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从“俗”到“雅”的转化,是所有书法家都不能摆脱的一个过程吗?
优质回答:
以普通人或初学者的眼光,看上去觉得好的字,往往是俗的。
以行家里手的眼光,觉得好的字,才是雅的。
这个是一般规律。当然,也有例外,主要在于欣赏者的偏好,与书写者的风格趣味相左。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从俗到雅是练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书法由初学到登堂入室的过程。古人认为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看起来“不是象今人写的,而是象古人写的;不是象写的,而是象印的”。“象古人写的”是说作品能熟练运用古法,结字规矩象古人;“象印的”是说作品有“书卷气”,象古帖写得那么精到。如果书法达到了以上两条标准,就去掉了初学者浮滑、轻飘、火气、霸气,媚气等诸多毛病,而逐步向古帖靠近,亦即申“俗”转向了“雅”。这是一个漫长练习的过程,也是个人学养和修为的成长过程。有时是一个“人书具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象题主所说的是所有书法家都不能摆脱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小秘书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从俗到雅应该是这样。这也是一个书法学习的一般提高和深化的过程。
据说王羲之最初跟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王羲之游历了北方,看了很多先辈书法家的字,眼界打开,觉得跟卫夫人学书法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于是书法大变。
我们说,王羲之也初学书法不能免俗,那么,我们芸芸众生,学习书法怕什么“俗”呢?
为什么一开始学书法就叫“俗”
开始学习书法,是初涉书法门径,你就是学得再像,学得再精美,你还是在芸芸大众之列,也就是说,你的书法面貌,与许许多多学习书法的弟子一样,都是差不多一个面貌,所以就叫“俗”。
俗,不一定就是不美。把字写的规规矩矩也是一种美,这就是大众之美。
比如说二田的楷书就是一种大众之美。
能够写的那样规规矩矩,方方圆圆,当然也是不容易的,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美。
如果连这种美也欣赏不了,那么,还能欣赏什么书法呢?
但是,书法需要创新,这是脱俗的诉求。
什么叫雅?
既然“俗”是大众化的,那么雅就是高雅。
高雅就是脱俗了。是不是脱俗就是脱离大众?
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般来说,脱俗是创新,是大家都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它”。如果你“找到了”那个他,那么大家也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所以,脱离并不一定就是脱离大众,而是给大众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书法面孔。
不过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俗”到不俗的雅,又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但是,总体上真正喜欢书法,为书法付出心血,最后脱俗而登堂大雅,也是书法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这个过程,而是少数人。
因受到天赋和后天修炼诸因素影响,大多数学书者几乎一辈子在一个框子里转。包括一些名家也是如此。
主要原因是,人一生下的性格难以改变,只是学习那些和自已性格相合的书作。这就限制了从俗到雅的进程。因为,雅书首先源于性格中性和格局,其次才是技法上的因素。所以,只有少数人能在放弃旧我中融进他性,并提升境界的格局。
其他网友回答
不见得。有的人出手不俗;有的人写一辈子也是俗不可耐。
书法的俗与雅,处决于书写者的修养和学识,来自于书写者对书法的理解。不同的人对雅和俗有不同的理解,从俗到雅的过程并不是书法家的必然经历。
历代不乏自一开始就不凡的人,比如远的不好说,毛主席的书法从学书开始就不是俗品。
后世对赵孟頫的诟病,也因为有些人认为他的字一直就是媚俗的。
但是书法家的书法始终会从生涩到娴熟,再到意境深深,再到归于平淡,这期间是俗是雅,难以决然区分。因此,这个命题本身有些含糊,甚至无需实例的验证,但从逻辑上分析,就可以知道。
但是这个题目涉及到书法艺术雅与俗的层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因为雅和俗一方面需要界定何为雅何为俗;另一方面需要探讨如何“脱俗致雅”。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理解并建立正确合理的审美趣味,并通过提高修养、格调来践行,自然可以写出“雅”的书法来。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请关注昭明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