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优质回答:
元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到百年,却留下深刻的映像,这主要得益于成吉思汗的威名。但当我们说元朝的时候,已经与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漠北蒙古人尚且不认可元朝的合法性,他们更多的人是支持阿里不哥承袭下来的帝国,忽必烈后来的北伐也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故而我们所说的元朝,仅仅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孙于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的新兴大一统国家。
社会形态
如果说元朝的冷知识,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他的社会形态。他虽然存世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时期,但他封建的并不彻底,甚至有学者指出元朝就是地地道道的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两种不同形态社会形式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划分。元朝的特殊性恰巧就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封建社会是解放了“会说话的生产力”,元朝则是保留了大量会说话的生产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奴隶,这里的奴隶完全不等同于奴婢,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是没有人身自由与劳动报酬的,例如忽必烈的宠臣啊合马拥有七千多“驱口”,也就是七千多奴隶,元朝规定“驱口与物同”,也就是可以自由买卖与赠予,这种买卖还形成了元朝特有的“人市”。
而元朝建立者忽必烈却是从“经略汉地”中成长并崛起的,他重用汉人、学习汉文化,故而元朝在社会形态上也兼容了农耕文明,但这种兼容出现了畸形。当土地私有制遇上贫农,它并非形成一种封建社会下的“租赁”劳作模式,而是演化成一种农奴附庸模式,特别是元朝的包税官制度推行,导致大规模小农破产,沦为元统治阶层的农奴,统治阶层虽可以冠名地主阶级,但农民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下的农民,他们的性质更像是奴隶。
“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倾,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元史》
其实奴隶的规模并不能决定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中,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奴籍的存在,这并不能否定生产关系的封建化。而元朝的生产关系在包税制度下出现变化,这个制度针对的便是汉地,在分封下的豪族地主就成为了包税主,他们利用农奴创造价值,向朝廷缴纳足够的税收,剩余的财富分配全由自己决定,这种生产关系下就失去了价值平衡,作为生产基础的农奴就成为包税主圈养的工具。或者干脆就将农奴转变为游牧时期的奴隶,将农田圈成草场,以畜牧为业,汉地农民与草原上的牧羊人无异。
海禁政策
我们往往会将闭关锁国的映像定格在明清时期,其实在元朝开始,中原王朝便开始了海禁政策。元朝一共进行了四次海禁,但维持的时间皆不长,短则2年,长也不过5年,对比明清两朝的四百年闭关锁国,确实不会令人映像深刻。
“官自具舶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元史》
元朝的海禁是具有很高灵活性的,从时间上也能够看出,它是根据需要进行闭关政策,而又达到一种“禁民不禁官、禁内不禁外”的效果,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的海禁是以政府获利为根本原则,所以出现了禁止民间海外贸易,而官府主导的海外贸易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元朝的海禁是禁止国内人民出海贸易,但未禁止海外商人来华,这也是它与明清不同的地方。
婚姻制度“今之嫁女者重要钱财,与估卖驱口无异”。——《历代名臣奏议》
蒙古族的婚俗是多妻制,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娶得起媳妇儿,因为元朝的妻子是需要用钱来买的,这是蒙古族的聘婚制度导致的,此行为在普通人民间演化成了赤裸裸的人口交易,甚至兴起了“婚介服务”,成为牙婆获利的渠道。一些贫困家庭的家长将女儿当作赚钱的工具,出现了订婚骗取财礼的现象,或者一女多许的现象,元政府为了控制这种现象,以法律的形势规定了财礼上限,并对悔婚、骗婚进行严厉打击。
“不改嫁誓状、失节不封赠,奁田需听夫家为主。”——《元典章》
与此同时,“童养媳”在元朝盛兴,贫困家庭将女娃早早定给财力尚可的人家以便获取钉礼,而如元曲《窦娥冤》里所说以童女抵债的现象也已然成风,这是元朝时期女子的灾难。而当女子丧夫之后,女子婆娘两家会争着将此女改嫁,以便获得财礼,毫不顾忌守丧期间的礼节与规矩,因此元朝政府在武宗时期,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女子改嫁问题。
“其妻既入典雇之家,公然得为夫妇,或为婢妾,往往又有所出。三年五年限满之日,虽日归还本主,或典主贪爱妇之姿色,再舍钱财,或妇人恋慕主之丰足,弃嫌夫主”——《新集.户部四》
在元政府的干预之下,女子的婚嫁价码有所下降,这又形成了一个“市场空白”,即低价买入高价转手,这样的女子就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名为“典雇女”。这个习俗形成其实还要从元政府的官方行为说起,元政府起初针对家庭贫困的罪犯执行死刑后是要集中处理尸体的,当罪犯承担不起这个处理尸体的“烧埋银”时,政府就鼓励该家属典雇罪犯的妻子,给别人做个三五年妻子以获得银子用于抵扣“烧埋银”。入典方一般都是已婚无子,且家境宽裕者,故而典雇女的主要作用是给这些富裕人家延续香火,这个典雇形式同样出现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
当妻子沦为商品时,就形成了元朝时期一条特有的产业链,即拐卖妇女!这个产业往往是有官商勾结而至,由官府提供方便,人贩子为官府敛财,这种人口拐卖的市场中,已经不再区分蒙元统治者所区分的四个等级的人口类别,就连蒙古女子也成为拐卖的对象。
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表现出的特征充满了野蛮与文明的碰撞,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碰撞中,还是游牧文化占据了上风,蒙元统治者并没有深耕中原大地,也没有从汉文明中得到持久进步,故而也加快了其走向灭亡的脚步。
参考史料:《元史》、《元典章》、《元典章新集》
其他网友回答
通常,一个皇帝在生前、逝后,会得到三种称号:分别是尊号、谥号和庙号。
在中国古代,无论一个皇帝生前作为如何,在死后,大多都会得到一个谥号,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同作为的,好坏不一的皇帝,有体现不同含义的谥号。这就是古代的”谥法”。
一个皇帝可能在死后被废黜皇位,贬为各种王公侯甚至庶人,但是在礼制传统上,给他一个谥号,原则上是必须的。即使是十恶不赦,人神共愤如隋帝杨广,金海陵王完颜亮,也可以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谥号”炀”。
但在中国的元代,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在位的年岁不短,正常病死,也不是亡国之君,但他却没有”尊号”、”谥号”和”庙号”,在后世史书中称呼他的时候,只能称呼他的年号。
他就是元代的第六位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泰定帝的出身是非常不错的,他的父亲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孙,但忽必烈去世的时候,却把皇位传给了甘麻剌的三弟成宗铁穆尔。到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的时候,也孙铁木儿承袭了父亲的晋王爵位,在皇族成员中地位很高。
1323年,元朝发生了一场惊天巨变,不满于元英宗汉化改革的一些蒙古守旧派大臣杀害了元英宗,史称”南坡之变”,这帮人拥戴也孙铁木儿为皇帝。
也孙铁木儿做了五年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元朝的政局基本稳定,但在元朝内部许多对皇位极有野心的人看来,也孙铁木儿是一个篡位者,他把元朝皇帝的世系改变了。而不满的人中,最不满的人就是元武宗海山的两个儿子,未来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和元明宗和世?,他们也是真金的孙子,只不过他们的父亲是甘麻剌的二弟答剌麻八剌。
于是,图帖睦尔串联了朝中的一帮对泰定帝不满的大臣,在泰定帝死后发难,他们不承认泰定帝所立的太子阿剌吉八,而是拥立了图帖睦尔。
不久,支持不同皇位继承人的两派人马发生火并,这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两都之战”,两都之战的结果是图帖睦尔派获胜,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阿剌吉八下落不明。
获胜的图帖睦尔,满怀对泰定帝和天顺帝的愤恨,他下令要抹去这父子俩在元朝历史上的印记。
于是,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仅被废黜了皇位,而且成了”三无”皇帝,没有尊号,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连作为蒙古大汗所必有的”汗号”都被剥夺,彻底成了”被抹去存在感”的皇帝。
不仅如此,连泰定帝生前为自己的父亲甘麻剌所上的谥号光圣仁孝皇帝和庙号显宗,也被元文宗全部废掉,并废其庙室。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关于元朝的冷知识还蛮多的呢。我在另外一个元朝有哪些冷知识的问题下面回答过一次。这里也贡献一个。
有多少人知道,元顺帝末年曾经想过到高丽避难?
大概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六年的时候,眼瞅着元朝大势已去,顺帝想了个主意,打算去济州岛避难。这件事在中国的史料中没有记载,是记载在《高丽史》中的。
至正二十七年,元顺帝派使者高大悲去高丽王京,赏赐高丽王和宰臣,《高丽史》记载说是因为元顺帝打算要前去避难,所以在济州存了很多金银财宝绫罗匹缎。又派使者从济州前往高丽王京进行赏赐。
为了做前去避难的准备,元顺帝还派了一帮工匠前去济州营建宫殿,然而还没等宫殿建好,大都就失守了。
过了两年,高丽恭愍王找这些工匠来参与营造影殿的工作,他们对宰相说:元朝皇帝就是大兴土木所以失了民心,自知不能保有四海,所以派我们来济州营造宫殿,还没建好元朝就亡了,我们也无以为生。现在让我们来造影殿,让我们有活可干,当然是万幸,可是元朝就是因为大兴土木而灭亡,高丽难道不吸取前车之鉴吗。希望宰相向王谏言。(其实有点怀疑这些话是宰相自己编的)
除了建宫殿,元朝早先还在济州岛养了两三万匹马,还有养马的牧子也是相当彪悍。当然这些马和牧子后来也没用上,明初朱元璋派人去要马,结果高丽王派去取马的官员竟然被负责养马的牧子全部杀掉了,当初元顺帝打算去济州岛避难,应该也有以这些牧子作为武装保卫力量的想法。(也有点怀疑所谓把使者都杀掉了是高丽人不想还马的借口)
说起来元顺帝对高丽还是挺有感情的,早先被流放大青岛,估计就觉得这个地儿不错,后来打破传统册立奇皇后,也显示出对高丽情有独钟,结果没想到朱元璋北伐势如破竹,速度奇快,一个月之间,徐达、常遇春统领的东路军就切断了从山东前往济州岛的道路,所以避难济州的计划没能实现,元顺帝只能逃亡上都、最后死在应昌,实在令人唏嘘。
这个有趣的情节是内师大历史系的李岭老师发现的,论文发表在.《北大史学》上,当时我还在上博士,我导师负责《北大史学》组稿工作,某日特意对我说: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原文。
其他网友回答
西方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元朝不算中国历史,原因是现在的蒙古和中国是两个独立主权国家。而中国很多学者也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认为元朝是中国被外族侵略的历史。但无论争议如何,元朝曾经存在中华大地上,让我们了解元朝的一些冷知识。
一、元朝与蒙古帝国并不是一回事
公元1206年,蒙古帝国开始对外扩张,到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蒙古帝国已经分裂而亡,在蒙古统一中国前称“大朝”。公元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到公元1368年秋,明朝攻陷大都,元朝灭亡,前后共计98年。北元延续到1388年。
二、元朝的疆域实际控制面积可能还不如清朝
元朝统治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主要区域包括原来的蒙古本土及金国、南宋等土地,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至北冰洋,不包括现在新疆和西藏部分区域,由于北部过于空旷,实际控制面积可能还不如清朝的1316万平方公里。
三、“大元”的国号是汉人给起的
忽必烈为稳固江山,采纳汉臣刘秉忠的意见,废弃“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并昭告天下。“大元”取自《易经》“乾元”之义,表示对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美好向往,主要目的是向汉族示好,自称是中原王朝的延续。
四、元朝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蒙古帝国地域之广,几乎无法进行有效地统治,便分为元帝国、吐蕃宗教国、察合台汗国、窉察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等。忽必烈死后,察合台汗国立马就翻脸攻打元朝,而元朝内部也因皇位及权势等同室操戈,即使明朝大军压境,依然内斗不止。
五、元朝的阶级矛盾不亚于民族矛盾
元朝把全国人分成四等,特别是极度歧视、压迫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南人。实际上,到元朝统治末期,天下烽烟四起,各族皆反,不仅是汉族人,就连蒙古族底层人民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造反大军,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
六、火器的改进打破了蒙古铁骑的无敌神话
本来火器是由蒙古帝国带到欧洲的,主要用于攻城拔寨,在机动作战上,远不如骑射方便。明朝初期,为对抗蒙古骑兵,火器得到极大改良,发射的枪弹威力巨大,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响对战马会产生强大威慑作用,蒙古骑兵迎来了真正的噩梦。
七、元朝不许妇女改嫁
元政府颁布的法令:“命妇夫死不许改嫁。”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明确限制妇女改嫁,鼓励妇女守节。在《元典章》记载着“不改嫁誓状”“失节不封赠”等等压迫妇女权益的法律。另外,蒙古男子之间鸡奸,有辱“草原雄鹰”的称号,也要处死刑。
八、元朝的行省名称可谓霸气凌云
中国行省制起于元朝,当时除内地10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外,还设立了一些特殊行省,如征东行省、征安南行省、征缅行省、征占城行省等等,其中的征东行省也叫“征日本行省”。
九、元朝最第一个实行海禁的政府
元朝前后共实施四次海禁,并关闭市舶司,禁止平民出海贸易。元朝禁止出口的货物比宋朝多,不仅包括金属、粮食、武器、马匹等,甚至连丝绸等传统手工艺品也被列为禁止出境货物清单,种种严苛措施促使南宋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萎靡衰落。
十、元朝修史堪称官方第一
元初忽必烈就下诏修前朝《宋史》,该书完成于元朝末年,全书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史书。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重视修史工作,即位当年便下诏编修《元史》,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总之,元朝都是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它带来了杀戮和愚昧,但也带了辽阔的疆域和放眼世界的胸怀!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说一个元朝奇闻吧。
这是至元四年河南省台孟端与人合谋,杀了河南所有的省级大员,并把持了行省政务长达五天之久的奇事。
孟端是河南杞县一个汉族小吏,一直郁郁不得志,有一次喝醉了,在县衙外墙上写了一首诗:
“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他把无法升官归罪于全省的升官不识货,发誓 “我必杀行省掌权辈!”
(孟端)
经过谋划,他与朋友霍八失等四人约定:
“冬至那天几个人装成京城钦差,晚上到河南行省衙门,然后派人去喊孟端接旨。只要不出意外,大家都可立得富贵!”
冬至那于,几人依计而行。假扮的“钦差”来了行省衙门升堂,唤孟端接旨,宣布封他为 “河南都元帅”,然后,将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等河南高官一个个进来。
(孟端)
每进来一个,正跪听“圣旨”时,霍八失便挥动大铁骨朵,将这些大官砸死,就埋在衙门后院。
这时的孟端以“都元帅”的身份,收集全省各衙门印信,将最大的官印——平章印带在身上,派兵守城,同时下令封闭黄河,让全省各道来省城集合。
孟端从此成为“全省老大”,居然没有一个当官的怀疑。
甚至孟端还大张旗鼓的回杞县祭祖,着实风光了一把。
回省城后,又把全省各大衙门的“正官”集合起来,用老办法一个个的杀死。
(谋杀)
这种荒唐事过了许久都没人敢问。
有一天,一个叫冯二舍的小官,平常与孟端关系还好,趁阵端酒醉,对孟端说,也让自己见见京城下来传旨的大官,拍拍马屁,也好升个一两级。
孟端喝得迷迷糊糊的,顺口回答:“哪有什么朝廷宣旨的官,都是我派人假冒的!”
冯二舍觉得立功机会到了,他偷偷跑去找到一个副将,对他说:“钦差是假的,你们赶快抓住孟端,必定是大功一件。”
(冯二舍)
副将半信半疑,冯二舍指天发誓,这才让大家相信。 这些武官跟着冯二舍来到行省街门,冯二舍趁孟端酒后鼾睡之际,一刀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带着武官们追杀孟端的同党。
霍八失等人见大势不妙,窜入后园中躲避,都被抓住杀掉。
堂堂元朝一个行省,被孟端几个人骗得团团转,看着他杀了那么多省级高官,居然无人敢问, “百官皆俯首听命”,真是历史上最大的奇事。
这说明元朝腐败到何种地步。
参考资料:《新元史. 列传第一百六-脱脱》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