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马嵬坡被赐死?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
优质回答: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当白居易诗中的美人杨玉环,遇上了大唐巅峰“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隆基,一场让古今众人艳羡的爱恋随之诞生。杨玉环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让身为唐玄宗的李隆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御封杨玉环为杨贵妃。
从此,杨贵妃和唐玄宗这对恋人,终日厮守在只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过上了“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若是普通人也就罢了,但是唐玄宗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不理朝政带来的后果就是奸臣当道和臣子叛乱,昔日繁华的大唐走向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如狂风席卷大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流亡到巴蜀的途中,随行的有保卫皇帝的禁军将士和文武大臣。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士认为是杨贵妃兄妹导致大唐今日的局面,于是在马嵬坡突然哗变,斩杀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于是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或许就是“自古红颜祸水,多薄命”的印证。
由于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于是“贵妃之死”蒙上了诸多疑云。关于“杨贵妃之死”主要有四种版本:
1. 禁军将士“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于佛堂前的梨树。
2. 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
3. 杨贵妃被人送到了日本,过着隐居的生活。
4. 杨贵妃是“先吞金后缢亡”。
关于“贵妃之死”,《新唐书》与《旧唐书》记载相似,即贵妃缢亡,但均未告知贵妃是自缢而死还是被人缢杀?而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贵妃是玄宗命令高力士所杀,在贵妃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陈玄礼等人验尸。这些史书记载的共同点是,绝世美人杨贵妃确实“香消玉殒”。
“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旧唐书》
“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
而关于“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的言词,多记载于唐诗之中,如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以及杜甫的《哀江头》等,这些诗句中的“血”暗示贵妃不是缢死,因为缢死不会大幅度出血,而是惨死于乱军中。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李益《过马嵬》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杜甫《哀江头》
“贵妃被人送到日本”,是指当年“马嵬坡兵变”形势紧急,杨贵妃安排一名侍女替死,而自己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流落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村。而关于“杨贵妃墓”和“杨贵妃观音堂”在早期中日史料中均无记载。所以,“贵妃被人送到日本”的更多是源于民间传闻,是人们不愿意接受女神般杨贵妃的香消玉殒,编篡传说来表达对贵妃的思慕。
除此,诗人刘禹锡《马嵬行》中的诗句表明了杨贵妃是吞金而死,但这种说法与大众的观点差别太大,引起了陈寅格先生的兴趣,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怀疑杨贵妃可能是先吞金再缢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马嵬行》
那么,为什么“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在面临死亡时,当初曾“一骑红尘只为妃子笑”的好男人唐玄宗,却眼睁睁看着爱人赴死却没有搭救?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觉得身为大国之主的唐玄宗,一方面有自己的无奈,对爱妃的搭救是有心无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唐玄宗幡然醒悟,悔恨自己因醉卧温柔乡而误国误民,决定为江山而放弃美人。
一、军士的逼迫,让玄宗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赐死贵妃,否则玄宗自己也将身死国灭。
在玄宗从长安流亡蜀地的途中,由于将士们即将长途奔袭,且远离家人,想到国家现状,不由怨恨颇多。而谋反或者逼宫,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当兵的将士岂能不知。“马嵬坡兵变”,也是这些将士的无奈之举,他们早已抛却个人生死,只为国家之存亡,将士们将国家现在的惨状归结到杨氏兄妹的祸国殃民,因此才要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否则甚至造反或者投靠敌人。唐玄宗面对这种情形,即使对杨贵妃万般宠爱,也无计可施,只能满足广大将士的要求,赐死贵妃。
二、看到曾经繁华的大唐帝国,在自己的手上千疮百孔,玄宗对自己昔日所为悔恨不已,决定为江山弃美人。
唐朝在经历“贞观之治”后,出现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在武则天当女皇的时期,繁荣继续维持。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前期任用一批贤人,大唐帝国进入了最鼎盛的“开元盛世”。然而,由于玄宗后期沉迷后宫,不理朝政,奸臣互相争权,最终“安史之乱”如疾风席卷大唐,繁华落幕,战火纷飞。唐玄宗想到自己的国家,兴也自己,败也自己,不由悲痛万分,后悔莫及。在一番痛定思痛之后,身为帝王的唐玄宗决定为了重建大唐江山,放弃最心爱的美人。于是,为了不让为自己卖命的将士们寒心,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赐死了杨贵妃。
结尾:
身为拥有普天之下的古代帝王,玄宗也并不能够永恒掌控自己的幸福。当灾难来临,一国之主也会变得卑微,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要无法保护,即使玄宗梦想与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会梦醒回到现实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他网友回答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葬于马嵬坡,在官方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但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有人说,她并没有死,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杨玉环被日本商人趁返国之机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还有许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器物、庙宇、坟墓及好几本有关她的书。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人,大多死去,杨贵妃到达日本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给玄宗……
各种说法也不相同,从史书的缝隙中找线索,这都有可能。
马嵬兵变的最根本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迫杨贵妃死,旨在损玄宗的尊严。验尸云云,叛军之将陈玄礼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以一个军人叛迫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说明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
杨贵妃被缢,执行者是内侍们,可能缢至气绝而未毙命。以杨贵妃死而解围罢乱,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后,贵妃复苏。杨玉环待人仁厚,内侍们定会设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会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确系可能。
其他网友回答
杨贵妃的确在马嵬被赐死。
756年6月14日,马嵬驿,太子李亨决定发动政变除去杨国忠兄妹,为此与禁军统领陈玄礼密谋妥当并实施计划。当时,唐玄宗一行约三千余人,李亨指挥了二千兵士且多为精锐,唐玄宗身边千余人含宫女、宦官、大臣,毫无抵抗力。因此,当杨国忠被杀后,陈玄礼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此时走投无路,惟有舍卒保帅牺牲杨贵妃,否则必将众叛亲离。又幸亏陈玄礼的目的仅在于“祸由杨国忠,欲诛之”,故达到目的后,依然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一直陪他入蜀直至返回故都。而李亨趁机发动百姓“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分兵至灵武后即位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故,唐玄宗不是不想救杨贵妃,而是没有能力救她。
其他网友回答
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马嵬坡被赐死?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这个问题小编仔细搜集了资料,系统的捋了一下,以下观点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比如“诛国忠”后面应加上一个“国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衔接上,再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换言之,是杨玉环“自缢”,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行文时的问题,实则不然,如果没有人对杨玉环的死提出疑问那还罢了,但现在偏偏有人对她的死亡与否(是否死在马嵬驿)提出了怀疑,《新唐书》给人的回答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键之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说: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 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为什么?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
至于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我想答案应该不难理解。就在安史之乱唐玄宗逃难的过程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仍然不少于以前,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意真是不浅啊。杨国忠死后,陈玄礼就和韦谔上奏杀死杨贵妃以保军心,而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也劝告唐玄宗杀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迫不得已将杨贵妃给处死在马嵬驿。而对于这次的兵变被后世人称为“马嵬之变”。但是在马嵬驿时唐玄宗深爱着杨贵妃还处处维护他,但是最后依然被处死,其实说来不是唐玄宗就不了心爱的女人,而是根本不想救,其一是因为唐玄宗知道自己宠爱着杨贵妃,对于杨贵妃哥哥杨国忠来说这是一路攀升的好机会,不仅当了宰相,权力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这样下去,唐玄宗自己的人头都保不住,肯定会死在自己的国舅爷手里。唐朝肯定也不会安宁。如果趁机把杨玉环杀了,再对杨家人慢慢的动手,这样大唐就除掉一个很大的刺。第二呢就是当时唐玄宗的战士已经开始有了兵变,为了稳住军心,将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给处死,然后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当时的唐玄宗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这么做,如果当时救下了杨贵妃,那些将士们肯定不会屈服,下一个死的人就是自己了。从这儿就体现除了帝王的无情。
其他网友回答
杨贵妃的确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想救的,但是救不了!
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叛军一路凯歌,唐朝军队节节败退。唐玄宗在误信谗言后,做出错误决策,致使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瞒着所有大臣,只带了贴身侍从、太子李亨和杨贵妃,连夜逃出长安,由一小股部队保护着向南逃窜。
逃到马嵬坡这个地方的时候,随行的将领和士兵们不肯走了。他们堵在唐玄宗的门口,要求皇帝杀掉杨贵妃。士兵们认为,“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一手扶持起来的,他们是罪魁祸首。
士兵们背井离乡,跟着皇帝往南逃,或许这辈子都回不去长安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所以,他们要泄愤。但是皇帝终究是皇帝,他们只能把怒气发泄在杨贵妃身上。
唐玄宗看着士兵们剑拔弩张,不答应他们的话,就会引起哗变,长叹一声,走进屋内,亲手杀死了杨贵妃。一代美女,就此香消玉殒……
我觉得从事后的发展来看,这出逼宫戏极有可能是太子李亨一手导演的。
李亨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了,无奈唐玄宗身体太好,这皇帝位子什么时候能坐上去还不知道。现在出了“安史之乱”,如果再继续跟着唐玄宗逃下去,那就更加没有出头之日了。
所以,他在马嵬坡导演了这么一出戏。
他先是煽动将领和士兵们逼宫,把杨贵妃杀掉,用来平息将士们的怒火,借此收买人心。
然后,他又自导自演了一出“百姓挡路,老人劝谏”的戏码,成功地摆脱了唐玄宗。唐玄宗继续往南逃,李亨带着部队往北走,不久以后就自己称帝了!
所以,杨贵妃的死,时也,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