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最有趣的一段内容(《呼兰河传》讲了一件什么事?)

网友提问:

《呼兰河传》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写日记的形式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作者童年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一段段真实的故事,描绘出了呼兰河这个地方当年的风土人情,百态人生,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东北地区的封建恶习,愚昧,迷信,落后,自私;把他人的痛苦当做茶余饭后的话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算计。

小说中有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有冯歪嘴的故事……看了这些故事让人替书中人物揪心,痛苦,谈不上有趣。

作家茅盾为此书作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其他网友回答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在鲁迅支持下发表小说《生死场》出名,其一生短暂孤苦。《呼兰河传》是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写于香港。矛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7章,可以按两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

第一章写作者家乡呼兰河,1920年代的呼兰小城,严冬封锁大地,满地都是裂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字街,从十字街首饰店、李永春药店、东二条街的火磨,到龙王庙里的小学,一幅众生相浮现笔端。

第二章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从跳大神开始,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野台戏子唱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带读者走进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人们精神世界,真实反映了当时东北小城民众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萧红写到了自己的家,充满她童年全部乐趣的张家花园,还有疼爱自己的祖父,祖父教她念诗,给她烧小猪、烧鸭子,在祖父的呵护下,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第二部分:

从第四章开始,萧红的笔调转换,文中多处用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用荒凉诠释生与死的麻木,人与人之的冷漠。

第四章讲述了团圆媳妇的故事,一个成天乐呵呵的12岁的女孩被家里卖来当媳妇,就因为不怕生,遭到婆家一顿顿毒打,被折磨成黄瘦的病人,没有送去治病,而是用了各种土方法,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不断折腾,最后被生生的折腾到死。

第五章,萧红讲了她的有二伯,一个老光棍,性情古怪,不与人交流,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聊天,遭受凌辱去跳井和上吊,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料。

第六章,萧红讲了磨坊里冯歪嘴子一家,这是位穷困又善良的人,和妻子住在四处漏风只有稻草的破房子,受尽了冷嘲热讽,即使如此,哪怕在妻子也被冻死之后,冯歪嘴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孩子都成了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最后,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会让人沉浸在她的艺术魅力里,上半部分风趣,下半部分凄凉。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其他网友回答

《呼兰河传》不是为追求趣味而写的,它是萧红“半部红楼”的起笔。可惜的是,刚起笔就封笔——生命到了终点。写《呼兰河》时萧红心里想的是家乡,想的是不再漂泊——一辈子都想着离开、到远方,摆脱家庭的束缚,可是等到人生的尽头却想着回家,想着回到最初的起点——也是人世的宿命。曹雪芹写自己由盛而衰的家,张爱玲没有亲身经自己家庭的大富贵便只能写只鳞片爪的大家庭,外加一些小市民家庭——所以张爱玲写的是“梦魇”的《红楼梦》。萧红呢?她只有自己平凡的小家,离《红楼梦》里的贾家很远。还好,她有一座小城,一座名为呼兰的小城!她要将呼兰河写成《红楼梦》,可惜没时间了——她的生命还不到张爱玲的一半!所以,《呼兰河传》是刚起笔的《红楼梦》,有牧歌情怀,却无《红楼梦》《金瓶梅》的笔法,只有an air of nostalgia,有“物哀”之美——美得哀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