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一句平白如话比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优点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错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点的人,的老师、榜样、学习对象。善人就是我们崇敬的人,我们的榜样,向他们学习、看齐我们能得道、进步。这里出现两种人,一种是“善人”,一种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君子或圣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坏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恶人。坏事也只是他不够明智的做一些不利于己,不利于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恶不赦的大事、怀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资”是什么意思?资,货也。资,积也。资,取也。引申为资源,资本,资用,财富。谁的资源、资本?我的资源、资本,我的财富,我的货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钱,我的财物,对于不善的人要像爱惜自己的财物那样爱惜他们。此句有两个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样,但是反面的,是前车之鉴。诫鉴于他的一些不好之处,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与错处。正像孔子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另一个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们争取,帮助的对象,是我们学习做君子,圣人的实验田,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圣人常善救人,无弃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抛弃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时糊涂走错了路,他们不是不可救药的人。孔子说“有教无类”,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应善救人,善救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弃人,无弃物,爱惜人才,爱惜资源。
善人与不善人之间还有个我,一切都是以我为角度出发的。善与不善都是相对于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师,我的学习榜样,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师与学习榜样,所以要贵师、爱资,不然自以为聪明,但在智者看来你还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总之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借鉴。而这些的善举都是无形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内敛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这才是为善之道。抓住一切机会与人使自己变得睿智聪明,这才是为善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善人当老师,也可以把不善人当老师,又或者我们做不善人的老师。把不善人当老师,或做不善人的老师,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学习。圣人在教导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教育人,善于使用人,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本文文原创,版权归个人所以。谢谢点赞,评论,转载,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解读古籍必须详训诂明句读,必须紧扣文本,不可以自说自话。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内容,我们应该把这两句拿进该章这个语境来解读。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⑧。不贵其师,不爱其资⑨,虽知大迷⑩:是谓要妙?。
[通释]
善于行车的不会留下车轮碾压的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瑕疵可以指责,善于运用数字的用不着筹码计算,善于封闭的即使不用上锁也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捆也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拯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叫做承袭光明。所以善于做事的人是不善于做事的人的老师,不善于做事的人是善于做事的人的依托。不重视这样的老师,不珍惜这样的依托,表面聪明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重要的含义深刻的道理。
[注释]
①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车没有车轮留下的痕迹。善,善于,擅长。辙迹,车轮辗过的痕迹。辙,音zhé。
②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没有瑕疵可以指责。言,动词,言谈,说话。瑕,音xiá,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谪,音zhé,指摘,指责。
③善数不用筹策:善于数字不用筹码来计算。数,数字。筹,记数计算用具,筹码。策,计算。
④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封闭没有上锁也不能打开。闭,封闭,阖上库门。关楗,今写作“关键”,关闭门户用的器具,横的叫“关”,竖的叫“楗”,就是后来的门闩。楗,音jiàn,锁。
⑤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绑没有绳索捆缚也不能解开。结,系,捆缚。绳,绳索。约,动词,缠束,捆缚。
⑥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拯救人,所以没有遗弃的人。救,拯救,救治。弃人,遗弃的人。
⑦是谓袭明:这就叫做承袭光明。是,代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些内容。袭,承袭,承接。明,光明,明亮。
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善于做事的人是不善于做事的人的老师,不善于做事的人是善于做事的人的凭借。这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善人者,善于做事的人。之,的。师,老师。资,凭借。
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重视这样的老师,不珍惜这样的凭借。贵,看重,重视。其,代词,自己的,这样的。爱,爱惜,珍惜。
⑩虽智大迷:表面看聪明实际上却很糊涂。虽,虽然……但是……,表面看……实际上……。大,副词,非常,很。迷,迷惑,糊涂。
?是谓要妙:这就是重要的含义深刻的道理。是,代指“善之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这个道理。要妙,用作名词,重要而深刻的道理。要,重要。妙,含义深刻。
[意义归纳]
本章列举“七善”,设事喻理,阐释要贵“善人”爱“不善人”,做到“袭明”,把握“要妙”。全章共分两层。
第一层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设事喻理,分析圣人救人救物表现出的“袭明”,即说什么是“袭明”。
第二层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分析“善人者”与“不善人者”的意义关系,存在价值,说什么是“要妙”。
[考辨]
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是谓”前的冒号表示分总关系。“是谓袭明”概括的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而这个内容又是对“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的总结。“是谓要妙”概括的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而这个结论又是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而得出。
[解读与点评]
本章先列举了“五善”,若干次读“五善”,我一直在琢磨这些高超本领是怎样形成的。能做到“五善”的应该是行家里手,而且是顶尖的高手。然而老子是不赞成技巧的,显然这里说的“五善”,并非技艺型的。吴澄的点评很是在理:“行者必辙迹在地,言者必有瑕谪可指,计数者必用筹策,闭门者必用关楗,结系者必用绳约,然皆常人所为尔。有道者观之,则岂为谓之善哉!善行者以不行为行,故无辙迹;善言者以不言为言,故无瑕谪;善计者以不计为计,故不用筹策;善闭者以不闭为闭,故无关楗而其闭自不可开;善结者以不结为结,故无绳约而其结自不可解。举五事为譬,以起下文‘圣人善救’之意。”吴澄的点评明显认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者是以“无为”为“为”,所以“无辙迹”“无瑕谪”“不用筹策”“无关楗而不可开”“无绳约而不可解”。
王弼的点评似乎认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者还是有所为的,只是“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他谓“善行,无辙迹”为“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谓“善言,无瑕谪”为“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谓“善数,不用筹策”为“因物之数,不假形也”;谓“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和“无绳约而不可解”为“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以“无为”“守中”少为、循道而为来理解“五善”还是对的。
如同行路、行事,循道少为,乃至于“无为”才会走得自然,才会“无辙迹”;不行,当然“无辙迹”。
“善言”绝不是“巧舌如簧”狡辩,也不是“巧言令色”的佞辞,因为佞辞是有“瑕谪”的;善言是不妄言,不多言,因为“多言数穷”(第五章);善言应如苏辙说的“时然后言,故言满天下无口过”,当然“无瑕谪”。
计数“不用筹策”,当然是算术高手。为什么“不用筹策”?因为“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置身于利益角逐之外,根本就不需去算计。
要打开封闭,要解开捆缚,根本就找不到锁和绳索,怎么能打开,怎么能解开?你有你的千条妙计,我有我的一定之规,就是按道的原则行事。
“五善”均是“为无为”,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均是按道做事,制物于无形,因物之性,顺物之性。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拯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叫做承袭光明。
其实“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正是“为无为”的结果。为什么会“无弃人”“无弃物”?人尽其才,可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当然“无弃人”;物尽其用,派上不同的用场,当然“无弃物”。这些都是顺物之性的不造不施。苏辙说,“圣人之救人救物,以不救为救,亦若上文所譬,以不为其事为善也。盖有所救者必有所弃”,圣人“无所救则亦无所弃矣”。加上圣人救人救物,所有这“七善”无非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是借力,是借光;借道之力,借道之光——“用其光,复归其明”(第五十二章),所以是“袭明”。
为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呢?因为“善人”是善于循道行事的人,所以他是那些不善于循道而行的人的榜样。为什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呢?因为不善于循道而行的人常“背道而驰”并出问题,善于循道而行的人可以从他们的错误中、失败中得到合理的认识,从而不断调整,使自己循道而行。因此,从一定角度讲“不善人者”也是“善人者”的反面教员。所以要“贵其师”,“爱其资”,这个道理确实是重要的机巧——“是谓要妙”是经验的总结,如果对这一点都不能清醒认识,是表面聪明实则糊涂的人,正所谓“聪明人办了糊涂事”。
师,看齐的标准,犹言楷模、榜样。当然也可以把他人和自己的成功的经验——但这个经验绝不能是杜撰出来的——当作“师”,把他人和自己的失败当作“资”。“师”与第三章的“不尚贤”小有抵触。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都误会了老子说的话,包括“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的误解也是非常深。既然今天看到问题了,那么我就说说了。
这句话,最大的误解,就在于“师”字,都认为是老师了,以至后来还发展出一个词叫“好为人师”。老子好伤心啊,看到这个解释。
其实,老子是说,有慈悲大爱的人,是不会喜欢组建军队管理军队来打战的,并且也不需要军队,自然国家可以安然无忧,没有战乱之苦。这个反过来说,就是讲现在很多人并没有这个道的精神,不懂道,结果呢,就什么行军打仗啊尔虞我诈啊,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就是我有很多人,我就比你强,你打的过你,我就厉害,你拿我没办法。所以,他们就喜欢国富民强,人口多,喜欢军队,什么十万大军百万大军啊,并且征收粮食赋税啊,很多都是投入到军队中来,为的就是能打得过别人,以为这样就好,就可以保持战无不胜,长治久安。
这个解释,对不对,大家就见仁见智吧。能真正参学读懂《道德经》,您就有质的飞越,可以享福人生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明
其他网友回答
这几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哲学,读《道德经》需要一种哲学思维,所谓哲学思维就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老子说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说的就是事物都是互相对应的,有无相对应,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皆互相对应而又相辅相成。
那么第一段从善行~不可解是什么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善行,无辙迹,是对应不善行而言的,没有不善行那么善行也就不存在了。同理,善言是对应不善言的,善数是对应不善数的,善闭是对应不善闭的,善结是对应不善结的。就象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说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不美的东西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而存在。说的是一个道理。
第二段从是以圣人~是谓袭明是什么意思呢?圣人救人无弃人,是因为圣人明白没有了老百姓也就没有什么圣人了。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与救人一个道理,这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圣人是与老百姓相对应的,但圣人要救助老百姓,善人是与不善人相对应的,但是善人要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么反过来,不善人就是善人的资本,象善人的钱财一样,不善人多则善人就富足。就如现在的老师给学生补课似的,学生多补课费就多,老师就富足。
最关键的确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善人不尊敬善人老师,善人老师不爱护不善人,虽然聪明有智慧,但是确是大大的迷惑,这是做人的奥妙。
老子的做人道理与孔子的做人道理是不同的,孔子的做人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而老子的做人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都有对应对象,比自己高明的人就是自己的师父,要尊重师父。不如自己的人,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财富,要爱护他们。这种智慧到底好不好呢?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