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什么维护清朝统治(清朝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

网友提问:

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

优质回答: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究其根源,这场自救运动还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软弱和腐败无能造成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后期口号为“求富”,发展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在19世纪80年代,又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归海军衙门统一指挥。洋务派希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抵制西方侵略,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失败破产

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腐朽的封建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将西方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上,注定不可能成功。腐朽的封建制度注定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第二,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顽固派的阻挠严重阻碍的运动的推进。

第三,腐败无能的官僚体制。采用衙门式管理,腐败的官僚作风加速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四,体系不完善。国防需要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不是设几个厂子就能解决的。洋务运动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洋务派的官员在进行个别行业的建设,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稳定长期的资金投入,所以必然不会长久。

第五,依赖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依据特权对中国加紧掠夺,但清政府对列强一直抱有幻想,依赖列强。洋务派一直主张对外和戎,幻想依靠列强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综上几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洋务派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完成中国的富强独立的使命。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其他网友回答

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西方比清朝先进的不仅仅是武器,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制度比清朝先进,这也是近代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洋务运动属于只换衣服不换“思想”的革新,自然注定失败。跟慈禧支不支持没关系。“洋务运动”是有前提的:“中国治国体制”也就是儒家思想不变(尊卑秩序)、宗藩体制不变、君臣观念不变等所有思想不变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满人第一”的思想下,只在军事武器革新(引进自造西洋武器)、税收途径增加(厘金)、引入西方工厂商业机构形式(请注意我说的是形式)。

1880年之前,慈禧对于中国、“洋务运动”来说,正面价值多些,例如支持建造各类企业、支持左宗棠平复西北收复新疆、支持各类海防事业(如福建马尾船厂没有被守旧派拆掉)等。

但是,慈安神秘死亡前后,慈禧便开始打压左宗棠,逐渐与李鸿章合流,以“稳定”为借口,逐渐由“洋务运动”转为一场由皇权、皇族、官僚、贪腐的官员主导的饕餮大餐,“洋务运动”已经失败了。同时,慈禧对“满人”守旧派的支持越来越强,“满人”在中央层面已经夺回了主导权,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两层皮”的稳固“满人政权”的态度。

同时,四大名臣只是臣,他们只能在在自己的地盘儿干事儿,因此,不是地方性的。因此,“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半全国性革新”。在“洋务运动”大兴的七十年代,“守旧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四大名臣遭受许多批判、弹劾。

现在我们就介绍一下四大名臣。

曾国藩作为“四大臣”之首,由于1872年就已经去世,因此,他对于“洋务运动”基本上只具备象征意义。

左宗棠作为“洋务先锋”,在创立“福建马尾”之后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就被调往西北,因此,日后的“海军”“海防”建设只好全给了李鸿章,左宗棠只能在一些时候对其错误进行纠偏。

洋务企业在西北虽有建立,但因为所在地域其影响力有限。但左宗棠却是“洋务运动”下的中国能够留下的遗产中最大的一位——西北平和、新疆回归(包括伊犁)。这在四大臣中没有一个人能比。

李鸿章留下的遗产不少:北洋废墟;人浮于事贪腐严重,只有现代企业名称却毫无近代管理方式的低效率企业,只能靠垄断才能苟活的诸如招商局、开滦等一大堆洋务企业。

举个案例:美国总统胡佛(1929年任美国总统,与联邦调查局胡佛不是一个人),在中国于1900年骗走了中国的开平矿务局,别的不说,开平从1881年投产到1900年基本都是赔钱,管理者却全都钵满盆肥。胡佛1900年欺骗得手后,半年就盈利。为什么?不干事儿拿工资的都不给钱了。

张之洞呢,留下的遗产也不少,一些枪炮企业为日后的抗战还曾做出过许多贡献。赞一个,汉阳造!

其他网友回答

19世纪60~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最后是以失败作为终结,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直接改变当时的封建统治,可谓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也是与洋务运动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有关。最重要的就是,该运动采用的仍是封建时期的管理方法。

第一,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将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利用起来,可其目的并不是要破坏封建制度,而是在不触动,甚至是维护该制度的同时,进行西方制度的宣传,导致两者之间是存在本质矛盾的,自然也注定了该运动不可能会成功。虽然该运动是想要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可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又不愿意丢掉落后的政治制度,怎能实现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目的呢?所以,所谓的洋务运动在当时看来,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第二,代表人物的主观目的,决定最终结果。

洋务运动的地方主要代表分别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张之洞等人。除此之外,地方上还有其他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国家想要富强起来,是需要学习西方国家关于光,电,火车,轮船乃至枪炮方面的制造技术,更要创办学校培养和笼络人才,才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可不管他们做些什么,所谓的主观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护封建制度罢了。他们没有想过改变该制度的传播,反而是希望制度能够更加完善化,最终宗旨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与此同时,洋务派运动还受到了顽固派的破坏,这也是会让该运动失败的一大原因。

第三,该运动本身就存在阶级局限性。

在管理方面,洋务企业内部存在腐朽性的制度。虽然具备资本主义的性质,但管理却是特别老套落后的。此外,在内部还存在着各种腐败现象,其中包括有私舞弊,贪污中饱等情况,再加上该活动具备的官僚式乃至封建衙门式的体制,导致该运动处于局限性的状态下,也让这次运动的失败变得不那么偶然。

第四,改革只希望能吸收西方技术,却没有学习乃至借鉴技术去创造更新的东西。

不管是哪一项改革,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而洋务运动当中虽然吸收了许多关于西方方面的先进技术,可并没有借鉴技术创造新的东西,更没有将先进的思想传播进国内,这才导致该运动的失败。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会失败,无非是因为领导人物想要用先进的技术来维护破旧的封建制度统治罢了,希望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封建制度的社会,从未想过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该运动自然不会取得成功。毕竟,先进的思想和老旧的封建统治是相互排斥的。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是有以慈禧为代表的上层都烂掉了。这就好比是一家出了个贪图糜烂,不思进取的败家子一样,不管你怎么家大业大,也挡不住被败家子败光的命运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