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是庙号还是谥号(谥号,庙号,年号都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庙号、年号、谥号有什么区别?历史上有哪些武宗?

优质回答:

中华的千年历史中,一共出过408位皇帝,皇帝的身份至高无上。任何的称呼都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但是,数量实在太多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想法,称为二世、三世及至千秋万代,这样虽然好计数,却不容易区分朝代。叫秦二世、秦三世、汉四世、汉五世,虽然能够区分朝代,却不够鲜明,让人难以留下深刻的影响。于是现代人为了便于区分古代的皇帝主要采取有三种叫法:按谥号,按庙号,按年号。

这三种叫法其实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1、谥号是对伟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总结,一种盖棺定论。任何只要有一定社会影响里的人过世后都会有谥号,并非皇帝独享。就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我们称呼早期皇帝的方式都是使用谥号的。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中间“文、景、武”便是他们的谥号,也是对于他们一生的总结。常常是看到这些皇帝的谥号便能猜到这个皇帝的一生主要成就。比如“恭帝”和“静帝”都是些献土禅让的亡国之君。哀帝则多是命丧他人之手。平帝则是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皇帝

使用这类称呼的皇帝最后都会带个“帝”字。之所以后来不使用谥号称呼皇帝因为唐代以后大行皇帝(对于驾崩而未确定谥号皇帝的称呼)谥号从一个字扩充到几个字、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

2、庙号。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祖先祭祀,作为君王也不例外。庙号就是给这些皇帝在祖先之中论资排辈的。比如开国皇帝必称为高祖或者太祖。其他的大多称为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唐玄宗这类。

“祖”和“宗”的界限明显。称“祖”一般都是对于皇朝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比如刘邦建立西汉被称为汉高祖,刘秀重立后汉被称为世祖。清朝是称“祖”最多的,有清太祖、清世祖和清圣祖。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那些有成果的皇帝才配有庙号便于后世祭奠。可是,太宗、武宗、文宗什么的称呼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再加上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国号相同的国家,造成称呼的不便。

3、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以年号称呼皇帝是从明清两朝流行起来的。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大多在其执政期间使用相同的年号。(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英宗朱祁镇便使用过“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皇太极也使用过“天聪、崇德”两个年号。)以前的君主大多一言不合就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夫妇,两人都更换十四个年号以上。

年号称呼最大的好处就是,年号千奇百怪不带重复,不像庙号就那么几种套路,谥号那么冗长,所以年号称呼辨析度更高不易混淆。以年号称呼皇帝甚至不需要在前面追加国号。就比如康熙帝,大家都知道是清圣祖玄烨。绝不会认为是别的哪位皇帝。

至于历史上的“武宗”皇帝。我们看这个称呼方式就知道这是一种庙号的称呼方式。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之后的大一统皇朝大多都有庙号为“武”的皇帝。比如,唐武宗(灭佛那个),宋朝文弱没有,元武宗(武力夺权半途而废),明武宗(不当皇帝,当将军的),清武宗没有。再次要说明,“武帝、文帝”和“武宗、文宗”可不同。谥号为“武”多为褒义“开疆拓土,铲奸除恶,克有天下”等含义,为“文”则指“道德博闻、经邦定誉、帝德运广”等含义。而庙号的“文”“武”则不然,多为明褒实讽。“文”有偏于文弱的意思。“武”有夸志多穷的意味。

其他网友回答

谥号、庙号、年号、还有尊号,都是对中国古代皇帝的不同称谓。因为古代帝王的名字不能随便叫,不论是生或是死,直呼其名就是大违不敬。选用一个称号来代替名字,即解决了不能直呼其名又能对帝王的尊敬。

1、尊号:历史上这个称号并不多见,基本上就是恭维崇拜的意思。比如秦始皇的“始皇”,唐明皇的“明皇”,武则天的“则天”。以秦始皇为例,秦始皇原名嬴政、别称为“秦始皇”、“始皇帝”、“赵政”、“祖龙”。在秦之前,各诸侯的称谓都是“王”。秦始皇统一六国,功绩卓著,贡献可与三皇五帝比肩,就取之皇帝二字为自尊号,秦始皇的“始”为最初起头的意思。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开始以皇帝称谓的帝王。

2、年号:根据当时的年历来称呼当朝的皇帝,也是皇帝执政后用来纪年的方法。比如乾隆、万历、洪武、雍正、开元这些皇帝都是用年号来称谓的。

3、谥号:这个称号在皇帝活着的时候没有,只有死后才能用,谥号是有严格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用一个字代表这个皇帝生前的是非功过,可以用盖棺定论来形容。谥号起源于西周,秦代废除了谥号,汉代又重新恢复谥号。每个朝代皇帝谥号的字都是从谥号列表里找出来的,一般可分为三种:4,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秦代废除,西汉又恢复,庙号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拥有,要有资历才能进太庙,这样才有庙号。它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称号。从唐朝以后,基本上所有皇帝死后都可以进太庙。都有自己的庙号。庙号的特点是以“祖”和“宗”结尾。由以上可以看出:“xx祖”或“xx宗”是皇帝的庙号。“xx帝”是皇帝的谥号。"祖"和"宗"的化分,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接任皇帝称为"宗"。但是唐代以后就没有那么严谨了……,清朝就是最好的例证。

清代有12位皇帝(不包括追认的4位先人皇帝,和多尔衮只有庙号“清成宗”和被顺治追认的谥号“义皇帝”、但他没有年号),都有年号、庙号、谥号。而且清代出现了三个“祖”号皇帝。综合上述,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谥号起源于西周,秦代废除了谥号和庙号,启用了尊号(秦代帝王子孙认为议论先辈是对长辈的不敬,有悖常伦。世袭称呼改为秦一世、秦二世……)。西汉又重新恢复谥号和庙号。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谥号属于帝王将相和有卓越成就的人,包括帝王的嫔妃在内。而庙号专属供奉在庙内的帝王。年号则是纪年用的方法,也可用于同期当朝皇帝的称谓。

另外庙号被尊崇为武宗者,不一定全是褒义,它也有一些贬义的意思,历史上庙号为武宗的皇帝有: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朱厚燳。

其他网友回答

一次性掰扯清楚,简述,让少数不知道的朋友秒懂。

何谓庙号

为了更加直观理解,请见下图:

太庙图,太庙=皇帝家庙,皇帝驾崩后,要在上图中的太庙立室奉祀,那么多祖宗怎么区分呢,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前是没有庙号的,咱们所称呼的唐太宗是李世民死后才有的,生前他可不知道^_^,再比如:

名字,爱新觉罗·弘历

死后有了庙号,清高宗,死前乾隆也不知道。

何谓年号

还以爱新觉罗·弘历为例,大家都知道,咱们习惯性称之为乾隆,年号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以纪年的名号。比如大清平定准噶尔部是啥时候的事情?乾隆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登基后第二十年开始行动,两年后达成平定,定名新疆。

再比如: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万历十五年什么都没有发生。一目了然,说的是万历皇帝登基后的第十五年发生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好处就是比如大清国祚276年,按数字排序不直观,而以年号排序,则很容易能分辨出—–哪个皇帝在继位后第几年做了某某事。

何谓谥号

作为普及贴,不会深入讲。

谥号就是对高位者(或特定对象)一生的高度概括性总结称谓,换个说法,这个皇帝(大臣)一生成就咋样啊?好不好,好到啥程度呢?一堆堆的谥号放到面前,我们会发现原来谥号也是有“善恶”有“阶级”,有“好恶”的。

还以乾隆帝为例:

年号:乾隆

庙号:高宗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

谥号不是君王独有,皇帝的后妃、诸侯、臣子都可以有。

垂死之人听到谥号“文正”能跳起来?

还真能,可见古人对谥号的重视,那是自己一生的总结啊。大明重臣李东阳垂死,杨一清探望,杨一清表示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之人李东阳直接翻身而起,跪在床上给杨一清磕头。

秦桧,谥号忠献。后改谥谬丑。不用匹配固有列表,字面上就能看出来。

历史上有哪些武宗?

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就仨。

三武灭佛之一的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死于含风殿,年仅32岁。

元朝第三位皇帝包尔炽君·海山

明武宗朱厚照,也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皇帝。

……

其他网友回答

庙号:祭祀用的,通常格式为xx祖、xx宗。

中国人特有的祖先崇拜,人死要入土为安,皇帝的身体埋在【陵】里面,后代要逢年过节拜祭,【陵】往往规模宏大,如果十个八个皇帝陵墓逐一祭祀的话,皇帝要跑断腿了(陵墓至少有足球场那么大,而且往往城东建一个城西一个分布在都城周围),于是把前代皇帝一个个牌位供奉在单独的庙里,一个个宗庙集中在一起,这样皇帝只需要走几个房子就行了,不用满世界跑。

唐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少数有功绩的皇帝才有。唐朝以后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人们往往用庙号称呼唐→元的皇帝。

————

谥号:评价皇帝、贵族、少数大臣的一生功过的字,通常格式是xx皇帝、xx公(侯/伯/子/男)、xx皇后、xx太子。

比如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正式来说是【孝武皇帝】,孝武就是谥号,武字恰好反应了刘彻一生的赫赫武功。

因为所有皇帝都有谥号,人们往往用谥号称呼从周到隋的皇帝,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权威加深,皇帝谥号加了一堆美好的词汇进去,不再是以前一两个字,所以人们往往用更简短的庙号称呼唐→元的皇帝。

————

年号:纪年用,每当新帝登基往往会改元,称xx元年、xx二年。

通常不同皇帝有不同的年号,早先皇帝往往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后世多用年号称呼明清皇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