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大炮(李鸿章进口的德国大炮)

网友提问: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优质回答:

李鸿章是克虏伯大炮的铁粉儿,当年访问欧洲各国时,对于德国克虏伯公司的这些洋玩意儿可谓是情有独钟。

其对于克虏伯大炮的评价颇高:

“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李鸿章之所以如此青睐克虏伯,这第一肯定是因为克虏伯大炮本身良好的产品质量。

德国人严谨的秉性和德国工匠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赋予了克虏伯大炮出类拔萃的性能,使得克虏伯大炮成为晚清历史上近海防御的主要火力。

北洋舰队中著名的镇远舰、定远舰,均装备着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大炮。当时组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原本是准备找造船技术最好的英国合作,但后来却选择了德国船,其很大原因就是德国军舰上会给他装上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军火公司始创于18世纪末,公司的前身是克虏伯家族的佼佼者弗里德里希以家族姓氏创建的大型铸钢厂。

18世纪的德国在战争的影响下面临着社会混乱、经济萧条的可悲局面,克虏伯铸钢长的销售额并不景气,一年的收入甚至无法结清员工们的工资。

克虏伯铸钢场的创立者弗里德里希在失败的人生中郁郁而终。

弗里德里希去世后,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接手了铸钢场的生意,阿尔弗雷德是一位狂热的武器爱好者,更是一个视铸钢为艺术的“疯子”。他在上任之初便将铸钢场交给了副厂长经营,而阿尔弗雷德则隐姓埋名的跑到英国、法国的大型铸钢厂中去当学徒,学习“特殊”的铸钢的技术。

没有人知道阿尔弗雷德的心中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想做些什么…… 18世纪末,年迈的阿尔弗雷德跳上了德国崛起的快车,他将濒临倒闭的铸钢场改头换面,成立了日后名震国际的“克虏伯军火公司”。

克虏伯军火公司拿出的第一件作品便是“克虏伯大炮”,克虏伯大炮全长17.3米,炮长11.2米,就长度而言,克虏伯大炮称的上是大炮中的“巨无霸”。

在没有电子推动技术的18世纪末期,炮管的长度决定着炮膛的推动性,而炮膛的推动性决定着大炮的有效射程,中小型大炮的有效射程在百米至千米不等,而炮管长度达11米的克虏伯大炮则能将有效射程延长至近2万米!(19760米)

克虏伯大炮重约44吨,巨大的体积赋予了它碎石穿铁的恐怖破坏力,克虏伯大炮的口径约280mm左右,要知道一门炮口直径为88mm的大炮便足以穿透普通坦克的护甲,可想而知克虏伯大炮的实力有多么恐怖。

据说,克虏伯大炮3000米以内能够穿透65mm厚的船用复合型钢板。一般重型坦克所装备的装甲厚度为50mm—80mm左右,也就是说克虏伯大炮的威力足以干掉一辆造价昂贵的重装坦克,这在19世纪前叶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观看克虏伯大炮的射击演练之后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他无法想象落后的大清国要如何与西方国家展开战争……

当然了,除了克虏伯大炮本身的质量以外,德国克虏伯公司给予李鸿章的良好印象也是其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

1866年,洋务运动开展初期,本着强军强国的目的,清政府特地组建了一支访问考察团,去到列强门所在的欧洲,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准备购买武器。

但是,英法列强们看不起落后的东方人,考察团在英国和法国受尽了冷遇。反而是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德国前身)克虏伯公司,热情的招待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户。克虏伯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甚至亲自招待,给考察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他(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

后来普法战争,普鲁士击败了老牌列强法兰西帝国,算是帮清朝人出了一口恶气。要知道法国人算是当年列强最不要脸的,也是欺负中国最狠的,可以说是仅次于沙俄、日本。特别是在当年,他们和英国的强盗行径,更是为国人所痛恨。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清朝内部对于普鲁士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当然了,相对而言哈。

1871年,李鸿章向克虏伯公司开出了一张巨额订单,订单包括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第一批114门克虏伯大炮运到中国后,李鸿章将它们率先装备在淮军中,一共装备了19个炮营。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炮兵部队。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德国克虏伯公司派出特使前来祝贺。在成军仪式上,李鸿章对克虏伯特使说:

“结识克虏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十二年前他赠送我多头火车模型,今天,又是他帮我们的驻德公使和留学生得到鱼雷德磷铜秘炼之法,使我北洋的军力大增啊!”

1894年,由李鸿章组织的建立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海域进行演练,随着定远号上克虏伯大炮喷射出的浓烈火焰,黄海海面上响起了一声惊天巨吼。一颗重达三百公斤的巨型炮弹以每秒五百米的速度向遥远的海平面飞去,这一炮不仅震惊了西方国家,更击碎了大清国上下守旧派的迂腐之心。

对于世界来说,克虏伯大炮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于中国来说克虏伯大炮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向世界看齐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克虏伯大炮,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发挥这功用。1937年9月,日军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上配备的克虏伯大炮发出怒吼,一炮击烂日军一艘轻巡洋舰“若竹”号。此后8个月内,日军未敢再犯。

其他网友回答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空军进犯厦门。厦门海防胡里山炮台在指挥官何荣冠的指挥下,率先开炮迎击,一发命中,重创日军驱逐舰若竹号,其他两艘军舰见若竹号受重创,连忙夹带若竹号向外海逃跑。

胡里山炮台乃是1888年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当时一共买了328门,只有两门安置在胡里山,其他大部分安置在旅顺、大连、威海、烟台等环渤海地区。

不言而喻,清政府购买这些克虏伯大炮的首要目的,是拱卫京畿。

克虏伯大炮拥有280毫米的口径,炮管长11.2米、重44吨,最大射程近20公里,炮弹3公里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在当时,拥有质量过硬的克虏伯大炮就相当于拥有“真理”,李鸿章采购克虏伯大炮,不失为明智之举。

从半个世纪之后,胡里山炮台一弹将日军驱逐舰若竹号打成重伤也可看出,克虏伯大炮的威力的确不俗。

“克虏伯”这个汉译名字(原名kruup),也出自李鸿章。

在中国,克,意味着克敌制胜;虏,则指代蛮夷番邦;伯,是一种贵族头衔。克虏伯三字,无疑寄托了李鸿章的厚望。

不过,克虏伯大炮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巨大、笨重、操作复杂。

因此,这个笨重的大家伙自安置海防开始,一直都是在战略上威胁敌人,真正发挥实战效用的机会不多。

从购买克虏伯大炮到重创若竹号,更是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被克虏伯大炮重创的若竹号,又是怎样的角色呢?

1921年,若竹号在日本川崎造船厂动工,次年竣工下水。它的标准排水量900吨,航速35.5节。其主要特点就是轻便、快捷,机动性强。因这一特点,若竹号在日海军主要担任警备任务。

与克虏伯大炮诞生时的同时代军舰相比,若竹号在速度上有绝对的优势——甲午战争中,清日双方时速最快的军舰吉野号,也只有22.5节。以若竹号的速度,说它“来无影去无踪”,一点也不为过。

普通的岸防炮想要打中这样的快速移动目标,真真有点儿难。

纵向来看,若竹号与胡里山克虏伯大炮相比,超出了不止一个时代。从实战表现来看,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克虏伯大炮的威力依旧。

须知,这些克虏伯大炮乃是清政府斥巨资购买,每门大炮的至少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购买的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舰、镇远舰加起来也才340万两。

清政府为了巩固京畿,仅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就用了600万两白银。加上为这些大炮构筑炮台、培训炮兵、解决吃喝度用等开销,则清政府的花费将十倍不止,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7500万两白银。

清政府花了这么多钱,克虏伯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表现如何呢?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倾力打造的炮台防御体系几乎没怎么发挥作用,守炮台的士兵便不战而逃。

六年后,悲剧再度上演。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固若金汤的环渤海炮台阵地的代表大沽口炮台,仅仅坚持了6个小时,失陷。驻守炮台的近千名清军官兵阵亡,敌军仅阵亡255人——守城战争打成这个样子,真真是对不起清政府花的那么多银子。

让八国联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登上大沽口炮台,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有96门克虏伯大炮、84门德式速射机关炮、3万支毛瑟枪和来福枪、以及无数的弹药;而侵华的八国联军仅有83门各式火炮。

如果守城清军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枪支弹药,八国联军很难登陆。

结果呢,清军拥有这么多先进的大炮,依旧没能拱卫京畿,甚至还把京畿丢了!大沽口等一系列海防炮台,也在战后被拆除。

纵观清末的对外战争,说清政府“花做多的钱,挨最痛的打”,真真不为过。

克虏伯大炮的威力如此之强,在渤海湾安置了上百门这样的“真理”武器,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为何还会落得惨败?

或许有一点可以揭示其失败的原因:李鸿章出访欧洲,受到克虏伯公司的热情款待,克虏伯承诺李鸿章,如果清政府从他们这里购买军火,将给他3厘的回扣。仅仅购买克虏伯大炮这一项,李鸿章就拿了43万马克回扣。

窥一斑而见全貌,清军之惨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只可惜,克虏伯大炮无罪,却要替大清国的衰亡背黑锅。有一种说法就是,买这么多大炮也没发挥什么作用,还不如用来买军舰,这样就有可能赢下甲午海战!

图为若竹号模型

同样的克虏伯大炮,在换了一群官兵操控之后,即便它落后了一个时代,依旧将日军若竹号打得狼狈逃窜。

不得不说,仗是用武器打,决定最终胜负的,还是靠人。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制造工厂,生产了很多仿照洋人的器械,并且引进了不少洋人的先进器械,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是李鸿章也因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所以形象不佳。

李鸿章思想还比较开放,比如他想在慈禧晚年建设铁路,但是开始慈禧觉得会破坏老祖宗的风水没同意。后来李鸿章也意识到没有武器,武器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就想到了去外国买大炮。因为本国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制造不出来。

正是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向国外买大炮。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发起的自救运动,目的在于向西方学习,不再闭关锁国,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从而摆脱被侵略,被殖民的命运,走上先进国家的道路。

二,李鸿章派代表团去国外考察购买大炮

清朝先派遣了代表团,去了英国,去了法国,表达了自己想购买大炮的意图,但是这两个国家太横,买卖没有做成。

后来,清朝的代表团又去了德国,受到了德国的热情招待。德国兵工厂建造的武器非常先进,而且他主要就是靠卖兵器发家,自然哪家都是买家,只要给钱都行,当时日本也从德国买了不少先进的武器。

1871年,李鸿章代表大清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数量高达328门的各种口径的大炮。

克虏伯大炮口径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第一批114门大炮克虏伯大炮运抵中国后,被李鸿章列装在淮军中,一共装备了19个炮营。

此后的20年间,李鸿章又先后多次从德国买大炮,共计2000多门。

三,克虏伯大炮显威力

后来,在著名的德国和法国的一次战争中,也就是那次色当会战中,德国士兵用的大炮就是克虏伯大炮,威力非常巨大,打的法国找不着北,法国损失惨重,共有十几万人失去了生命,而德国仅仅付出了不到1万人生命的代价。

所以这就是坚定了李鸿章坚持不断的向德国购买这种大炮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克虏伯大炮在后面的日本侵略我方的”厦门要塞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我方胜利的格局。

1937年9月3日早上,日本南支舰队突然攻击我国厦门机场以及周边要塞。等着日军舰队走近了,达到了有效的射程,大约5公里的时候,各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对着日军舰队一起发炮,日军舰队中的主力驱逐舰立即被击中,断成两截,伤亡惨重,最后惨淡撤退。

虽然李鸿章引进的克虏伯大炮威力无穷,但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经走到了末日。先进的大炮依然无法挽救腐朽的清政府,只学习西方的军事,却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也只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再先进的武器也丝毫扭转不了清朝灭亡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从李鸿章引进克虏伯大炮这个事来看,足以证明李鸿章国际视角之毒辣,不仅是押中了克虏伯大炮后来的辉煌历史,更是押中了德国的崛起。

相比于恩师曾国藩,李鸿章更青睐于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虽然曾李都是洋务运动的干将,曾国藩的权势似乎还比李鸿章更大一点,但是曾国藩毕生都用在了研究传统文化身上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他也是认为清廷只要选好将,还是可以与英法联军一战,李鸿章对西方科技就没有那么多顾虑,直接来一个拿来主义。

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对西式器械就没有李鸿章那么热衷,李鸿章不但大量购买装备西方先进武器,还直接聘请洋枪队为其服务。

有了洋枪队的加持,李鸿章的淮军所向披靡,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期屡立战功,如果不是送曾国藩面子,估计淮军就直接推到南京城下了。

听了洋枪队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支以步枪为主的军队,实则不然,在洋枪队解散后,300名步兵,600名炮兵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亲兵营。

可见,洋枪队绝对不是单纯的步枪,很可能以炮兵为主的一支部队,洋枪队作战时,主打重炮支援位置,给太平军造成很大威胁。

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后,清廷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对内裁撤了大部分的湘军,但是在随后镇压捻军起义中,清朝最后的支柱僧格林沁败于捻军,全军覆没,清廷不得不再次启用曾国藩前去镇压。

李鸿章先是被升任两江总督,在曾国藩镇压无果的情况下,接替曾国藩继续镇压捻军。

当时的李鸿章自然是希望能够借助西方的力量帮助剿匪,在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后,中国曾经派遣外交使团到西方去访问,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从西方列强中选一个国家,进口武器。

当时与清政府深入打过交道的国家,其实主要是英法两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深刻意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

李鸿章在镇压捻军后,已经成为当时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因此在选择进口武器国家的时候,他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1866年中国外交使团先后到达西欧后,在英法两国受到了非常强烈的蔑视,因为清朝外交官员都是穿长衫马褂,还留着大长辫子,英法都看不上清政府。

但是当外交使团到达普鲁士后,却受到了普鲁士政府的热烈欢迎,当时的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吞并了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等地,成为德意志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作为新兴的西方国家,李鸿章是抱有好感的,而清政府的代表团成员张泰在回国后向李鸿章报告时,特意提到参观了著名军火商克虏伯集团,认为克虏伯的火炮很先进。

作为清末较为有影响力的外交官,李鸿章应该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在大革命后,也是百年强国。而德国,当时甚至还没有建国,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李鸿章最后竟然选择了德国。

这是因为李鸿章更看重德国的未来,在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踩在法国的领土上宣布完成统一建国,不得不令人惊讶。

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给德国一个天价军火订单,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德国还派遣一部分军事教官到淮军中操练炮法。

对于大批量购买德国克虏伯火炮的原因,李鸿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解释说:“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中德军事合作也从这里开始,以前中国喜欢购买英国军舰,自此清政府军事订单倾向于德国。

此后二十年间,清政府从德国一共进口了两千多门大炮,成为中国近代海防最有影响力的火炮,不但沿海炮台装备克虏伯火炮,在北洋水师的战舰上,也清一色装备克虏伯火炮。

虽然说克虏伯兵工厂出口到中国火炮口径不一,但是克虏伯火炮的总体特点就是口径粗,射程远,威力巨大。

尽管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装备了克虏伯火炮的清军没能击败日军,但是也给予日军重创,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已经进入中国四十多年的克虏伯火炮还能爆发出威力,并且击沉日本的舰艇。

当然,火炮的威力再大,军事体系不行依然白费,李鸿章大手笔引进德国火炮,好歹在海面上与日军一战,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民国二十多年的统治,不但海军趋于瘫痪,火炮似乎还退步了。

我曾写过一篇中国火炮发展之殇的文章,较为宽泛的梳理了中国火炮发展的脉络,很多人认为晚清未能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体系,过度依赖进口,其实李鸿章主导下的北洋海军,才是中国近代火炮的高光时刻。

1935年国民政府统计全国火炮时发现,能够拉到战场上的火炮,仅仅200门左右。

其他网友回答

早在清光绪年间,李鸿章为了加强沿海的岸防能力特意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了四门280毫米后膛海岸炮,分别放置在闽江口电光山炮台和胡里山炮台,目前仅存胡里山炮台一门。在当时那个年代,克虏伯大炮无论是从射程还是从威力上,都堪称世界第一!其在30度仰角射程可达19760米。胡里山炮台建成后,共在1896年至1985年经历了三次海战,其中1937年9月3日日本舰队进攻厦门时,守军凭借胡里山炮台成功击退来犯之敌。

图、胡里山克虏伯巨炮的理论射程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市东南沿海地区,现在炮台中仅存有一门德国克虏伯280毫米海岸炮,这也是现存19世纪世界上最达的海岸炮。这门克虏伯大炮全重87123千克,其中管重4.4吨,炮长11200毫米,炮尾管壁厚约500毫米,炮口管壁厚约80毫米。这门280毫米巨炮采用六层筒紧身管,能使身管壁内产生有效的应力分布。其中在装填药室是巨炮最坚固的地方,该圆柱形药室长2140毫米,壁厚约500毫米。

图、胡里山炮台鸟瞰图

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巨炮采用后膛火炮结构,每分钟可以发射1~2枚炮弹,能够连续发射数百枚炮弹。克虏伯巨炮为了保障击发效率还采用提弹装填系统和弹丸输送系统,在战时提单弹系统能快速将270~345千克的弹丸提升至2.85米高。从设计上看,胡里山炮台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炮台结构为半城堡半城垣式。军舰在外处难以识别,而炮台内部则有暗道相同,利于坚守攻击。

胡里山炮台威胁巨大,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仍有较大威胁。胡里山炮台原有2门巨炮,其中一门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时被拆毁,先仅存一门,有兴趣的军迷可以前往一睹尊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