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优质回答:
问题:《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引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纵览《全唐诗》同类诗作,张继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作为羁旅诗,无疑这是一首千古绝唱。真正表达出了诗人的羇旅之思,家国之忧,将作者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夜泊枫桥》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首句明确地交代了了时间季候。值得琢磨的是,“霜”不可能“满天”,所以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正因为如此严寒夜晚,就连乌鸦都无法睡眠,还能听到它们的啼唤。夜深人静,半夜月落,这时的月也许是深秋或初冬的下弦。
一位羁旅在船中睡眠,这是带有羁旅之愁的睡眠。这一夜的睡眠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
这一句并不难解,但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江枫”和“渔火”二中自然界的物象,付之了个人情感。我认为这里“对愁眠”没有那么玄虚,纯粹就是“伴愁眠”之意。
后世有一些“好事者”,提出过不同的诠释——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即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直到现代,还有人引此说来讲此诗,大有语出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拓展思绪,道出在这样光景之下,旅客已经不容易入睡了,何况又听到苏州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悠悠地传来。这时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我想一千个人将有一千种遐想吧!
@兵法天下 如是说
【《枫桥夜泊》随想】
文/@兵法天下 【作品】
秋落残阳梦离别
问钟声悠悠
前世沧桑却不忘
爱会永久
思绪幽幽
邂逅在桥头 ??
白驹过隙几度秋
梦里渔火依旧
曾经的霜天寒夜
家国之忧
爱恨情仇
诗人的归宿,
随枫叶殆尽
遥望无人桥头 ??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其他网友回答
《读枫桥夜泊.有感》
枫桥夜下落笔神,
至今读来意味深。
寒山寺外钟声远,
犹见月色照古人。
其他网友回答
枫桥夜泊古诗意境好,充满诗情画意,一个美丽,寂静的夜晚,诗人驾一叶扁舟,路经枫桥,正值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满天凝结着霜,江边种着枫树,打鱼人烧着火取暖,伴着忧愁睡觉。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钟的声音传到船上来。
全诗韵味好,格律整齐,有静有动,景物诱人,感染力强,是一首赋予历史意义的诗词。
其他网友回答
读诗,诗歌的背景非常关键。这首诗是张继旅居江南所作,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刚进士及第的张继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只能南下逃难。时值壮年,国破人穷,这首诗便是把这些情绪都写在里面了。
开放性的愁,气象更大
愁是小情,是个人心绪的表现。写愁的诗词很多,有闺怨、有不得志、有家国情怀,但更多都是封闭的,是小范围的发泄或纾解,但这首枫桥夜泊却是开放的,是黏连在一起摆脱不掉的。
黑夜漫天,寒霜弥漫,是遮天蔽日的愁;
白天愁,晚上还要“对愁眠”,如影随形,摆脱不掉;
天下是愁的,姑苏城是愁的,城外之山,山上之寺也是愁的;
愁什么?为己愁?为人愁?为家国愁?为人世愁?未及明述,却都包含在内;
夜半三更,却无心睡眠,这愁绪何时是个头。
天地、城市、白天黑夜,这愁还在不断向外扩散,这气象不可谓不大,少有比肩。
以动写静,动静相宜
首句“落”、“啼”,用动态的事物,把孤寂中的旅人的静态写的真切。看“月落”更是把时间难捱,苦闷凄凉之感写的真切。
二句用一个动词“对”字,好似在写深情两眼对望的情人,相对无言,又尽在不言中。但,对的却是“愁”,更添凄凉。
三句顺接,把视野拉高,犹如俯瞰全城,视线随着钟声的指引切到城外寒江里小船,尤显小船里的旅人之愁;
三四句更是把自己置身事外,看见自己的现状,却也无能为力,只好让心情随着钟声远荡。
整首诗都是动态的,像活的一样,而要表达的却是静态的。满屏都是声音,却又没有一点声音,何其妙也。
笔触浅,意蕴深
全诗没有佶屈聱牙的地方,没有用典,没有刻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像是和朋友说话一样,浅显易懂。不刻意渲染,不故意煽情,情绪得当,词句考究。但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各种东西就像酒一样,愈品愈香,让人沉醉流连。
《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诗,每次读感觉都很好。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诗意象独特,意境优美,静景动景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