大战,当时由于国民革命军一时未能北上,阎锡山也牵制了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在战略上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据了晋察冀绥四省和平津两市的军政大权,为此他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成为齐名的大军阀,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他与冯玉祥,李宗仁等组成反蒋同盟,后来兵败下野蛰伏在大连,但由于山西当政的都是他的旧部,仍然遥控着山西军政大局,当他得悉日本将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31年8月5月,乘飞机潜回大同,在家乡隐居,“九.一八”事件后,蒋介石不得不捐弃前嫌,阎锡山又重新复出。

不知廉耻,故计重演

“七七事变”后,阎锡山表示拥护蒋介石的全面抗战,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于8月27日赴雁门关指挥战斗,布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八路军合作进行了平型关战斗,从11月8日起,太原失守,阎锡山撤离太原到了临汾,1940年,中共派王若飞和肖劲光与阎锡山谈判,确立了晋西南和晋西北的分界线,阎锡山自知力量不济,从此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了。

1940年11月,为了自保,善于投机的阎锡山私自与日本签订了《日阎停战协议》,阎宣布脱离重庆政府,此时,阎锡山有联共抗日转变为联日防共,蒋介石为了阎锡山不彻底投靠日本,增加了对他的援助,中共为了使他继续留在抗日营垒,减少了对他的压力,日军为了诱使他就范,停止了对他的进攻,这使得他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又能苟安于晋西南的一隅之地了。

在大陆的最后阶段

在得知日军即将投降的消息后,阎锡山又不安份了,8月,他派九军史泽波部向上党挺进,从日本手中和平接收沦陷之地,9月,八路军迅速反击,将九军围困于长治,阎锡山又急令第七集团军彭毓斌驰援,10月,史,彭两部均被八路军歼灭,1946年,国共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乘协议未生效之前,向八路军展开进攻,妄徒夺回失地,结果又被消灭了一部分,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西的战斗全面展开,太原成了一个孤岛,阎锡山的部队己所剩无几,他感到末日来临,于是逃到南京,1949年11月13日,他在迁往广州的国民政府里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于12月8日从成都飞住台湾,于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阎锡山能称霸山西三十年,既有地理原因,更多还是自身原因,关键是其对不同时期内外形势的把握与对内的社会发展措施获得了民心。这都是其能独霸山西的原因。1、地理原因

相对而言,山西地理自成单元,表里河山,在经济上影响了与外面交流的同时,其内部的封闭性也是客观存在。

地理单元的独立性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山西地形)

但位居北京旁边,四周军阀环绕,能独善其身,更多还是阎的能力。

2、视形势而定

阎锡山是辛亥元老。北洋能留下他,简直就是奇迹?那几年积极和段祺瑞往来,尊重袁世凯派的巡按使,基本不负责实际事务,韬光养晦,在保证了在袁世凯死后可以迅速获得山西实际控制权。

在张勋复辟中,坚决反对张勋,并派兵讨伐。

在护法战争中,派兵随徐树铮南下参战。

(阎锡山)

在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中,阎锡山保境安民不出省作战。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晋军出身配合奉军。

在南口作战中,配合奉军。

在北伐中,加入国民革命军。

在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拥护蒋介石与国家统一,积极抗战。

可以说阎锡山在守土问题上很坚决,对内外形势把握也比较强,在各方之间纵横捭阖维持平衡。

3、内部治理成功

民国有很多军阀失败是由于内部军队的变乱、老百姓的不拥护。唐继尧在云南、张敬尧在湖南都是如此。

阎锡山在这方面就比较成功了。

(阎锡山六政)

第一:山西文武官员控制严格。从上到下,基本唯阎锡山之命是从。

第二:山西民生改善成功。推行师范、专科教育,白话文运动,农村六政,改善交通。都在各方面促进了民生改善,文化提高。自然增加了拥护者。

第三:工业发展。发展工业产业,提高了自身实力,解决了就业,发展了经济。

内部没有危机,是阎锡山区别于诸多军阀的一个特色。

总结:

山西独立的地理单元为阎锡山独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更关键的是其对不同时期内外形势的把握,最关键的是其对内的社会发展措施获得了民心。合起来自然可以独霸多年。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1933年初,蒋系中央军在江西作战频频失利,而日军又在长城一线实施军事压迫,面对南北两线的危局,老蒋也是焦头烂额,对各地方实力派的打压只好暂缓。是年3月11日,老蒋乘专列至到石家庄召集军政大员商讨华北问题,出发前两天,突然接到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请见电文,其实对下野之后东山再起的阎主任究竟怎么拿捏,老蒋还没有完全想好,然而阎的电文却是肉麻的一塌糊涂。

(陆军二级上将商震)

阎锡山在3月9日的电文中写道:“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大概意思就是特别能理解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知道老蒋因此受委屈了,愿意分担和容辱与共云云,言词之间恳切恭顺,让老蒋也不免动容,乃传命阎锡山到石家庄相见。

所以这就是阎老西能够独霸山西38年不倒的最重要一个原因,他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认怂”,无论有多少其他因素,如果他不能取得老蒋的真正谅解,从1930年到1933年间,南京政府有多次机会可以兵发入晋,彻底解决晋绥军主力和搞掉阎锡山的统治基础。因为在民国军阀中,晋绥军的战斗力只算三流,并且中原大战以后晋绥军大伤元气,残余部队也多被张学良收编,是无力与中央军一战的。

(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

对前后三个势力最大的中央系“掌门人”,阎锡山都采取了这种圆滑的认怂态度,言辞恳切,甘当小弟。1911年,阎锡山刚刚参加辛亥革命,逢袁世凯以重兵进攻山西,阎乃致函袁世凯,声称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不久又支持袁大总统定都北京,这都挠中了袁大头的痒痒,甚至不惜出卖了孙中山(孙是要求定都南京的),遂被袁世凯明电任命为山西都督。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主北洋政权,阎锡山随即表示恭顺,并且配合奉军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顺手夺取了原被国民军控制的绥远地区,可谓名利双收,1926年底阎锡山发出通电,公开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后被任命为副总司令),晋军地盘遂由山西扩充到绥远,晋军由此改称为晋绥军。及至1927年春发现奉系大势将去时,再抛弃张作霖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任命,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其长袖善舞和政治眼光之毒,可见一斑。

阎锡山在1930年领衔反蒋时,所部晋绥军已经扩编为步兵10个军、保安纵队4个、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总兵力达20余万人。中原大战阎冯失败后,入主华北的张学良把晋绥军整编为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但军以下均为“二二制”,所以晋绥军的兵力已经锐减到10万人左右,真要是跟中央军开战,绝对撑不过两周就得全军覆灭。

通电下野之后的阎锡山曾一度避居日占大连,他选择秘密潜回山西的时间,也是仔细研究过的,乃是1931年8月5日,老蒋闻讯后,说你一个下野之人又跑回山西做甚?赶紧离开!阎锡山赖着不走,反正山西当时也没有南京政府的军警宪特机构,仍然是他亲信将领们把持的政府。就这样赖到9月中旬,终于在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老蒋的注意力被吸引他处,要求阎锡山离晋出国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也就是阎锡山能够始终掌握山西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晋绥军骨干将领和军官团在他的调教下,忠诚度较高,如果南京政府没有时间和力量把晋绥军连根拔起,仍然得用“晋人治晋”策略的话,那阎锡山就可以是三晋大地的不倒翁,因为晋绥军系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代他的“领袖”位置。实际上,也不是没有人试图取而代之,可最终都发现不是阎锡山的对手,只能乖乖让位。

第一个是晋绥军重将商震,中原大战冯阎失败下野后,最先被任命为山西省主席的就是商震,由于他采取了亲蒋的路线,在阎锡山的幕后操纵下,商震遭到晋绥军大部分将领的集体攻讦,这个省主席干脆没法干了。商震一气之下,于1931年7月率自己的亲信部队第32军第67师的两个旅离开山西投蒋,既成为最早脱离晋绥军的部队,也放弃了主政山西的念头,后来成了南京政府的要员。

(陆军二级上将徐永昌)

第二个是曾被称为阎锡山左膀右臂的徐永昌,他在商震之后出任山西省主席,折腾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晋绥军仍然受到阎锡山的密切遥控,自己是玩不转的。及至阎老西秘密潜回山西“隐居”大同以后,对山西军政事务插手更甚,孙楚、杨爱源、王靖国等人根本不听他这个省主席的,所以徐永昌也想明白了,多次直接向老蒋表示:自己力不胜任,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残局。

如此里应外合的套路,最终还是迫使老蒋于1932年初复任阎锡山为太原绥署主任,兵败下野的阎锡山就此翻盘成功,而徐永昌也深知不再被完全信任,不久亦在蒋的拉拢下离开晋绥军系统,抗战期间曾经是“军委会四巨头”之一的军令部长。也就是说,阎锡山通过对晋绥军的严密控制,让山西老大的人选不作第二人想,若想稳定晋省军政局面,最后哪个政府都得起用他。抗战爆发前,中央军五个师以协剿红军为名进驻山西赖着不走,阎锡山终于憋出了一个昏招:联共抗日。

(阎的嫡系杨爱源)

阎锡山维持统治比较稳固的第三个原因,是尽量避免参与军阀混战,而全力经营自己的山西老巢,所以在民国乱世,山西的民生相对是不错的。比如1932年东山再起后,为了消除老蒋的疑虑,先后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专门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十年建设计划,大搞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既做出了不再穷兵黩武的姿态,也确实改善了山西的经济状况,老百姓能勉强温饱,也就没有出现四处“揭杆而起”的局面。

总体而言,阎锡山能够独霸山西长达38年之久,笔者的看法是比较知进退的圆滑、恩威并施的御下手段和阴差阳错的历史风云,也就是说有点运气成分在里面的。另外也得考虑山西较为封闭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不易大规模用兵,使前后几个中央政权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阎锡山不断表示出恭顺的情况下,也只好就坡下驴了。

(老蒋视察太原)

其他网友回答

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昨天是皖系,今天就可能是直系,明天说不准就整出个奉系,大的环境还有诸如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的对峙,可以说,能够从武昌起义后一直割据一方的,除了阎锡山,还是阎锡山。

从1911到1949年长达三十八年的民国时期,为何只有阎锡山能够独霸山西呢?

首先,阎锡山的能力不是盖的

五台山出来的,本身脑袋就硬,哈哈,开个玩笑!阎锡山是早年间留学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人,可以说,最早系统化学习外国军事理论的人才,回国后,在辛亥革命时,成功发动太原起义,正式出道,成功后开始主政山西。

主政山西期间,阎锡山保境安民,提倡:”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把山西治理的也算井井有条,尤其是对社会改良,和教育发展等问题极为看重,甚至使山西还曾得国“模范省”的称号。

在其他各路军阀倾轧期间,阎锡山表面上韬光养晦,暗地里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所谓,实力才是硬道理啊!

其次,阎锡山的政治投机主义

史论纵横对民国时期的人物多有分析,什么样的出身,决定了什么样高度,吴佩孚秀才出身,有气魄,张作霖土匪出身,一身匪气,阎锡山是山西放债的出身,专门干投机倒把的事情。

金融里面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机会成本,本质就是选择,最优的选择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阎锡山正是这样的人。

在太原起义的时候,阎锡山把自己的部队拉在一起,等着看辛亥起义的结果,如果清军赢了,他就开始打起义军,如果起义军赢了,就学刘邦,夺取胜利成果。

在各路军阀轮番执政的情况下,阎锡山时而向袁世凯表忠心,时而依附段祺瑞,时而倒向张作霖,可以说,阎锡山就像一个风向标,绝对是政坛不倒翁。

最后,阎锡山的用人唯山西主义

民国时有一句什么话呢?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意思是在山西当兵,只要你会说五台方言,就能配上洋刀,民国时候只有军官才能配备“洋刀”,跨洋刀就是当官的意思。

这并非空穴来风,阎锡山手下的大名鼎鼎的十三太保中:核心成员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三人就是五台系;孙楚、杨澄源、傅作义、李生达、李服膺、鲁英麟是山西人,只有梁培璜、楚溪春、陈长捷、董英斌,这四人不是山西人。

这个用人,不一定是任人唯贤,但是以晋人治晋,在当时也普遍流行。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出成绩,但是这些手下对阎锡山那还是忠心耿耿的。

在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没有东山再起,而阎锡山却能从头再来,也是得益于手下对阎锡山的忠心。

当然,还是那句话,方向不对怎么都白扯,没有什么所谓的政治不倒翁。

其他网友回答

若要说民国时期最谙生存之道的军阀,我想非阎锡山莫属。

自辛亥革命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许多地方都是墙头变换大王旗,但很神奇的是,阎锡山盘踞的山西却巍然不动。

很多人都很好奇,阎锡山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主政山西近四十年?

其实,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以自身利益为第一,左右逢源,夹缝中就生存,为此不惜牺牲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阎锡山关于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理论,我想大家很多人其实都听说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阎锡山从来就不是一个从一而终之人,他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883年出生,家里是小地主家庭,他从小也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

不过阎锡山的父亲是个投机分子,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带他参与放债收息和金融方面的投机运作,赚了不少钱。

十七岁的时候,阎锡山开始独自参与投机生意,但不幸的是,他赔了个底朝天,家产被他败光,父子二人开始四处躲债。

但即便如此,早期的经商生涯,让阎锡山养成了重利和投机倒把的习性,并且伴随了他整个人生。

在生意失败之后,阎锡山看到世道很乱,从军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于是他在19岁的时候进入山西武备学堂都是,20岁的时候又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也正是在日本,阎锡山接触到革命思想并加入中国同盟会。

阎锡山回国之后,开始在山西清军中供职,逐渐成长为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率部组织起义占领太原,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并成立军政府,阎锡山被推荐为山西都督。

据当时参与过太原起义的人事后透露,阎锡山在领导起义之后,自己却躲在校场的小树林里坐观成败,等他确定起义成功了,才跑出来摘桃子。

1911年12月,袁世凯违背南北议和,率领大军直逼山西,阎锡山惶恐万分。

为了解决困境,阎锡山左右逢源,他一方面开始暗地里与袁世凯对话,表示只要袁世凯让他继续统治山西,那么他将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另一方面,阎锡山又积极联系孙中山来救援,并对孙中山表忠心。

好家伙,阎锡山是两头不得罪,谁获胜他都是受益者。

最终,袁世凯获胜,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最高长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诚意,阎锡山还脱离了同盟会,并且默许袁世凯在山西残害同盟会员。

随着袁世凯的实力一天天壮大,阎锡山对袁世凯也越来越忠心。1915年,阎锡山公开支持袁世凯称帝,因此被封为一等侯,其地位也变得更加巩固。

1916年,护国军开始讨伐袁世凯。阎锡山积极拥护袁世凯,但不久袁世凯就死了,他转头支持段祺瑞,还派兵去湖南抗击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拥袁称帝和反护法相继失败,这对阎锡山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他自此认清了现实,觉得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用看他人的脸色,于是总结出了“三不二要主义”:

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后来,阎锡山又概括了“保境安民”原则:

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总之一句话,为了保存自己,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拿来利用的。

在这些原则和方针的指导下,阎锡山一方面积极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山西的军事和经济;另一方面,阎锡山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都不参加任何军阀之间的战斗,以此保存势力并慢慢发展自己。

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山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因为没有遭受战火,所以相对太平,成为当时全国的模范省。

当然了,在山西不断发展的同时,阎锡山这位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投机分子,怎么能不为自己着想呢?

在阎锡山最初的设想里,发展山西其实就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力量,他在山西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其实包含着强烈的私心。

就比如说,阎锡山开办了许许多多家族企业,在山西大肆捞钱,他还很喜欢发行纸币来操控金融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沾着阎锡山的光,山西成为的“一方净土”,但也绝对没有人敢对这个土皇帝说半个不字,因为谁要是触动了他的利益,那么肯定活不长。

简单来说,阎锡山是穿着“仁义”的衣服,干着“凶狠”的事情,这就是他的狡猾之处,他让你觉得他是个好人,其实他心中只有自己。

就比如说,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对山西的统治,在提携一大批五台县老乡为军中将领的同时,为了控制他们,阎锡山还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成立堂口,每个将领身边都安插了青红帮的成员监视各级将领。

这其实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只能装作不知道,而且大家都很自觉地不去触碰阎锡山的蛋糕,因为那样肯定没有好下场。李生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因为跟老蒋眉来眼去,就被阎锡山除掉,而且其全家被杀。

为什么把阎锡山叫做山西王,因为他大权在握,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你只要动了他的权和钱,那就是死路一条。

大约从1928年第二次北伐开始,阎锡山就无法坐观军阀混战了,因为这样将对他控制山西十分不利,所以他成为了“墙头草”,与老蒋是分分合合弄不清楚,还在西北军,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之间左右逢源。

比较搞笑的是,阎锡山认为自己做的决策都是对的,但是在中原大战中,他被张学良和冯玉祥等人推举为海陆空总司令,举兵伐蒋,但最后因为张学良坐山观虎斗,阎锡山战败,山西军民死伤无数。

在经历了中原大战的失败之后,阎锡山几乎要失去对山西的控制了,于是他又关起门来研究哲学,他以中庸之道为理论基础,总结出了他自创的“中的之道”思想,顿悟了如何做才能生存下去。

中的之道的大致内容是:

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

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

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阎锡山把生存看得很重要,但他所谓的生存,指的仅仅是他自己而已,而不是人民,民族和国家。

1931年,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人民反对,他不得不与阎锡山握手言和,阎锡山也因此重掌山西军政大权,被老蒋任命为太原绥靖主任。

为了赢得老蒋的信任,阎锡山开始将重点放在“造产救国”上,以发展山西经济为烟雾弹来迷惑老蒋,让老蒋相信自己没有大力发展军事,不再搞穷兵黩武那一套了,这让老蒋十分开心,他还曾亲自到山西视察并会见阎锡山。

这就是阎锡山的聪明之处,经济搞上去了,还愁军事发展吗?再说了,阎锡山搞的可是官僚资本主义垄断经济,他成立山西实业公司,涉及重工,轻工,能源,烟草和水泥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在山西实行垄断经营,巅峰时期总资产超过2亿银元,赚的钱也都由阎锡山来调配。

阎锡山说不发展军事,但实际上他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建设救国社等组织,以救国的名义发展民间军事力量,既防备了老蒋和我党的渗透,还可以借助这些力量来稳固对山西的统治,比如说政令的实施,等等。

在山西这一亩三分田上,原本只有阎锡山于老蒋在明争暗斗,但随着1935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党在山西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不过,阎锡山对我党和苏俄本就没什么好感,所以他主张“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其对待我党的策略非常强硬,许多党员遭到阎锡山残杀。

但随着华北事变的爆发,日本大有染指山西的意图,再加上工农红军东征击败阎锡山的军队,老蒋又借此机会让陈诚带着五个师兵力进入山西,阎锡山就坐不住了,于是产生了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构想。

简单来说,在蒋,日,共三方势力面前,阎锡山的想法是:老蒋是名义上的元首,不拥护是不行的,但是他是头号敌人,不能让他的势力在山西站住脚;日本是全中国人民的敌人,投敌是不行的,但是抗日也不能提,最多只能是“守土抗日”,于日本人发生正面冲突,也避免与国内各方势力闹翻;共产党实力相对薄弱,暂时不会影响他的生存,所以可以利用起来对抗老蒋的日本军队。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哪怕是在1936年抗日形势逐渐恶化的时候,阎锡山也不敢公开叫嚣抗日,而是兴办一些所谓的爱国组织来获取老蒋和我党的信任。

抗战爆发之后,我党在山西的新军取得了较好发展,实力超过山西旧军,阎锡山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又转头与老蒋交好,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策略,还配合老蒋发动针对牺盟会和决死队的晋西政变,但好在新军反应快,阎锡山的阴谋未得逞。

经过谈判之后,我党与阎锡山达成协议,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界,我党在晋西南活动,晋绥军在晋西南活动,双方原则上坚持统一战线,但活动互不干扰。

看看,这就是阎锡山的嘴脸,当初晋绥军在山西败给日军,是山西新军帮助他重新站稳脚跟,他倒好,转过头来就联合老蒋对付新军,完全不顾及国家利益,只在乎自己能否保住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然而,为了进一步确保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阎锡山做了一件更为可耻的事情,那就是与日本人达成结盟。

1940年,阎锡山与日本达成《日阎停战基本协定条款》,内容大致是,日本将所占山西领土交给阎锡山,并提供物资援助,而阎锡山则退出重庆国民政府,并配合日本军队对抗八路军。

虽然阎锡山没有明着投敌,但是国共两党都很担心他最终真的投敌。于是,老蒋给阎锡山提供了很多援助来稳住他,而我党也减少了对晋西南的军事压力。

就这样,阎锡山在三方势力中找到了平衡点,山西大部被他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实,阎锡山还是错判了形势,因为日本在1940年的时候,在中国战场就已经很难再取得大的突破了,中国抗战胜利是迟早的事情。但是阎锡山为了一己私利,竟然选择与日本人合作,这是他人生中最耻辱的一笔。

日本投降之后,阎锡山一方面以胜利者的姿势招摇过市,另一方面他又联合日军和伪军防止国共两党在山西受降。就比如说,阎锡山与日军达成了多项协议,数万日军和伪军被阎锡山以各种名义收留,许多伪军高官甚至被他委任为山西军政大员。

而阎锡山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不但再次取得了山西的控制权,还发展了自身实力。

有认识说,阎锡山八年抗战的结果,只是让山西成为一个阎日伪合流的地区而已,我觉得这话说得很贴切。

抗战一结束,阎锡山也知道内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开始向老蒋示好,并在山西大肆发展军事力量,抓了7万多18岁到48岁的壮丁编入晋军,给他的正规军当炮灰;因为抗战对山西经济造成了很大打击,阎锡山手上没钱,他便在山西横征暴敛,致使山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那时候阎锡山对抗解放军的态度是坚决的,因为老蒋的实力最强,所以阎锡山觉得必须投靠他才能最终保全自己。

在解放战争的几年时间里,山西可不再是什么模范省了,人民在阎锡山的残暴统治下艰难生存。试问,这样的统治会长久吗?

当然不能。

尽管阎锡山为了防范人民军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抵抗不住时代发展的潮流,人民军队代表着正义,势必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8年7月,山西大部解放,太原已成为孤岛。

阎锡山知道自己对山西的统治即将结束,于是又开始了精彩的表演,他一方面准备了氰化钾,表示自己要与带领军队与太原共存亡;另一方面,阎锡山开始将金银财宝转运到上海。

到1949年,太原危在旦夕,阎锡山示意徐永昌和贾景德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请他到南京商讨国事。

实际上,这只是阎锡山逃离太原的借口而已。

而阎锡山在离开太原的时候,狠心地丢下与他关系密切的堂妹阎慧卿,以及山西省政府主席梁化之等人,以此来释放烟雾弹,让大家觉得她还会回来,从而争取机会让自己顺利离开太原。

然而,老蒋对阎锡山并没有什么好感,他知道阎锡山一旦离开山西,对自己来说就没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了。对此,阎锡山也是有认识的,所以他开始吹嘘自己是太原“五百完人”来捞取政治资本,还故意在老蒋和李宗仁之间调停。

李宗仁都是很给阎锡山面子,任命他为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阎锡山也觉得自己这盘棋下得还是不错的,他将再次立于不败之地。

但殊不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老蒋再次上位,很快就找人取代了阎锡山的位置,最后他只能隐居起来读书写字,研究哲学和反攻策略。

纵观阎锡山的一生,他之所以可以主政山西三十余年,无非就是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看起来是有大智慧的,但其实都是阴谋诡计,是十足的小人做派,只能取得一时之成功,而不能作为安邦治国之大计,所以不可学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