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目前的语文教育?

优质回答:

现在无论中考高考,语文的重点都是阅读和作文。在规定的几十分钟时间里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大量课外阅读和思考、大量日常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收集和练笔、准确的审题立意和思想升华,请问学校的语文课有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孩子完成以上的学习积累?请问语文教育重点教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先抛出我的观点,与大家探讨,我认为,目前语文教育存在学科边界意识不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边界意识不清。语文学科,不管在任何年代,各种社会环境下,都应该坚守其“语文性”的本质。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热衷于上“大语文”“泛语文”,以致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四不像。

比如有老师上《祝福》,开头先是一段越剧《祥林嫂》欣赏,又大讲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最后还联系社会现实,大谈女子受压迫的现状。整堂课,有戏曲、历史、文化,但就是少了点踏踏实实的语文味。 有一次展示课,有一位老师执教《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章节的内容,先是学生角色扮演,最后居然请来了一对家长大谈子女教育问题。整堂课,成了一半艺术课,一半思品课,唯独不像语文课。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当下的语文课重应试,重训练,忽视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丰沛的创造力,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高中阶段,学生有所谓的“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事实上,鲁迅的文章堪称新文学之精粹,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凝练,作文更是学生表达自我的最佳途径。但这些原本美好的学习过程,却在应试教育训练下成了魑魅魍魉一样的存在!可叹,可惜!

三、语文运用能力薄弱。语文教育最核心的素养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当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是,不善倾听,不敢言说,不愿阅读,不爱写作。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了:一个高材生,做个自我介绍扭扭捏捏,磕磕绊绊;一个海归博士,写一份材料语病百出,别字连篇。归根结底,都是语文运用能力薄弱导致的。

解决的方法:

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味”的魅力。有一位名师在执教《雨霖铃》时,在本课结尾处,和学生一起,配上音乐,以唱的形式让这首百年前的宋词再次“活”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词在古代本身就是可吟唱的,词牌名就是韵律曲调。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词的风味,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让热爱母语、运用语文成为一种习惯。我认为,语文教育的基地不应该只在课堂,更应该在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中。营造良好的书香家庭氛围,家长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电视媒体推出一系列优质语言节目,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地鼓励国人爱语文,爱母语。如近年来推出的《朗读者》《见字如面》《主持人大赛》等语言类节目,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优质素材。

以上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感谢您的阅读,也期待您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您觉得我的答案对您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您能点赞、关注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