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元帅的故事(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优质回答: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做一些修改。例如在元帅级别,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把它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军兵种元帅,但我们没有照搬照套,只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

大元帅这一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连制服都做好了,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一军衔,所以这一军衔就没有授出。现在,大元帅制服还阵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元帅军衔一共授予了十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

大将军衔也是授予了十人,分别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萧劲光、许光达、黄克城、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

授予上将54人(后来又有王建安三人晋升,所以共有57名开国上将)。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

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在预备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有他时,专门找了杨成武谈话,声称自己为革命做的贡献太少了,不应该授予上将军衔。杨成武将此事报告中央,毛主席说,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是必需的,他当年跟随傅作义将军打鬼子,对国家和民族是立有大功的,解放战争中又在绥远率部起义,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必需授予上将军衔。

除了上述三人外,55年授衔时,有16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也被授予将军军衔,几乎占到了总授衔将军人数的1/10。例如曾泽生中将、张轸中将、邓兆祥少将、林遵少将等等。

当时有人提议,也应该给在北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授予上将军衔,但被周总理否定了。周总理认为,傅作义将军在起义时就是二级上将(相当于55年的大将),现在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对傅作义将军来说不是褒奖。如果要授衔的话,授他元帅军衔才合理,但他又不符合授元帅的条件,加上当时他又到地方工作了(任水利部长),所以他就没有被授衔。

李克农从来没有亲自带兵上战场打过仗,但他在隐蔽战线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据传,在李克农上将因病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放假三天,庆贺这位强大的对手的逝世。

洪学智在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军衔制取消,到1988年重新实行新军衔制时,他又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我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在55年授予时,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将军。他的丈夫甘泗淇是上将,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对夫妻将军。

在酝酿授衔名单时,张琴秋、陈少敏、曾志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亲自上战场带兵打过仗的女指挥员也在名单之列,但由于她们当时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所以就没有授成。

韩练成中将是个比较特殊的将军,他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后来由于身份暴露,在张治中的帮助下出逃香港,又辗转千里来到解放区,加入西北野战军。鉴于他这特殊的经历,在授衔前,周总理曾找他谈话,说如果按照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待遇的话,可以授予上将军衔。如果按照共产党解放军的待遇,只能授予中将。周总理征求他的意见,结果韩练成选择了中将军衔。

洪水少将是我军唯一一个外籍将军,他是越南人。在越南人民军里,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少有的双料将军。

叶飞上将出生在菲律宾,他8岁才回到中国。虽然他回国了,但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国籍,所以,他是我军少有的双重国籍的将军。除了他之外,还有中将卢胜、少将庄田都是出生海外的华侨将军。

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少将左齐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嫌自己军衔低,哭鼻子,闹事。这样的事在当年也的确发生过。例如原来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长的苏静,还有钟伟这两名少将就因自己的军衔问题闹过情绪。

许世友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时,也很不服气。他找到周总理,说凭他的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才合适。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粟裕也才是大将啊!结果许世友无话可说了。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他当时是粟裕手下的一个兵团司令。55年授衔时粟裕又是总参谋长,职务比他高,他哪里好意思在军衔上与自己的上司看齐啊!

有人嫌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嫌自己的军衔高。例如说粟裕,本来是打算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但被他推辞了。毛主席曾夸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粟裕高风亮节。”大将许光达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过高了。因为在红军长征时,他正在苏联养病,所以他认为在党和军队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与之共患难,实在有愧于大将军衔,所以他写信给中央,建议授予他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改授他人。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建议降级别,这回中央采纳了。许光达就成为解放军里唯一一个戴着大将军衔,却领着上将待遇的将军。

徐海东大将也曾提出过降衔的事。他在1940年之后就一直在后方养病,没有上前线打过仗,所以他认为授予他大将军衔不合适。但中央还是根据他对革命的贡献授予他大将军衔。

虽然当时中央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加授衔,但也有例外的。在55年的时候,陈毅和贺龙都已经到地方工作了。他们一个是外交部长,一个是国家体委主任,都不在军队工作了,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这特殊情况与我军的发展历程有关。在红军时期,我军主要有红一、红二和红四三个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有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如果不授予陈毅和贺龙元帅军衔的话,那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那就太对不住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了。

在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将领。如粟裕大将是侗族——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他一直以为他是汉族,等到他去世后才被确认是侗族。如果当时能够确认他是侗族,按照我党我军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那样我军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元帅了。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韦国清上将是壮族,韦杰中将是壮族、阿沛.阿旺晋美是藏族等等。

在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也曾经想再次给指挥员们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连名单都拟好了,但在审议时没有被通过。后来,元帅和大将军衔被取消,让这荣誉永远留给了55年那20名高级将帅。88年的新军衔制,一开始,上将军衔还分为一级上将的和上将两个级别的,但在授衔名单中由于意见不统一,虽然设有这一军衔,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将领被授予过。93年我军正式取消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封顶,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将领:徐向前、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朱德、贺龙、邓华、许继慎、叶挺、蔡申熙。他们为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历史上知名的元帅和将军太多,我军就有十大元帅,分别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元帅的绝世情缘。

朱德元帅是四川仪陇县人,1905年,19岁的朱德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但是朱德不喜欢这种封建包办婚姻,自1906年离家求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刘氏。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但刘氏死活不去,于1958年病逝。

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朱德,参加了昆明的重九起义。到1912年,朱德已经是一名少校军官。这一年26岁的朱德迎娶了18岁的昆明师范学院的女学生萧菊芳,1916年,萧菊芳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朱琦。1917年,萧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于1919年病逝。

萧菊芳生病期间,儿子朱琦由朱德抚养。朱德的下属就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陈玉珍。陈玉珍就帮助朱德照顾生病的萧菊芳和幼子朱琦。萧菊芳去世之后,朱德和陈玉珍结婚。陈玉珍将朱琦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奉养送终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义后,朱德曾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实际上,陈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脱离滇军之后,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远赴德国留学,并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到了苏联,陪朱德一起留学的是一位能说多种语言的19岁四川开江教员贺治华。在留学过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贺治华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朱敏。后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攻下了湖南的耒阳。朱德娶了当地有名的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怀有身孕的伍若兰掩护朱德突围,在激战中不幸受伤被捕。蒋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兰的头颅以示众,朱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声泪俱下。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与17岁的红军女战士康克清结婚,自此以后,一直陪伴在朱德身边。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放一段萨沙文章的摘录:

谁知道大名鼎鼎的林彪,每顿只是胡乱吃吃?

作为一个军人,林彪也是如此。

林彪这一生,除了重病期间为了保命以外,从不讲究衣食住行。

在黄埔期间,林彪和同学们一起吃青菜萝卜加糙米饭。

红军期间,林彪有什么吃什么。

那个年代,南瓜汤红米饭山芋甚至野菜,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秘书高继尧回忆:林彪这人不挑饭菜,大伙儿吃啥他跟着吃啥,拣碗土豆红薯也算一顿。他住房也没个讲究,随便找个屋放张床就行。住楼房他不觉着哪儿好,睡茅草房他也没看出哪儿差。每到一地,不管院子里怎么零乱,也不论屋里怎么邋遢,他都照进。可要是进屋后见地图还没挂好,脸上立马挂霜。

有意思的是,林彪自己不在乎吃饭,却会关心部下吃饭。

还是高秘书回忆:有时看到大家的伙食不好,他会叫来管理员,让他设法改善改善伙食。

到了抗战受伤以后,林彪更是对饮食降低要求。因重伤影响了肠胃消化,林彪在很多年时间都不吃肉。因长期吃素还要没日没夜指挥作战,林彪一度身体非常虚弱,走路都打晃。

为了补充营养,林彪开始吃一种零食,也就是黄豆。

原林彪警卫团一营副营长迟好学回忆:并不是林彪有怪癖喜欢吃炒黄豆,他那完全是为了治病。在东北那会儿他身体极差,三天两头地闹肚子,简直不能沾一点荤腥,稍稍吃点带晕油的菜就拉稀。拉起来什么药也止不住,一拉就是几天不见好。但人老不吃肉,总不沾荤,身体也受不了,会头晕、耳鸣、心慌。后来哈尔滨双城的一位老乡给他出了个偏方,要他每天嚼几把炒黄豆,说炒黄豆可以治胃疼心慌。他按老乡说的试了几次,果然见效,打那以后就养成了吃炒黄豆的习惯。黄豆含油量很高,正好可以为他缺荤少油的体内补充一些蛋白质。

建国以后,林彪作为高级首长,待遇很高。林彪行政三级,月薪四百多元。在月收入只有几块钱钱的当年,林彪的收入想吃什么都没问题。另外,当年很多东西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但林彪却不受这个限制。在中海岸边有一处中央国家机关供应站,林彪一家日常所需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从那里采购,什么都有。当然,对符合特供条件的供应对象价格上是优惠的。如果离京到外地居住,当地也有专门供应机构。

到了这个阶段,林彪吃饭仍然非常简单。

林彪的服务员李根清回忆:我看见的林彪实在没有什么爱好,更没有不良嗜好。他不爱玩、不爱穿、不喝酒、不抽烟、不钓鱼、不玩牌、不跳舞、不玩女人,也不游山玩水、提笼架鸟、养花弄草,不把玩古件、不烧香拜佛,甚至不喝茶水,几乎属于男人的爱好,在林彪那里都找不到。

比如说吃。人们通常都会这样想,像林彪这样的大人物,肯定是天天山珍海味,顿顿美味佳肴,享尽人间口福的。我第一次给林彪送饭就是这样想的。但是出乎意料,厨师卜金华交给我的却是一个盛着白开水煮卷心菜的小保温桶,一个一两多的热馒头,一盘二两牛肉做的清蒸肉饼,这三样东西和一双用热毛巾紧紧包裹着的竹筷,被一起装进一个食盒里。我问卜师傅:“还有吗?”他回答:“没了。首长就吃这些。”我以为下一顿可能吃好的,可是下一顿还是这三样。我以为明天会吃好的,到了明天仍然是这三样。一年到头,天天老三样。1965年春天在苏州住时,一位姓吴的厨师负责给林彪做饭。 一天,吴师傅哀求似地对我说:“小李,我是国家特一级厨师,什么样的面点,什么样的饭菜都会做。你给首长说说,就让我给他做点好吃的吧,我保证让他满意。”当我把吴师傅的心情说给林彪时,他嘴角含笑,轻轻摆手说:“谢谢他。我吃的很好了。每餐一份蔬菜,一个馒头,一钱盐,一钱油,二两肉饼,不加作料,雷打不动。”

“老三样”也有变样的时候。随着季节转换,卷心菜会换成应季蔬菜,煮菜的白开水会换成小米稀饭,稀得米粒碰不到米粒,喝开水变成喝菜粥。馒头可能换成玉米粉,牛肉可能换成猪肉、鱼肉,如此而已。变与不变,变成什么,全是林彪自己发令。一段时间吃延安产的小米,吃些天后他会说吃延安小米“出汗”,便下令吃井冈山小米。过一段时间有可能把井冈山小米换成麦片,或者再吃延安小米。一年到头,换来换去,也逃不出他认可的几样东西。

林彪从不敢尝鲜。许世友常把打来的猎物选一些送给林彪,林彪从来不敢品尝。有人也会送些时令鲜果,他看也不看便送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的故事应该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今天就讲讲刘帅的最后一战。

抗日战争期间,刘帅所带领 129师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师,达到40多万人,也创造了双重设伏、神头岭等诸多经典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刘帅从开头打到了结尾,歼敌五大野战军中第二。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刘帅就到了军事学院教书,很多人都以为他从此远离战争,但是实际上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是“对印反击自卫”战斗。

刘帅在教条风波之后,被迫辞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转而在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到1962年秋,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中国西南形势变得紧张。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择绕桥中国边防哨所射击,制造流血事件。为此,毛主席决定对印军入侵决不退让。10月8日,总参谋罗瑞卿召集军委办公会议,报告了印军在边境的蚕食活动和包围解放军哨所的情况,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2日,印度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准备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认为对印度的反击一战不得不打。

随后,中央军委开会,正式决定由刘伯承挂帅,指挥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成立“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主要负责东段指挥;成立“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西段指挥。

总长罗瑞卿和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协助刘帅进行总协调。此时刘帅已经近70岁的高龄,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负责整个对印作战的指挥时,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做个编外参谋。

而实际上刘帅在中印边境上花费了不少的心学。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于战斗要怎么打,刘帅的建议是不和敌人正面交锋,绕道后面侧面袭击。刘帅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说不定还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军开启自卫反击,发动克节郎战役,我军采取夜行晓袭的战术,在夜色掩护下穿插、迂回到敌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待机。驻守克节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战凭借突然袭击和我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仅仅一天时间就将印军第7旅全旅被歼灭,以后的战斗,印军士气被完全瓦解了。

克节朗战役,包括向达旺方向的追击作战,共歼灭印军1897人,其中毙敌832人,俘1065人,缴获火炮75门,轻重机枪122挺,枪1104支,直升飞机2架。我军伤亡388人,其中伤256人,亡132人。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是中国的好意并没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国如是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战斗准备。

11月14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此战印度军队布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线,印军成一字长蛇配置,看似首尾呼应,其实任人横斩。刘帅戏称这个阵势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他要求部队避开敌人右翼的坚硬脊梁骨,而从左翼软肚子插进去,直插申隔宗,把长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歼灭敌人。

11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到指定地点,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

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刘帅在对印度反击战中做出了很多贡献,是对印反击自卫战争的幕后主帅。对这场战争,总参谋长罗瑞卿点评就用了一个字“乱”,而这个“乱”就是从一开始,我军便迂回包抄到了印军身后。指挥这一个“乱”的就是刘帅,“乱”也是我军进展迅速的表现,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战速决。

而也因为次刘帅的身体状态更差了,两年后也就是1964年72岁的刘帅最后一场到中国边疆区域视察边防,也就是这一年,刘帅的眼疾发作,仅存的一颗眼睛也逐渐完全失明,对印度反击自卫战争,也是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