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中,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指什么活动,其它国家有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本质上是一种风雅的酒兴活动。即把酒杯放在溪流里,参加者围坐水旁,酒杯顺水流到谁的面前停住,谁就可以取杯饮酒,由此增加乐趣。根据《兰亭集序》的记载,公元353年的4月22日,王羲之和谢会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作曲水流觞之乐,比较特别的是,这些文人除了喝酒之外,还“一觞一咏”,觞到了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作文为乐,否则就得自罚饮酒,既是饮酒,又是诗文赛会,再加上处在会稽山阴的自然美景中,这场酒会俨然成了一幅曼妙的景象,令人神往。
同时,王羲之和有朋们的聚会,缘于一个传统的节日,即上巳日的修禊,也就是春日到水滨洗濯祈福,以去除不详。于是曲水流觞也被认为可能是上巳日修禊的某种传统活动。
(故宫乾隆花园内的禊赏亭)
在此以后,“曲水流觞”成为文人心向往之的符号性的高雅活动,在兰亭旧处也营造了一处流觞亭,有清代乾隆帝的御笔,十分有趣的是,在紫禁城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里,也有一座流觞亭(称为禊赏亭),显示了这种古雅的风尚令帝王都倾慕不已。
比较好玩的是,现代饮茶风俗盛行后,各类茶具花样层出,竟然有人想出了曲水流觞的典故,弄出了曲水流觞式的茶盘,一盏盏茶杯顺着茶台上的“溪流”婉转流过,也很有一番趣意。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及赤壁赋的异同?
优质回答
一、不同点:1、题材不同:《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属于宴会上诗文总序,记录宴会场景,劝大家写诗作赋,而《赤壁赋》是游览山水得到的体验和感悟。2、描写的季节和景物不同:《滕王阁序》写秋天,《前赤壁赋》写的是秋天,《后赤壁赋》写的是冬天,而《兰亭集序》则是写暮春。3、体裁不同:《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是序文,且《滕王阁序》是骈文,《兰亭集序》是散文,而《赤壁赋》则是赋体。二、相同点:1、成就:三者都是古文名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2、哲理性:三篇文章都在写景叙事抒情之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王羲之《兰亭集序》思想动机是什么?
优质回答
序文仅325字,记錄了晋穆宗永和九年三月盛会的地点原因和与会者”群贤畢至,少长咸集”,又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暮春之初兰亭的风光物象。作者以景喻人,由良辰美景之乐自然引发出对人生倏忽的感叹,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与一体,如风行水生,自然成文。作者由名门望族到出仕为官,晚年称病辞官,退归林下,放情山水。不难看出作者淡泊人生,与山林为友的隐逸生活,既而发出俯仰一世,静躁不同,快然自足;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转换的兴叹。从唯物论的观点阐述今人似古人的世事轮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雅量兴怀是难能可贵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如何写成的?
优质回答
用毛笔呀,喝醉之后,心有腹稿!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才能,也是酒文化的酝酿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就和酒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人把喝酒当成交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喝酒之后做诗,写书法,是人生一大快意。
王羲之写成《兰亭序》是其书法才能超凡的表现,也是酒文化催化书法成书圣的一种文化结果。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初王羲之是喝过多少酒,才能提笔潇洒书法《兰亭序》的呢?
按照现代研究,发现酒对人的才能有催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一般来说,洒喝到四五分,是语言或其他艺术才能比如书法,会获得能力释放,如果再加量喝,则对艺术才能会起到明显的抑制效果。所以,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应该是四五分的酒后结果。按照现在酒的度数,应该是二杯四两。
当然,古代酒度偏低,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应该是喝过五六碗的之后进行创作的结果。是的,酒对兰亭序的书法成功,是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的。
不然,过后酒醒,王羲之再去寻找书法兰亭序的情绪和感觉,写了数遍也是写不成原态了。
现在我们去看《兰亭序》明显有酒意天成的印迹。
比如起初书法字间较宽,越写越窄,这就是酒力上涨,能执笔,却无法计算平均间距的酒态。再看,兰亭序里面有遗漏的字,有涂改的字,这些都是酒力作用的结果。
有人说遗漏字,涂改是兰亭序的不足。其实不然,正是因为遗漏和涂改,才证明王羲之乘酒兴书快意,抛弃所有拘束,以自由为书法,以随意释法度的书法精神。这些涂改和遗漏是天然书成的着力书法证据,是书法自由之美,而不是书法规矩之束。
王羲之能通过喝酒书法成兰亭序,后人还能凭酒力书法出奇品吗?
这个应该比较难了,因为酒文化传递到当下,其中的诗文书法意气已经散失太多,现在人仅为喝酒而喝酒,不成文化,与古代人以文化姿态喝酒的意境是不同的。
现在人喝酒为醉,基本上不会再因喝酒书法出《兰亭序》的致美文化结果了。不过也难说,也许会有大家能在酒后出书法新秀品的,一切皆有可能吧。
朋友们对酒文化与书法的关系,有何高见?留言分享吧,或给点个赞呗
如何学好《兰亭序》?
优质回答
写好《兰亭序》,其好字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写《兰亭序》的书法史上来看,有好多版本,王羲之版本《兰亭序》算是写好的版本,其他版本算不算写好的版本?如果不算,那只有唯有王羲之版本《兰亭序》算,而王羲之后来写的版本,自己都不满意,而又不尽善尽美的版本,算不算写好了的版本?如果这些都不算,而唯有独有王羲之那一时,那一刻,那一地理环境,那一人和,写出来的算是写好了的《兰亭序》,推广普及中国书法的意义在哪里?除此以外,如果后人写的《兰亭序》算是写好了,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历史书法大家名家几乎都写过《兰亭序》,也是好的书法作品,其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的规律是否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其书法的法,书法所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人们都按这个规律和书法的法,书写《兰亭序》,是不是好的书法?我的观点是按其书法的法,按其书法所遵循的规律,书写到位的书法,是写好了的《兰亭序》。
我们该怎样学《兰亭序》?——大成国学堂书法夜谈教学实录
关于《兰亭序》,已经是中国书法的图腾,没有真迹,摹本、临本、刻本、拓本无数,能把《兰亭序》的问题彻底解析明白,中国书法的只是也就了解了一小半。所以这里我们只能择其要稍加阐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兰亭八柱”。清乾隆时,汇集有关“兰亭”的八种本子,即:虞世南摹本《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清高宗弘历所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这八种本子同刻于石柱上,称之谓“兰亭八柱”。“法帖3.0”除了弘历临本以外的7种本子都已经做了精美复制。
在我发布的几个书法系列视频教程专栏,跟着走的同学慢慢已经进入“帖学”,越往后走,其实越难进入“碑学”,唯一的通道就是从三国各碑,回溯到王羲之的前一个源头,跟着北朝作品对自己进行演化。
一、首推第一的虞世南本
“兰亭八柱”里,可以肯定的是从气息、气质最接近于王羲之本人的,毫无疑问是虞世南的本子。虞世南书法的气质受到王献之很大影响,比王羲之更加柔曼中庸,在天然刚健上不如王羲之。大家知道他是上过凌烟阁的,作为帮助唐太宗取天下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助手之一,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终生不以权力地位和财富为意,当然作品也特别的少。楷书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半。一个是孔子庙堂碑,一个是小楷破邪论,半个是云南的昭仁寺碑,无款,但从水准和笔法习惯来说,属于他的可能性太大,很难想象另有一位超级高手能学他学到那个高度。但是我认为摆明是他。某种意义上讲,从气质和笔法表现力来说,整个大唐,只有颜鲁公能够与之匹敌。
虞世南在整个唐太宗一朝,基本主持了全国的书法教育、文化管理和真迹鉴定等重要的事务,中国第一个官办书法院,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人都是他的马仔,事实上也是跟着他做书法的深造。所以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其实远远超过后世人的想象。他与《兰亭序》真迹见面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毫无疑问是最多的。加之水准奇高,而且笔法属于王羲之嫡派正传下来,所以他的摹本被列为“第一柱”,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教学专栏的课程里面经常采用多摹本单字比对+圣教序同字比对的方法,虽然各摹本互有优劣,但虞世南摹本的笔法之清朗干净、气息的娴静畅达毫无疑问最符合王羲之神韵。虞世南摹本非常值得去关注,练书法的都应该拥有。
二、弃之若敝履的冯承素摹神龙本
世人心中《兰亭序》其实是冯承素摹神龙本,但其实这个本子相当可疑,或者说水准很差。笔锋拖泥带水、媚态矫情,没有必要的牵丝环带比比皆是,大量不符合王羲之书写习惯的笔路,几乎没有王羲之的清健高迈之气。这个结论比较颠覆大众认知,但符合专业书法的评价体系的认知方式。
简单说有三个原因值得考虑:1、古代摹本缺乏好的工具,复制过程脱形太厉害,冯承素本人书法水准也很有限,造成笔法、气质变化。(冯承素墓志已经找到,绝口不提其本人的书法技艺,更没有临摹兰亭序的记录。作为盖棺论定、生平总结的墓志,是一个有力的证据。)2、集王圣教序里有些字明显来自兰亭序真迹,对比这些单字的表现,无论从书理还是笔法能力还是冲淡悠远的气质,神龙本比起虞世南、褚遂良、黄绢本还是定武本,都相差甚远,不是一个等量级。
3、在康熙以前,没有任何书家推崇的神龙本之所以在当代普罗大众中成为典范,原因还在大众审美的轻、薄、软的偏好。其实历代书家中,只要受大众极度推崇的,无不符合这三个字的特征。徐浩、褚遂良、赵孟頫、文徵明,到了清代更是如此,民间碑学兴起之前几乎就是梁诗正等人的天下。
三、秀雅但不完美的褚遂良本。
兰亭八柱排第二,断非寻常之辈。但是实际上历代称褚遂良摹本的作品并不够好。整体看得帖学正宗,仔细比对每个字都与圣教序和其他本有出入,笔力稍弱。虽然作为大唐一代教化主,书法的终生成就毫无疑问是很高的,但并没有在这个本子上表达完美。应该有两个原因,其一唐太宗发起《兰亭序》摹本工程的时候褚遂良尚还年轻,远没有到《雁塔圣教序》时的老辣的宗师气派。其二作为临本,笔法上并没有忠实还原真迹。但不管怎样,终究是高手所为,远不是神龙本能够比拟。
四、神龙出世的黄绢本
这个本子是最近出现的,故事很多,今天不说。这个本子没有进兰亭八柱,却可能是最接近兰亭序真迹的好东西。笔意与圣教序单字吻合度最高,行笔老辣果决。可惜保存不够好,墨色稍脱落,。但不管怎样,是投于暗夜的明珠,非常值得大家重视。“法帖3.0”已经复制。
这个本子被很多鉴定家定为褚遂良所做,的确不是没这可能。褚遂良晚年笔法大成,如果重做《兰亭序》,大概也应该是这个状态。相比之下虞世南本就显得过于安静了,有一种儒家的儒雅之气,与王羲之的道家天性高迈回归自然的气质并非完全吻合。。
黄绢本写出了那份灵动,非常适合大家临习。讲真,神龙本帖,扔了吧。
五、化身千万的定武本
当代人说兰亭,一般说的神龙本,但在此以前的古代岁月,兰亭其实说的是”定武本兰亭“。这个本子来源很清晰,欧阳询临本,唐代刻,一直存放大唐京畿卫戍部队——定武军的军营。也正因为军区管制,所以保存极好。如果说兰亭诸本中的作者,定武本的欧阳询所为是最没有疑问的。不管是历史典籍记录还是这个本子渗透出来的欧阳询的笔意风格都是最明确的。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和历代书家的兰亭序临本基本上都以定武本为蓝本,只因为上述各墨迹摹本基本深藏宫廷,唯有定武本流传民间、反复翻刻,化身千万!顺便说一下为何公众普遍认为近现代书家的兰亭序临本都不像兰亭,有两个原因:
1、书家临帖,到了那个层级其实已经不是亦步亦趋,是取自己所需,尤其写兰亭这样的超级经典,没人回去做复印机的工作。而公众看不明白,所以直接怒吼不像。
2、其次,更重要的是,就没有到了一定层级的书家会认为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好,所以所临的绝大部分都是其他本子,这与大众心目中的兰亭形象就有了出入。
定武本兰亭翻刻无数,但其中三个本子最为重要,其一柯九思本在台北故宫、其二吴炳藏本在北京故宫,其三独孤本就是赵孟頫爱不释手的那个本子,流落日本不知所踪。柯九思本可以肯定是原石拓本,瘦硬通神,字口没那么清晰反而显得含蓄,气韵流传完整。吴炳本清晰度绝佳,到了让人怀疑是不是翻刻本的程度,考订为宋拓,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帖3.0”定武本选择柯九思本。
柯九思本历代极受推崇,但我认为唐法多了一点,魏晋少了一点,多了一点规整,少了一点灵性,但是正因如此所以特别适合初学者。
所以学习兰亭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除了神龙本不可学,免生习气,其他本子都可按喜好选择。初阶学书者可攻定武本,中阶书者可多多体味虞世南本和黄绢本。
不过,集王圣教序跟兰亭序是一个系统,最好的法门是两条腿走路,两边同时来研究,其中趣味无穷。
兰亭序作为王羲之巅峰之作,其实也并不适合大众去追逐。(事实上最高阶的作品都不是初学者玩得动的。不要好东西没学到,习气染了一身。)也可以把《兰亭序》作为日常读帖、赏玩的宝贝,真正临习可以找其他途径导入,比如陆柬之《文赋》。陆柬之这个人不可轻忽,“唐初四子”之一,虞世南的外甥、亲传学生,他的儿子是张旭的师傅。
陆柬之到了60多岁书名赫赫时下手写《文赋》。那时60算高寿,这篇《文赋》也是赵孟頫得法处,历代公认最得兰亭笔法的作品。大家没有说他有圣教序法,也没有说他得十七帖笔法,偏偏说他得兰亭笔法,这是有道理的,笔法和运锋技巧酷似虞世南本和黄绢本。
智永是王羲之嫡系子孙和正宗传人,自然《真草千字文》也是通往《兰亭序》的较好路径。不过,不是那个所谓墨迹本,日本人收了中国很多假货,所谓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也是其一,活脱的唐法,最多是唐人临本,也或许要到宋。《真草千字文》关中本的精妙难以言说,那种收敛与节制却又自然,确实是二王法脉。
顺便说到陆柬之文赋这个卷子后面的跋里有一个元代李倜的,这位仁兄不得了,没留下多少墨迹,但说起魏晋法度和逍遥倜傥,真是反手一嘴巴把同时代的赵孟頫打的帽子都飞了。
说兰亭道兰亭,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也说说吧。赵孟頫其实跟王羲之真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众生作品除了临终前的《中峰和尚十一札》,基本上全是唯手熟尔,离魏晋笔法未免相差太远。
学兰亭,读帖比临帖重要。很多人好吹嘘自己临了多少遍自矜,其实对这样的作品,临多少遍都没用。临对了,一生一遍就够,临不对,千遍万遍也只能算是蒙眼的驴子拉磨。
一定要反复的去读帖,前面提到的各种本子,包括《文赋》,它1700多个字,古代作品中间能够有1700字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千字文在古代作品算大篇幅,也才1000字)熟读可以在里面得到一个持续的独特体验。
以上提到各种摹本法帖,其实在“法帖3.0”里搜全并花不了多少钱,但可以建立起一个《兰亭序》的学习体系。
首先可以两两比对、细细研究,从笔法到结字特征到气息的控制,带着游戏心态去读帖,这可以成为非常有趣又有益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玩法是主攻圣教序,再以各种兰亭序摹本、拓本和陆柬之《文赋》、智永千字文进行比对,找到相通点,有助于更深的理解王羲之笔法系统的应用。
王羲之清远高迈、清风拂山岗,但我们有些书友学神龙本兰亭学得忸怩造作,像开了十级美颜去上直播的那种感觉。总之,《兰亭序》,该学,必学,能学,但要得其法。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敬请点赞关注!
《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什么?
优质回答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所以为书圣,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是别的所有书法家无法超越,笔法之深奥,难以用片言只语来概括的。他的任何一种笔法,都是”核心技术”,别人有所领悟加上自己融合贯通,都会成名立派成就一番造诣。
正如明代大书法家项穆总结的一段话,:”智永,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褚遂良得其郁壮之气,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庄毅之志,张旭 怀素得其超逸之兴,孙过庭得其逍遥之趣……”。
所以,非要总结《兰亭序》或者书圣的核心笔法,那么就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多变”。
《兰亭序》的笔法就是书法的笔法,没有什么核心的和外围的,也没有什么王羲之的和非王羲之的。只要充分运腕发挥毛笔的笔锋,写出了圆的具有肌肤之丽笔力的笔画、亦即锥画沙的笔画,就是书法的笔法。王羲之写了《兰亭序》、颜真卿写了《祭侄稿》、杨凝式写了《韭花帖》,都是用书法的笔法写出来的。只要写出了合笔法、出笔锋、极笔性的毛笔字,都是精妙的书法。指望从《兰亭序》里找出王羲之独有的核心笔法,或者认为写得和《兰亭序》一样了就是学会了核心笔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兰亭序》已经不是真迹,徒具字形,笔法微茫了!学习书法而不学真迹,不啻缘木求鱼。
如果明白了这个书法原理,就知道怀素为什么要”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了,就理解黄庭坚为什么说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了,就明白赵孟頫为什么说“用笔千古不易”了。
如果明白了这个书法原理,就不会去描头画脚写那些平正的馆阁体了,就不会学书法重字形而轻用笔了,更不会去放笔写丑书了。
不过,笔法问题是极为微妙的,还得靠自己的灵性去领悟,或者靠名师来指点,如果只是一块顽石,就较难点化了,一辈子写写毛笔字消消遣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