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打败杨家将的萧太后为何没有称帝?
优质回答:
导语:
辽国萧太后萧绰,小名燕燕。她是契丹后族世家萧思温之女。传说萧绰有三姐妹,小时候干家务活,只有萧绰做事专心仔细,她爸爸萧思温见了称赞: 以后我们家只有燕燕能成大事。公元969年,萧思温密谋刺杀了残暴的辽穆宗耶律璟。扶持耶律贤继承辽国皇帝位置。投之以桃还之于李,辽景宗耶律贤迎娶萧绰,封皇后。萧绰从此麻雀变凤凰,正式登上辽国政治舞台。从此代夫掌握辽国大权,执政大辽。辽景宗耶律贤逝世后,太后萧绰事实上垂帘听政成为辽国第一人。可是萧太后却并没有学武则天自己称帝。
一,内部不稳,外部北宋虎视耽耽
萧太后不称帝的主要原因是外患强大。当时的北宋虽然被辽国几次击败,签订澶渊之盟。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还死而不僵,何况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正因为有北宋这个强敌威胁着辽国政权,使萧太后顾虑而不敢称帝。另一个就是她儿子幼小,小皇帝当然会引起辽国内部亲王们的野心和欲望,萧太后花了很长时间才剥夺了亲王们兵权,稳定了自己的权力。但是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她不愿意称帝。
二,以史为鉴,识大势知进退,善始善终
萧太后幼时学习儒家文化,对武则天称帝的后果非常明白。她事实上已经是辽国第一人,对那些虚名已经不在乎了。加上自己疼爱儿子耶律隆绪,并不愿杀死儿子夺权,不愿意母子反目。同时辽国已经学习儒家文化,对女人称帝大臣们必然反对。当时手握军权耶律休哥,韩德让未必会支持!所以萧太后明白大势所向,知进退而不称帝。
最后总结:
萧太后萧绰是辽国的女政治家,权谋智者。她以自己的城府和谋略牢牢掌握住了辽国大权。但是她令人更佩服的是,面对称帝的欲望仍然克制己心,智慧的处理了自己的野心。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她的传奇和功勋。
其他网友回答
萧绰小名燕燕,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摄政期间,带给辽鼎盛的辉煌。父亲萧思温,公元969年,辽穆宗辽穆宗被近侍们刺杀。萧思温协助耶律贤登上皇位,耶律贤为了答谢他,征召萧绰入宫。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她和武则天才不多,丈夫身体不好,需要她协助治理国家,就是这段经历给她摄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元670年,高勋和女里合谋刺杀了萧思温。十七岁的萧绰承担了家族兴旺的重担,公元976年,辽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公元982年,萧太后监国!大辽出现了一个“武则天”,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一个死去的君王留下一道遗书决定的,萧太后面临这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如何破解成为了一个艰辛的问题。韩德让曾经和萧绰有过婚约,两个人的感情很好,因此结成了同盟。她们的关系有点像清朝初年大玉儿和多尔衮,清朝末年慈禧和荣禄。耶律休哥作为南京留守,为萧太后控制了兵权,萧绰的侄女婿耶律斜轸被任命为北院枢密使,控制了内政事务,完成了对原来皇族的监控。为了防止皇室不满自己摄政,萧绰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削去了亲王的兵权。
女人从来不是弱智,历史上的女政治家都很优秀,大辽就有位女司机,智勇双全,炼达睿智,可比武则天。公元986年,宋太宗听说29岁的萧太后成了大辽的掌舵人,君臣都认为机会来了,是时候收回燕云十六州了。兵分两路,东路曹彬为帅,西路潘美和杨继业为帅。萧太后的考验到了。命令耶律斜轸挡住西路的潘美,自己带着儿子对抗东路军,一个女人第一次指挥军队,人生开挂。故作姿态,采用守势,派小股骑兵骚扰夜袭,宋朝君臣还真没看起她,结果耶律休哥在曹彬背后断了水源,形成了局部暂时的优势,曹彬慌了,大败。
萧太后开始对西路军下手,潘美和杨继业不和,迫使杨继业攻打朔州。杨继业战死,宋朝改变了国策,采取守势,萧太后非常敏锐的看到了辽宋的现实,宋文化经济发达,辽只能以战养战,压迫宋的势力,才是久安之道,到了50岁,萧太后还在进攻。公元1004年,萧太后绕过保定,直抵檀州,兵临开封,大宋朝野震惊,寇准做为宰相强横的决定抗战。萧太后的计划被打乱,先锋官被大宋狙击手射杀,辽军陷入不利的局面,孤军深入无法速战速决,自然危机四伏。这个女人出奇的冷静,这几乎是所有女司机的特点,求稳。不过钱是不能少的,两国陷入了僵持阶段,黄河就要结冰了,檀渊之盟成为两国苟合的结局。
萧太后达到了政治目标,稳定了边界,促成了宋辽百年的势均力敌,也开创了辽的盛世,可是宋朝的大佬们搞战争不行,玩金融是高手,辽像其他宋的邻国一样被掏空,蒙古人的崛起绝非偶然,因为辽失去了对蒙古的控制。
有人说萧绰没有效仿武则天,最后将权力还给了儿子耶律隆绪,有政治才能的女人不在少数,难能可贵的是对权力的放下。其实,这是误解,萧太后所处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她根本没有机会登顶,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萧太后能够掌控朝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别人没法反对。第二,也没有那个必要,武则天折腾了半天,临了还是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萧太后需要的是权力,不是一个虚名。不过,这个女人真的让人佩服!开创了百年基业,给了辽国一世繁华!
其他网友回答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古代北方辽阔草原上的古老的、强大的、英雄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以契丹贵族为首于10世纪初建立的辽朝,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成为我国一个北方割据政权。辽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都付出了聪明才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科技上、文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契丹族妇女在辽朝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原皇朝相比,显得十分突出。萧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萧太后(953年五月初五~1009圣宗统和廿七年己酉十二月辛卯(十一日)),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太后名为萧绰,小名燕燕,因此也叫萧燕燕,公元953年出生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一带),从小聪明伶俐且美貌端庄,父亲萧思温是大辽宰相侄子,母亲是辽太宗之女燕国公主,也算拥有大辽皇家血脉。
公元969年辽穆宗被侍卫刺杀后,萧思温拥戴和自己关系亲密的辽景宗即位,因功被封为北府宰相、尚书令等职位,其女萧绰也因此被征召入宫封为贵妃,两个月后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可见其深受辽景宗喜爱。
辽景宗体弱多病,治理朝廷难免力不从心,萧绰被封为皇后之后,开始协助辽景宗处理朝廷,渐渐的辽景宗开始放权,大小事务都由皇后处理,自己只听结果,这点跟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和唐高宗非常相似。公元976年,辽景宗下令将皇位地位提高到和自己同等地位,而朝中大臣竟然罕见地默许了,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时非常少见,可见萧绰在大辽朝堂还是很得人心的。
公元982年辽景宗病逝,留下遗诏传位给长子耶律隆绪,并让文武百官“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当时耶律隆绪只有12岁,萧绰垂帘听政,被封为“承天皇太后”,管理国家大事。为防止亲王夺权,她下令削去了他们的兵权,培养亲信,稳固朝堂。
公元986年3月,宋太宗趁辽景宗病逝,新帝年幼,辽国大权落在一介女流之手之际,认为是大举反攻的好时机,于是兵分东、中、西三路进攻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蔚州(今河北蔚县)、朔州(今山西一带),萧太后得知消息后,立即遣兵调将应战。
公元986年5月,萧太后亲自披甲上阵,在东路与宋军正面接战,同时派军截断宋军水源,致使东路宋军大败。之后萧太后集中兵力对付西路宋军,而西路宋军领兵者正是北宋名将杨业,文学影视作品中杨家将主帅,虽然和小说中的用兵如神的“杨业”相比有些差距,但真实历史中的杨业也是一位百战名将,曾在雁门关杀的辽军溃不成军。
东路大军战败后,宋太宗慌了,急忙下令西路大军全面撤退,致使宋军士气低迷,无心应战,萧太后趁机领兵反攻,杨业苦苦支撑但因等不到援军最终战败,次子杨延玉及其部署在山西宁武县陈家谷口之战中全部战死,杨业本人也被活捉,后绝食而死。
杨业死后,头颅被萧太后令人割下在边关穿视以鼓舞军心,辽军士气大涨,一鼓作气收复所有失地。公元1004年,萧太后率领20万精锐辽军南征大宋,仅用2个月就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逼大宋签下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宋朝每年上缴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大宋再也没人敢小瞧萧太后这个女流之辈。
澶渊之盟后第五年,辽国内部团结一致,外部宋军不敢来犯,达到了最鼎盛时期,但在这个时候萧太后宣布不再摄政,归政于皇帝,也就是辽圣宗。同年12月病逝,时年57岁。从982年摄政到1009年归政,萧太后共掌控朝堂27年,但一直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称帝,这是为何?
首先,没必要。萧太后已经掌控朝廷,就算称帝权力也不会再增大,而且还会引来国内群臣以及百姓不满,毕竟在古代不仅中原男尊女卑,周围游牧民族更加严重,女子往往跟货物等同,没多少地位,因此萧太后没必要为了虚名给自己找麻烦。
其次,辽圣宗是萧太后亲生儿子,自古以来母亲和儿子政权、争名的毕竟是少数,像武则天那样为了权力不惜杀死亲生儿子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母亲一心还是为孩子考虑的。
最后,萧太后摄政时幼帝只有12岁,各路亲王都恨不得取而代之,且宋军来势汹汹,大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萧太后哪有心情称帝?等击败宋军,签下澶渊之盟后,萧太后解决了外患开始着手处理内忧,等一切处理妥,具备称帝条件时身体却垮了,在归政给儿子后不到1年就病逝了,她大概也清楚自己的情况,就算称帝也当不了多久皇帝,反而会伤了母子感情,引起国内动荡,因此始终没有称帝,也算是善始善终。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