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会谋反(朱棣到底想不想谋反)

网友提问:

朱棣到底是被迫谋反,还是早有异心?

优质回答:

谢邀。

电视剧《大明天子》开场描述了这么一个场景,朱元璋的诸皇子骑马争夺一只金绵羊,原本朱标已经抢到了这支羊,但是诸皇子割掉朱标的马鞍,踢了他的马,朱标被马拖行,诸皇子继而争抢这只金绵羊。朱标被马生生拖拽而死,诸皇子则各夺得金绵羊的一部分,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作者无疑表达了一个观点:诸皇子都有夺嫡的意愿,无论是否表露出来。(虽然剧中表现朱棣并没有争夺金绵羊,而是赶紧跑去救大哥。)

这个片段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至高的皇权面前又有谁没有觊觎之心呢?无论秦王、晋王、还是燕王,大家都是太祖爷的血脉,以贤选嗣又有何不可?在朱棣登上皇位后,诸王都认为燕王替他们出了头,愿意拥立四哥为帝,这也是对朱元璋固执地将皇位传于朱标一系的不满。

想夺嫡和有反意是两个概念,夺嫡纵然使劲手段也不过是皇族内部的利益之争,造反则是一种叛国行为,会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关于造反

首先朱棣不会造他父亲的反,如果大哥活着,他也不敢造大哥的反。

那么他是不是早就铁定决心造侄子的反呢?其实也不是,如果朱棣下定决心要造反,大可以朱元璋一死就造反,可以声称朱元璋是朱允文害死的,要报仇。这当然是很荒唐的一种可能性,因为这一套说辞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关于实力

建文帝在登基之前已经当了7年的皇太孙,朝廷里的基础还是很稳固的。另外,几个大的塞王虽然有过战阵的历练,但军队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只有朝廷有旨时才可以调动附近的军队。换一句话说,无论是哪个藩王,都是被朝廷的军队包围着的。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800人,就足以说明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朱棣不是一个傻子,他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他不敢造反。后来他能够造起反来,确实有很多的人谋和运气。

被逼造反

建文帝继位后立马着手削藩,在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中,建文帝是占据绝对主导性的。北平附近的军队将燕王府团团围住,朱棣才开始反抗,无论怎么看,燕王都是被逼造反的。但是这一造反有着振振有辞的名号,“靖难”,靖什么难?也就是削藩与反削藩,封藩是太祖爷的祖训,为什么你们要削藩?矛头不能直指皇帝的时候,就只能让臣下来背锅——朝里有奸臣,燕王起兵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皇帝,拯救大明江山,翦除奸臣,整个一套词儿下来真的无懈可击。

综上,燕王有夺嫡的心不假,有造反的yy不假,但他没有主动造反,无论怎么看他都是在削藩以后反的,而且叫做靖难,被迫起兵拯救侄子皇帝。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潜夫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朱棣造反有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因素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为巩固皇权,刚登基就开始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时户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请改燕王封地于南昌 ;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削周王。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迁往漳州。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

在整个削藩过程中,①既无完善计划,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一月之内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想法幼稚,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都在南京,不作为人质,听信黄子澄说法放回北平用来麻痹朱棣;在太祖大杀灭功臣后,建文帝重文轻武进行改制,造成武将不满,身边又缺乏统兵将领。②捕风捉影,导致地方有人告变邀功。周王次子朱有爋仅十岁,建文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诬告谋反,无以自明,遂自焚。③刚登基根基未稳,削藩速度又快,削废并进,激化矛盾。致使人心惶惶,废藩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给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提供了“靖难”口号。

二是朱棣是否有谋反之心

第一阶段:朱标在世时,在文臣、悍将、诸王中威望很高,作为合法继承人当之无愧,朱棣断无谋反之心,除非脑袋让驴踢了。

第二阶段: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标死去;九月十二日,册立皇孙允炆为皇太孙。如果从太祖诸儿子中选取合法继承人的话,燕王朱棣无疑是呼声最高人选,可太祖直接在五个月内直接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燕王朱棣也就只能心里想想而已,表面更得夹着尾巴做人了。假如心有所想,晚上睡觉嘴里蹦出来一句“众卿平身”,估计早让锦衣卫报到老朱案头了,死相比朱标活着时更难看。各位友友们认为有没有不重要,起码老朱看出来没有。因为从第二年蓝玉谋反案看,老朱让冯胜、傅友德守卫山西、北平边防,其属卫将校都受晋王、燕王节制,重要军务二王有事先奏知权,进一步加大了燕王的军权;洪武二十九年(1396)燕王朱棣率兵巡视大宁;洪武三十一年(1398)都督杨文跟随燕王朱棣,武定侯郭英跟随辽王朱植在开平守备,俱受燕王节制。可见,朱元璋对燕王还是信任的,总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样干掩耳盗铃的事情吧。(掩耳盗铃:朱允炆为了表示对朱棣继续信任,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都在南京,有人劝可以作为人质,结果朱允炆听信黄子澄说法放回北平用来麻痹朱棣。)

第三阶段: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于西宫,享年七十一岁。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为建文帝。八月周王朱橚就被削藩,根基未稳就开始暴力削藩,估计朱棣有了危机感,谋反之心日益强了起来。

三是蓝玉说朱棣有造反迹象

洪武二十六年(1393)凉国公蓝玉因为谋反被诛,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都被连坐诛杀。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当然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潜在有威胁朱标地位的燕王朱棣肯定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蓝玉持功自傲,多次受到朱元璋的打击,就想在储君朱标这捞回政治资本,就在蒙古班师回朝,面见朱标时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从历史表现来看,朱棣和他老子朱元璋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加之那是有兵有军功,难免不让受到打击后的蓝玉在对比后浮想翩翩。岂不知朱标也不傻,总不能你说谁谁长的像我老子或者有我老子的气质就说他谋反吧,你蓝玉说朱棣有天子气象纯属扯淡呢,拿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唬鬼呢,当然不会相信了。

本文是潜夫参考《明史·太祖本纪》《明史·恭闵帝》《明史·蓝玉列传》等整理而成,所有想法系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之家了,请大家不吝赐教。

其他网友回答

《明史》上说的,朱棣之所以要发动“靖难之役”,是被逼迫的缘故。

本来朱棣一直好好地做他的藩王,并没有想过要造反。但是朱允炆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他一连削掉了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还把这些藩王们囚禁起来,让他们连正常的平民生活都不可能过。其中,湘王受不住凌辱,甚至自焚而死。

可以说,朱允炆如此残忍的手段,逼得藩王们人人自危,都感觉朝不保夕,惊恐万状。

(朱棣剧照)

朱棣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装病。表示自己已经病得不行了,不久于人世了,朱允炆可以等他“自然死亡”,用不着再想办法削他杀他了。

但是装病也不行,朱允炆还是步步紧逼,逮捕燕王的使者邓庸,把他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承认,朱棣图谋不轨想造反。朱棣知道装病行不通了,因为装病是指向死亡的,这样老是不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朱棣就装疯。

然而装疯也不行啊,因为朱棣藩王府上的长史葛诚,他是朱允炆派去,专门监督朱棣的。朱棣要装疯,但那也是需要演技的。朱棣的演技根本就不过关,再说了,堂堂的王爷,平常在手下面前挺威风的,这时候却一定要把自己搞得不三不四的样子,心里也有障碍啊。所以,朱棣就没有装像。没有装像,便被葛诚报告给了朱允炆。朱允炆自然勃然大怒,准备兵马,讨伐朱棣。

《明史》上在讲了一长串以后,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道理,所有的错都是朱允炆的。如果朱允炆不是一定要搞死朱棣,朱棣也不可能造反。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朱棣真的没有野心,一切都是朱允炆逼迫的结果吗?

(朱瞻基剧照)

其实,同样是《明史》,里面讲了一件事,却泄露了朱棣的秘密。

这件事是关于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按照《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的时候,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交到他手里,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非常高兴,认为朱瞻基是上天赐给他的,是用来传递朱元璋的“大圭”的。

“大圭”是什么呢?是古代皇帝手里拿的玉质手板。朱棣梦见朱元璋把象征皇帝权力的“大圭”交到他手里,显然,就是表明,按照上天的意思,他是应该继承朱元璋皇位的。

《明史》的这个记载,是放在介绍朱瞻基的内容里。我们知道,《明史》虽然是清人写的书,但是它的主要依据,是明朝的史料《明实录》等。在此基础上,再采信其它记载及野史文献。

也就是说,《明史》采信的这个内容,是《明宣宗实录》里的。《明宣宗实录》里为什么要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呢?显然,这里是涉及到一段历史公案。

就是说,当初在靖难之役中,由于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能征善战,多次救朱棣于水火。因此,朱高煦很得朱棣喜爱,觉得朱高煦很像自己。同时,朱棣对他的长子朱高炽很不满意,觉得朱高炽身体太肥胖,而且太仁慈,一点儿都不像自己。因此,多次萌生了要废黜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传位给朱高煦的想法。

(朱高炽剧照)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朱棣最终传位给朱高炽的时候,朱高煦非常不高兴,多次准备造反,多次想害死朱瞻基。

《明宣宗实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就表明,朱棣当初虽然不满朱高炽,但他是因为看中了朱瞻基,才会传位给朱高炽的。显然是希望通过朱高炽,把权位传到朱瞻基的手里。

《明宣宗实录》记载这件事,是表明朱瞻基“英明神武”,是“君权神授”的,不容置疑的。朱高煦所有那些做法,都是一种造反的行为,都是应该受到严厉镇压的。

不过,当《明宣宗实录》在讲这个话的时候,无意中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朱棣夺取皇位的想法,是蓄谋已久的。因为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活着,朱允炆还没有当皇帝呢。

既然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棣就有了想夺取皇位的想法。因此,他肯定是一直在做准备的。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他梦想着朱元璋传位给自己。结果朱元璋没有传位给他。因此等到朱元璋去世去后,他显然就要通过夺位,把皇位转移到自己这一脉了。否则的他,他不就是违背“天意”吗?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他进行削藩,其实并不冤枉。只不过朱允炆削得太急,又不会打仗,最终把自己搞没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宣宗实录》)

其他网友回答

朱棣当然是被逼造反的,早有想法是肯定的,但早有反心是没有的。

一、为何没有反心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之后,就召朱棣的三个儿子一同入朝,其实含有人质之意。

朱棣如果早有反心,朱元璋刚刚驾崩,朱允炆继位之初根基不稳之时就可以造反,又何必老老实实的让儿子进京当人质。

建文帝开始削藩时,朱棣为了自保又两次装病。第一次装病乞求放三个儿子回去,齐泰不许,黄子澄非要放回去,结果儿子回去了。(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第二次建文帝经过一番削藩,想对朱棣下手,朱棣不得不假装生病了开始装疯卖傻。结果朱棣被府内长史背叛,才被识破。

朱棣第二次伪装失败以后,建文帝下令逮捕朱棣,还是逮捕人中的张信乃是他旧部临阵倒戈才使他有机会造反,不然都没有机会造反。

朱棣如果早有反心,又岂不会提早经营,最起码根基之地北平应该是铁板一块,但结果却是府内有叛徒,城中将领是朝廷之人,不是旧部临阵倒戈连恐怕造反机会都没有。

二、为何只有想法没有反心

很多人认为朱棣乃是朱标死后的诸王之长,但没有立他为继承人,所以他很早就有了反心。其实并非如此,朱棣排行老四,朱标死后他还有两个哥哥呢,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在朱标死的当年就立了朱标儿子为皇太孙。就算不立孙子,改立其他儿子,按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跳过其他儿子立四子朱棣的。

朱棣二哥秦王死于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三哥晋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比朱元璋也就是早死几个月。也就是说到了建文帝继位后朱棣才是诸王之长。

洪武年间朱棣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怎么排都轮不到他,所以那时期的他最多只有想法没有反心。

建文帝削藩后短短几个月废了五位藩王成为庶人,并且逼死湘王朱柏,又要对朱棣下手,原来就有点想法的朱棣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就开始了造反。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对这位大哥十分敬重,因此他根本就没想过染指皇位的事。那时候,他是保卫边疆的藩王,只想报效朝廷。甚至,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棣也没有反对。

因为,在朱棣心中,自己是并非嫡长子,而皇室血脉应该是保留在嫡长子一脉的。所以,对这个刚上位的侄子,朱棣还是认可的。但是朱允炆并不这么认为,他虽也同父亲一样和善,但他知道自己当上皇帝并不能服众。于是,他开始打压藩王,推行周礼。

一开始,周王被以谋反罪废为庶人,事实上周王只是个喜欢研究医学的王爷,有许多医学著作。这一举动,无非就是杀鸡儆猴。同时,燕王朱棣也开始对朱允炆警惕。但是此时,朱棣还是没有谋反之心的,因为他一听侄子要自己的兵权,毫不犹豫的进京交出了兵权。

但是这还不够,回去之后,朱棣发现侄子居然想抓他,这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凭借自己多年征战攒下的人脉,和自己卓越的能力,他很轻松就打败了朱允炆。所以,朱棣并没有蓄意谋反,如果他的这个侄子别这么嚣张,能给他一条活路,他肯定不会造反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