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看不下去(张嘉佳为什么要写云边有个小卖部)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张嘉佳的 《云边有个小卖部》?

优质回答: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2018年面世,宣传力度很大,铺天盖地的,特别是里面很多优美的短句子,很打动那些正在城市里奋斗着的,来自小镇、小乡,甚至小村庄的青年们。

作者张嘉佳,出生于1980年,属于第一次被定义为XX后的——80后(“80后”是“XX后”词汇的起源),毕业于著名的学府南京大学,在学生时代,即为BBS上的高手,借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妥妥的大V人物。持续不间断的写文章、编剧本,甚至导演作品,2013年,出版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更是创下了单本小说的记录,风头一时无两。

《云边有个小卖部》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与外婆相依为命,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被唤作“云边”的小镇的青年刘十三(原来云边是个地名呀),父母均不在身边,努力读书,梦想离开小镇,去大城市追寻诗和远方,潜意识也是要寻找妈妈。

只可惜,在城市里面,四处碰壁。貌似恋爱了,确连备胎都算不上;好像工作了,被同事心机,被领导嘲讽;最好的朋友,因故离开了。孤独寂寞的时候,痛哭流涕的一顿大酒后,被外婆驾驶的拖拉机带了回去(感觉外婆这一人物非常亲切,可能是因为和自己成长阶段的某位长辈很相像吧),在小镇里面,重逢青涩的“初恋”(严格来说,应该不属于恋,用小美好、小萌芽,比较合适),在一起的时候,重新汲取了能量,斗志满满。

作为一名典型的小镇青年,不管多么努力的去学习,考上清华北大,难度系数还是很高很高的,几率不能说没有,不大确属现实情况。毕竟,哪里有那么的天纵英才?另外,“好好学习,争取考上清华北大”,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哪位不是这样过来的,个别人更是一直到高中,父母才真心发现子女不是清华北大的材料,只好心有不甘的将目标调整为:上个好一些的一本,应该也不错。

开化的较晚,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实在不是行家里手,小说中间,此部分描写,实在不知道如何评价。

私以为,在小说里面,更有一条隐线,那就是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之前在学习理论经济学的时候,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有过一个想法或者说理念,简单称之为:是逆城镇化。表述起来就是说,在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下,未来的10年左右(在2025年-2030年),人口流动必然会鲜明的出现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变,城市与农村人口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至于原因,不管是环境、空气之类的考虑,还是对生活方式的厌倦,归结起来,是对慢生活的向往,对闲暇时间的珍惜,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农忙的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的时候,早起,看炊烟袅袅,阵阵饭香扑鼻。吃饭的时候,端着个碗,坐在大门,和路上人,闲聊几句;或者边走边吃,到他人院落,蹭上盘菜,盛上碗汤,喝上杯茶;打着饱嗝,优哉游哉的,挪回自家院落,晒晒太阳,赏赏鱼虫,嗅嗅花香。

好不惬意。

慢,是为了追寻生活的真谛,是为了对抗不断加快的城市步伐,当然还有无法预知和把控的信息时代、AI技术、多维空间、拧巴社会、冰冷社群、麻木关系。

在小说中,还有那淡淡的忧伤,长大的过程中,想着逃离成长的地方,却成为疗伤阶段,最愿意藏着的角落。

万物的生长,根是基础,是各种操作体系的大脑和主干,是综合作用下,一点一滴的渗透到肌骨中,烙印上。其他的都是枝条、叶子,家乡成为了寒玉床。

此外,小说中说到: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经历过之后,何尝不会成为他人的光?

慢也是种梦想,现阶段,唯有努力,发光发热,给他人带些热量,带点能量。

共勉之。

其他网友回答

好书。有笑点有泪点。笑着笑着就哭了。结尾很感人。真实。现实也许就是这样。尽管满怀希望但结果可能也是绝望。更因如此。我们才应该更加感恩的活下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