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今天是冬至日,为什么会把每年12月22日定为冬至日?有何缘由?
优质回答:
今天是交冬至日,是阳历12月22号,阴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时12点20分交冬至。但从阳历看,并非年年都是12月22日,只是22日为多,有时是21日,也会有23日的,但极少,一般在22日,也常见有21日,23日有而为极少。
现在我们所说的年,是指太阳回归年,即太阳来回在南北回归线上走过的时间,其时间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讲的天数是要计整无零头的,所以阳历平年只计366天,剩余的5小时48分46秒就舍去不计,积累四年近一天后再补回,所以阳历有闰年,四年一闰,能用4整除的就闰,闰年就是增多一天,变成366天。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阳历法则制定的,严格以太阳回归年时长来划定,精确到分秒,没有四舍五入计整法,所以节气日就有前后一日之误差,不可能年年月月日相同了。不但冬至是这样,其他节气也是这样,如立春,一般是在2月5号,2月4号常见,6号少见。多是4、5两天。节气从阳历看,日有前后一天之差,这是因为太阳回归年用时不是天的整数而有出头,且天数要计整而造成的。从阴历看,差之更大了,采用闰月后,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是有可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地球绕太阳一周,谓之一岁,而一岁之气侯不齐。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带不同,由于地球距太阳之远近不同,以北半球而言,当地球行至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南回归线时,得斜射日光,故气侯寒冷,谓之”冬至”。
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二日,预示寒冷的冬天快到了,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日短至。
其他网友回答
《今日冬至》
地球运动今日回,
太阳日照从此归。
大地开始竖向转,
掀起北寒望南推。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会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冬至日?
冬至是怎么来的?
古人为什么要定一个冬至日呢?要了解这个,我们想了解一下,古人为什么要定出年、四季这些时间单位?
古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如果没有“年”和“四季”这样的概念,那就是在一片混沌中生活,蒙昧还没有开化。
在古人简直没有一点科技的生活中,古人最亲近的就是太阳和月亮。特别是太阳,是古人简直生活离不开的宝贝。但是太阳在给古人的光明和温暖中,却是有变化的。
有聪明的人就开始注意到这种变化,并且想办法记录这种变化。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一根木棍来观察太阳照在木棍上的影子的变化,并且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和观察,古人发现了一个规律:木棍的影子在一年中的长度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其中,夏季的一天正午的日影最短,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靠南,所以把这一天叫作“日南至”,也叫夏至;而冬季的一天正午日影最长,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靠北,所以把这一天叫作“日北至”,也叫冬至。
古人就是这样定出了冬至日。
有了冬至和夏至,年的概念也就产生了。最早的时候,人们在冬至和夏至的基础上,加进了春分和秋分,这样四时,也就是四季就产生了。
后来,又平分这四时,在里面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这样我们口中的“四时八节”就产生了。
最早的时候,冬至所在的月就是“正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冬至大如年”的原因。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中的这个“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最”,冬至,也就是冬天影子最长的那一天。我们现代人,运用现代科技,当然都知道,冬至就是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照在北半球时间最短的一天。但是古人更是高大上,他们只用一根木棍,就找到了这一天。
而这一天一般都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的12月22号左右。
为什么会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冬至
古人并没有把每年的哪一日定为冬至日。冬至的日期是我们现在用的历法的12月22日左右。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是引进西方的公元历。在西方的这套公元历中,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刚好就是一年中,冬天影子最长的那一天,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该是:
冬至在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
其他网友回答
今年的冬至节是12月22日没错,但是冬至日不一定是每年12月22日,而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譬如2012年的冬至节和2016年的冬至节就是12月21日。
至于为什么会把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定为冬至日?是因为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
其实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也许多数人并不了解,冬至的起源早在3000多年前存在了。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周朝到秦国,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