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优质回答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都会模棱两可地说,“为什么‘长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但这让初学者多少有些困惑,往往难以揣摩,难以感受和品位。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首诗呢?
通常对这首诗有以下三种认识:一种是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造成了这个不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另一种认识是诗的后半部分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他的重色轻国导致了政治悲剧,而反过来,国之不幸又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悲剧的承受着,因而有人说,这也许就是故事的特殊、曲折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之所在。还有人说,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透到了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明皇不再是那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贵妃也不再是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红颜祸水。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价值,成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着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此,这首诗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但作为今人的我们,觉得既然作者命诗题为“长恨”,就必有其“长恨”的意味在里面,如果是“歌颂”岂不是冲淡了主题,有“背题”之嫌?这对于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来说,似乎是不妥的,他绝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诗人究竟在“恨”什么呢?
我们说,读诗最好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经历,他曾写过一首《潜别离》的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白,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据说,这首诗背后隐藏着诗人一段曾令作者绝望的爱情经历:他年轻时与一个情深意重的女子湘灵有过一段悲戚的故事。或许,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就是自己与湘灵爱情的不由再现!
但无论怎样,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是遭遇了挫折而没有结果――这是真的,那他的心灵深处当会有深深遗恨的了。这种情感在写《长恨歌》时恰巧找到了结合点,得到了很好的抒发。
那我们可否再这样分析:传统的分析都是从家国的大角度或男人的角度去分析的,那只要兴国了女人就是贤内助,误国了男人可以逃过责难,唯女人是“红颜祸水”。即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说回来也是一个女人,作为她,有没有“恨”呢?马嵬自缢,贵妃是否也恨贵为天子的玄宗,竟没能保住自己的的爱妃,以续恩爱?这是何等悲哀呀!以此推衍,作为人君,你玄宗未能庇护你的子民,免受战乱之苦;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男人,你也没能保护住一个弱女子,这也确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这样考虑,是不是更加人性化,也极大地深化了主题呢?
况且,这样理解,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关键时刻都不起作用,那以前的百般恩爱,千般缠绵,万般山盟海誓,又有何用呢?这些,还不值得“长恨”吗?
另外,我们说读诗还要“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以得之。”(《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结合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我们觉得除了传统的几种理解,再加上这样理解也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
当然,再退一步说,如果诗中写的唐杨爱情真的那么缠绵、那么“天长地久”的话,那只能说明唐明皇至死都对自己重色轻国未悔过,那是不是也说明他作为国君,有点抓小舍大了呢?这与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传统优秀民族精神是不是有点相悖呢?这是不是不仅仅引起了诗人之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会引起千百年来亿万读者“恨”无止休呢?
这是一首咏叹唐玄宗与楊贵犯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若没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恐怕不会产生《长恨歌》,唐玄宗为何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就是爱情之妙哉!当时的楊贵妃因兵变早逝,但唐玄宗仍是此恨绵绵无尽期!这首长诗高度地描写表达了唐玄宗与楊贵妃的爱情,成为爱情诗的千古绝唱。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优质回答
诚邀,平民之宴为你解读《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经典爱情故事。现在对《长恨歌》的主题存有诸多争议,一说讽喻诗,二说爱情诗,有的还说二者兼有。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们重点品析一下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主题的说法:
其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谈到他的创作手法,即为“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长恨歌》末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作者的创作初衷是表述爱情的。白居易自己曾在一首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这就说明《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
其二,白居易诗论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白居易认为诗意所重者为讽喻诗,所轻者为感伤诗。他在《与元九书》特别点出“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很明显,他把《长恨歌》视之为“所轻”者。可见,诗人创作《长恨歌》是一曲爱情的咏叹调。
其三,历史上,白居易不管在仕途上如何的起落沉浮,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始终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的。比如在《长恨歌》中,最后诗人还把杨玉环净化成了一个理想的女神,更赋予她爱情至善的品性,所以《长恨歌》是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对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长恨歌》的主题应该还是以爱情为主,以情通贯全篇。??
问《长恨歌》的主题?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爱恨情仇。
白居易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唐诗的高产作者之一,他作的诗现存达3000余首,占全唐诗的7%左右。他的诗平易、通俗,连老妪都能理解。其中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抒情长诗,世人最为喜爱。
《长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先简要摡括了:杨玉环长大成人、选入宫、封为贵妃、乱政(安史之乱)、君王无奈马崽赐她死的经过。笔锋一转,重点描述两人的爱情经历及盼望来世重逢。最后用两人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结尾。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全诗佳句连连,如: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上穷碧落下黄泉、梨花一技春带雨等,历来被后人引用。
据说此诗是唐宪宗年间,白居易在陕西当县尉时,被朋友相邀后创作的。二人相约,由白居易写《长恨歌》诗,朋友另作《长恨歌传》。后诗与文发表后,《长恨歌》诗大受欢迎,千古流传。
《长恨歌》是一篇爱情故事吗?你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读来可真让人感觉这爱恋有穿越生死的纯美。可现实是,这是一场公公和儿媳妇的不伦之恋。皇帝贪图杨的美,杨贪图皇权的势罢了。
此诗的描写有很高的水准,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采用赋、比、兴等多种手法,使诗篇充满凄美的浪漫,更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和不尽的联想。有人评价这首歌是讽刺杨贵妃误国之作,但笔者是一点看不出讽刺的意味,感觉是满满的歌颂的腔调,不要高估了古代诗人的情操。
也是因这首诗,使这场不伦之恋演变为唯美的爱情故事流传下来,而使人忽视了中国最在乎的伦理的审判!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据说当时有朋友准备写一部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小说,所以白居易受邀作了一个类似于序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恨歌》。
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唐明皇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白居易毫不隐晦的揭露了男主角因贪恋美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的事实,同时讽刺了当朝臣子无作为,反而顺着皇帝的意思助长美人为重的风气,导致大唐上下兴起一股“ 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可笑潮流。这赤裸裸的写实与当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暗示唐明皇是唐朝中落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到了下半部分,作者没有顺着前面的意思继续抨击唐明皇,反而是进一步写唐明皇在儿女私情上的表现,其歌颂爱情的主题也逐渐露出。毕竟白居易他是当朝臣子,抨击前朝皇帝算是一种大不敬,所以后半部分极力歌颂皇帝,这也是算是一种平衡安排。
不管怎么说,白居易对唐明皇的理解,所掌握的材料要比我们多得多。唐明皇因为过度宠幸杨贵妃导致国家衰落,这在当时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白居易前半部分所写在当时不会引起争议,如果刻意抹去皇帝荒淫误国的事实,这反而成了一首谄媚诗。白居易的高明就体现在这里,主要目的是歌颂唐明皇爱情,但你得大胆承认他的过失,所以他不会得罪谁。综上分析,《长恨歌》算是一篇缩写版的爱情故事,尽管白居易写过一些讽喻诗得罪过当朝统治者,但此篇《长恨歌》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麻烦,这主要归功于他对诗歌后半部分的安排。唐明皇在当时是一个争议人物,白居易这么一写,也算是给统治者化解了尴尬。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长恨歌翻译及原文对应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