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大义觉迷录》自古中国一统之世(乾隆为什么禁止大义觉迷录)

网友提问:

清朝皇帝雍正与学者曾静问答语录《大义觉迷录》,如何评价?

优质回答:

《大义觉迷录》是清代第一奇书,这部书是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许多内容涉及社会上的反清事情,同时也反映出雍正皇帝的政治、民族思想。

第一,写这本书的原因:

雍正五年(1727),湖南秀才曾静派其徒弟张熙向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投递逆书,劝其反叛朝廷。雍正对此做出了“出奇料理”的决定,迅速把此事演变成一场文字狱。 雍正更是不惜以帝王之尊,亲自审问曾静,并将自己对此案的圣谕及曾静的供词等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

第二,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书中雍正帝主张清朝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以期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缓和民族矛盾。内收有关上谕十道、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

第三,这本书的社会影响:

民众把这本书当成了宫廷秘史加以演绎和传播,雍正帝对“华夷之别”的新解释、十大罪状的自辩、皇宫中的秘闻丑事、皇子抢帝位间尔虞我诈的斗争、文武大臣党争的利益倾轧等第都详细地记录于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雍正帝禁锢兄长、迫害弟弟,抢夺帝位的事迹无疑损害了万乘之尊的光辉形象。到了乾隆时期,他绝不会允许代表着雍正耻辱的这本书还流传于民间,遂下令将此书列为禁书!

结语:总之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封建统治者编纂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上谕和审讯词对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张,提供了不少线索。此书还反映出康雍时期的一些社会情况、民间反清情绪等问题,材料虽然零碎,但其中有些内容仍是其他书籍所不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清雍正皇帝与学者曾静的问答录巜大义觉迷录》,确是不可多得的奇书,乃是雍正亲自审问曾静,一问一答而记载而来的。

其核心问题:华夷之分辩,大清得天下是否正,雍正得位是否篡位。上述问题,在《大义觉迷录》记载得很清楚。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陕西西安陕甘总督衙门,陕甘总督岳钟琪出差归来,回到府衙门时,一个叫张熙书生打扮的汉子拿封书信,说有紧要文件禀报于陕甘总督岳钟琪。

岳钟琪命人将信件拿来,又命令士兵将张熙押回牢房看管,以查清事件来龙去脉。

信件上的置名:曾静,张熙。信里面的内容:列举雍正恶行累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利、好杀、酗酒、淫色、篡位夺权。岳钟琪看得冷汗直冒,如不禀报朝廷,恐怕全家老幼人头不保。

岳钟琪一边禀报朝廷,一边严刑逼供张熙,以查出线索,将其一网打尽。但张熙乃是个硬骨头,任你怎用酷刑就是宁死不供。

岳钟琪无计可施,硬的不行,用软计。同张熙拉家常,聊天下事,两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事,反清复明。但张熙并没有识破岳钟琪的诡计,将曾静和吕留良及其弟子好友所作之事交待得一清二楚,还说他们是忠臣良将,谋事后,必响应。

岳钟琪如获至宝,快马加鞭禀報朝廷,雍正得知后,下令辑拿曾静余党,很快将曾静及呂留良的后人门生全抓获。但雍正对曾静案产生浓厚兴至,决定御审曾静案件。

曾静和张熙在雍正面前,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有问必答,只好招供,将案件前因后果全部招出来,并避重就轻,将自己的过错全推给死去了几十年的吕留良身上。

雍正又再审问曾静,一个村野乡夫怎可以知道当今朝廷大事,诋毁当今圣上。曾静跪地求饶又将另一拔事说出来。将发配到边疆的胤禟的下人所说的话全倒出来,所说的话对雍正极其不利。

雍正对曾静的审问一问一答,意犹未尽,审完案后,将曾静谋反案的全部资料刊印成书,命名为《大义觉迷录》,作为官方刊物全面强制全国发行。

雍正又作出一项决定:吕留良乃是谋反案罪魁祸首,曾静是处犯,吕留良虽然死了几十年,但是他的遗作荼毒太深,虽然死了仍要开格戮尸,吕家后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曾静和张熙由于认罪较好,有立功表现。雍正要其两人宣传当今圣上仁德,宣讲《大义觉迷录》。

雍正病重驾崩前,嘱咐太子弘历,“曾静不可杀也。“但乾隆登基后,不出月余,否定其父雍正的旨意,将曾静、张熙凌迟处死,把《大义觉迷录》定为禁书,不得发行,收缴销毁。

雍正不杀曾静、张熙,皆是要取得天下士大夫的民心,顺我者昌,逆我者死。但乾隆并不体会到其父雍正良苦用心,杀掉曾静、张熙后,天下士大夫对乾隆心存异念,裂恨惭深。

其他网友回答

《大义觉迷录》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奇书!

其写作源起是雍正年间,汉人曾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后人)反清,结果失败被捕。雍正帝亲自审问,而后下令收录关于此案的上谕、曾静的口供和《归仁录》,合成《大义觉迷录》。

书中宣扬雍正帝主张清朝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以期消弭汉满之分,缓和民族矛盾。

雍正帝说了三个道理:

一、不管是华是夷,惟有德者能为天下之君。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无损于圣德。

二、大清之得天下,并非篡夺,是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

三、明末政治昏乱,清朝政治仁厚,所以清朝有理由取代明朝。

应该说,其中有些观点立论颇正,当然也有不少是混淆视听,为自身统治辩解。

特别是书中主动披露大量宫廷与朝堂秘闻,皇帝亲自辩解,这种做法实属历代帝王罕见。因此是一部“奇”书。

不过,雍正死后乾隆上台,立即禁了此书,并杀了曾静等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