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读书是“十年寒窗”?
优质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年寒窗出自《归潜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比较有名,所以就一直这么说了,指的是读书的苦。
白天比较嘈杂,不利于专心读书,晚上比较安静,所以晚上在窗边,借着灯光和月光读书学习,一学就是十年。
古人六岁开始启蒙,开始识字,然后读五经,全学明白并背下来差不多10年,大约16岁,可以去考秀才了。这个阶段相当于今天的基础教育阶段。
然后十六岁开始涉猎各种书籍,此时不光是背诵了,还要学习写作手法和有自己的见解,开始朝举人前进。但这个不是谁都能中的(参考《范进中举》),中了举人相当于今天大学毕业了,所以古代是宽进严出。
中了举人的,并且家里有个闲钱的,可以开始参加公考了,进京参加会试,整个公务员当当。
其他网友回答
要想在某领域入门必须在该领域花1万小时,这就是所谓的“1万小时原则”。怎样成为一个高手,答案很简单,四个字——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使年纪小小的朗朗痛恨了弹琴,甚至要放弃,他的父亲不得不以跳楼相挟。
练习拉小提琴如果是一首首曲子拼命拉,这种练习叫傻练。什么叫真正的练习,是把大的那个知识体系拆碎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分头去练,这叫练习。
一个人在知识积累上,一定要学透这些概念模块,把它打磨清楚,这也叫学套路。
比如说,你要是想成为一个吉他演奏家,那你就要回到最细碎,也很枯燥,很无聊的指法训练,叫爬格子嘛。你要是想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那你一生可能要不断回到最具体的指法训练;小提琴也一样,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段,一点一点的去练,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拉哪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我曾有过通过看美剧学英语的经历,我的设想是:既有字幕,又有听力,还有情节,这一定是一种快乐式的学习方法。然而半年过去了,我发现进步不大。因为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的人,很难通过一晃而过的情节学会地道英语。后来,我不得不又像过去一样,记下生字,背诵不懂的句子,而这种“刻意练习”的方法,又全然没有了看美剧的乐趣。
反复的重复、练习的目的就是使神经元在物理状态上被改变,这也是人脑的神经学研究的结论。
比如说,学习这一套动作,他大量的神经会元同时被激活,一起在一起激活的时间长了,他们就渐渐地形成一个神经网络,渐渐地就能连在一起,甚至是长在一起。所以,你别看我们都顶个肉丸子,其实打开看,每一个大脑的沟回是不一样的,里面的神经的硬件系统就不一样。
得体不是刻意控制的结果,它应该是一种根深蒂固、自然而然的思维和意识,是一种习惯。需要将相关的意识从大脑皮层下放到下丘脑,再次遇到相似的事情时,以自动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状态。
写作是一种天赋加刻意练习形成的一种能力,而且它是需要终身修炼的一种能力,不是简单地认为中文系,你就会写作。
写作的难点就是:它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操作步骤,完全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其实,一个人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大量的阅读,阅读已经形成了一种暗暗地支持,他有很多的词汇的基础,它有很多的语法排布的这种习惯,还有一种通感的心领神会,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一个人经历了这些后,有一天突然就会这样表达了。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在持续的乏味的劳作中保持一贯性,而不是用各种杂乱的刺激让自己开心。中国古代教育中特别注重琴棋书画,就是在刻意、乏味的练习中被持续驯化,逐渐获得内生性快乐的能力,而不是因外在刺激带来的碎片式快感。
现代的知识体系比古代复杂的多,十年寒窗已是远远不够了。
其他网友回答
十年寒窗是形容学习历程的艰辛。按现在的学制来看,一个人从入学到大学毕业至少也要十几年。现在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学好一朝成名的本领真的不容易啊。
其他网友回答
十年寒窗是形容学习历程的艰辛。按现在的学制来看,一个人从入学到大学毕业至少也要十几年。现在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学好一朝成名的本领真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