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抗敌对象是金朝的女真族政权,《满江红》却称胡虏和匈奴?
优质回答
创作手法而已,这里的匈奴和胡虏都是代称,是抒发抱负的意象,这里指代金国女真而已。
古代类似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楼兰了,真正的楼兰古国早就灭了,但古代诗人还是很喜欢灭“楼兰”。像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的楼兰都是抱负的意象。
而,类似岳飞将军《满江红》,拿匈奴代指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诗也有不少,这里也举个例子: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 ·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引用典故,使用指代,这是文学的基本手法。
踏破贺兰山缺,大败匈奴,用这些雄壮的历史来激励自己和世人,非常有力。
况且,宋自认正统,把契丹女真称作胡族,也是当时的实际。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算是我国古代最雄壮的诗词吗?
优质回答
岳飞的《满江红》是我国古代最雄壮的诗词。
这是因为该词不仅有着其它同水平词所具备的雄伟和壮阔,更有着别的词里所缺少的勇武和忠义。
雄伟来自描摹。由发梢到明月,苍远辽阔;时间跨越三十年,纵横驰骋八千里,上下左右里里外外四面八方,一副雄伟的画面尽收眼底。
壮阔缘于内心。亡国亡地,旧仇新恨,报负不得施展,志向无法实现,诗的意境纵横捭阖,激情四射,却又无可奈何,只因莫等闲。时代的悲剧日益消磨英雄的意志,读罢心犹滴血不忍回味。
勇武家国情怀。岳飞勇武善战所向披靡,更具忠孝仁义,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教他为人为臣精忠报国之道,也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称号,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敬仰,事迹为后人传诵。
忠孝憾天动地。人们喜欢岳飞的《满江红》,怀念岳飞的忠孝、仁义、智勇、诚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统治者昏庸无道,最终走向灭亡,而他所遭遇的冤屈更令世人唏嘘。国仇家恨未报自己反遭诬陷,这一点正是他被后人更多传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无不浸染着抵御外侮自强自立的豪迈,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现如今国强民富,奸佞不在,然外患依旧,亿万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兴盛世,再吟一首”朝天阙”,再唱一曲《满江红》!
首先需要厘清几点: 1. “满江红”是词牌名,非词名。 2. 以“满江红”为词牌的词作有很多,岳飞流传下来的“满江红”就有两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和“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写怀”),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后者。 3. 从民国时期余嘉锡开始就有人质疑此词非岳飞所作,近来更是甚嚣尘上,但是大量有力证据驳斥了此种怀疑。
回到问题本身,“满江红·怒发冲冠” 从词作艺术水平论,不属一流。但是作为南宋数一数二的爱国将领发自肺腑的词作一定归于“雄壮”之列的,然而以岳飞所处南宋偏安朝廷的环境,与其说“雄壮”,不如“悲壮”更确切。
1134年,岳飞大破敌军,迅速收复六州失地,随即被迫班师回朝,他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一日登上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第一首《满江红》,“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满怀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
第二首满江红一说作于1136年,岳飞第二次孤军北伐不利,撤回鄂州,深感壮志未酬,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另一说法是其创作具体时间为入狱前不久。朝廷偏安,他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悲愤地慨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悲壮意味更浓。
岳飞真的写过满江红吗?
优质回答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会了唱《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当年教唱这首歌的是孙敬修老师。孙老师多才多艺,对美术、音乐、文学都有研究。他当时教我美术课,还会作曲,写过歌儿。《满江红》的曲谱是他整理的,我估计是抗日时期整理的,那时爱国情绪强烈,适合唱这首歌。如今留下的《满江红》曲子,还是孙老师整理的那个,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配曲。孙敬修老师后来获“儿童教育家”称号,人们还称他为“故事大王”。为此《满江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一直关注有关这首词的信息。
我和同学们学唱《满江红》的时候,孙敬修老师告诉我们写词的作者是岳飞,我们当时都读过或听过岳飞的故事,岳飞当时在我们心中是大英雄。后来,读了有关《满江红》的一些资料,才知道关于岳飞是否是《满江红》作者的问题,一直在文史界有争论。
一种意见是说《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理由是在宋元时期,这首词就没有出现过。它最早的现身是在明代文人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中。我认为此种说法当然可靠,因为岳飞死后,他的孙子岳珂曾广泛收集岳飞的诗文,编成《鄂国金佗稡编·经进鄂王家集》一书。书中并没有这首《满江红》。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在当时该有影响,年代距岳珂也不长,若真有此词,岳珂一定会编入书中。然而这首词,却出现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
夏承焘先生曾写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指出《满江红》不是岳飞所写,而是明代人的伪作。他的论据除了说宋元不见这首《满江红》之外,还说词中“踏破贺兰山缺”的地理位置明显出错。他写道:“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上京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境,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地区,这首词若真的出自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夏承焘先生还对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提出质疑,他认为这句与岳飞实际情况不符。岳飞25岁至35岁正为宋高宗倚重,委以重任,怎么会如尘若土般卑微呢?
另一种意见认为《满江红》就是岳飞所写。他们驳斥夏承焘先生的观点,认为正如古代用“匈奴”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也可以用“贺兰山”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他们还认为“三十功名尘与土”是指岳飞在困难当头视个人名利若尘土,正是岳飞品格高尚的表现。我发现夏承焘先生是在1962年9月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质疑,可是他在1979年出版的《月轮山词论集》中虽收录了该文,但却删去了对“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的质疑,只留下对“贺兰山”的质疑。也许夏先生在1979年改变了看法,不再认为“三十功名尘与土”是断定《满江红》为伪作的一个论据。
自从近人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正》中提出岳飞《满江红》一词的真伪问题,断定《满江红》是伪作的代表人物就是夏承焘先生。但他的论据中只有一点是反对者难以驳倒的,那就是在明代以前《满江红》从来没出现过,没有任何记载。而这一论据正是余嘉锡先生最早提出的,夏承焘不过是重复讲了一遍而已。
我个人认为余嘉锡先生的这一观点已经从史料上记明了《满江红》是伪作。我还认为从这首词的内容上判断也可以断定《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词中有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这句话在当时如果出自岳飞之口,那是非常不该说的。因为这该是宋朝皇帝所说的话,封建王朝是把江山当成自家的,宋朝的江山该是赵姓皇帝的私产。山河就是江山,就是国土,属于皇帝一人。失去再收回仍属于皇帝,“收拾旧山河”只能是皇帝一人。岳飞不过是臣子,是皇帝任命的一武将。他是皇帝收复失地的工具,他只能为皇帝征战,如果他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就是不符合臣子的身份,是说了皇帝说的话,是典型的僭越之举,严重违法,在当时是该被杀头问斩的。岳飞是忠于皇帝的“精忠报国”之人,怎么能出“僭越”之举呢?岳飞真写过一首《满江红》名曰《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中写道:“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这句话才符合岳飞的武将身份,他只有先向皇帝“请缨”,获批准之后才能“提锐旅”,否则他没有带兵之权。
少年时唱的歌,到老年才知其伪,人生还有许多认知终生都不辨真伪也!
那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的原作吗?
优质回答
不论《满江红》词是否岳大帅亲写,都不影响岳大帅和《满江红》词本身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其实,关于《满江红》并非岳飞所作,早有这个说法。毕竟岳飞之子岳霖和其孙岳珂所编的《岳王家集》中,没有收录《满江红》,这很异常。
不过,就算《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又有什么关系?
说实在话,应该没多少人期待岳大帅是一名出色的武将的同时,还是个高杆的文人,不需要。我们只要记得岳大帅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是我们的民族自豪,这就已经足够了。
《满江红》是一首好词,用词中的【壮怀激烈】来形容这首词,真是合适不过。岳大帅是不是个成功的文人墨客,写没写过《满江红》都无所谓,反正在绝大多数人心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是岳大帅的写照。
事实上也是这样。岳大帅流芳百世,并非是因这首《满江红》,而是因为岳大帅是爱国英雄。就算没有《满江红》,岳大帅仍旧是岳大帅,这一点永不会变。
就像【精忠报国】【尽忠报国】之争一样,虽然不反对去穷究这些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细节如何,都不影响岳大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满江红》词本身,的确是一首好词。不论此词由谁所写,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但终归他也是崇敬岳大帅,有一颗敬慕爱国英雄之心的。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首词是一首好词,值得流传千古,这也够了。至于是谁所作……
中华历史上有那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典籍、科技等等,其初作者至今已不可考。但这无碍于我们对前人的尊敬。“前人”这两个字,也并不会掉作者的价。
人们一直以为这首豪气冲云天的词是岳飞所作。而近代学者余嘉锡却对《满江红》的作者是岳飞提出了疑问。提出了两条怀疑的根据。第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嘉靖 十五年(一五三六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该文所据为 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此词不见于宋 人、元人之书,而突出于明之中叶,来历不明,深为可疑。 第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陀粹编》中的《岳王家集》 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鉴赏,他与父亲 岳霖搜访岳飞遗稿不遗余力。但是,从嘉定三年他为《岳王 家集》作序到端平元年重刊此书,凡经三十一年,仍未收入 这首词。因此,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而是明人之伪托。
著名词学家夏承焘也指出《满江红》伪作者可能是明弘治年间,王越等有文学修养的将帅, 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
理由是:“踏破贺兰山阙” 一句颇 有疑点,贺兰山在今甘肃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 国之地。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金国上京黄龙府,在今吉林境 内。这首词若真出自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违如此。而明代 北方的边患是鞑靼族,据《明史?鞑靼传》记载:弘治十一 年,明将王越曾率兵抗击鞑靼并于贺兰山后袭破之。可以设 想“踏破贺兰山阙”应是明代中叶的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 是决不会有的。
但是还是有些学者并不赞成上述说法,认为不能轻易怀疑 《满江红》词为伪作。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满江红》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满江红》真正的作者是谁?这可能一直会是一个谜团了。
请教各位诗词专家,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臣子恨”该如何准确解读?
优质回答
臣子恨即为: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二帝以及北方失去的大片山河。岳飞想迎回二帝收回失去的疆土,心中产生仇恨之火所作该词,忠诚之心可鉴。但也被奸臣所利用。才有后面的十二金牌。
几个原因,与诗友专家请教
1、指“靖康耻”1127年金灭北宋。金史载,徽钦二宗大臣嫔妃三千多人,财宝无数,大车数百辆,逶迤几十里………国史上第一耻辱。
2、指国家(北宋的)大好河山沦陷,没有收复,壮志未酬。
3、朝廷皇上被奸臣当道,投降派,妥协派占上风,主战派将领受牵制压制,不得施展抱负。
4、“精忠报国”的个人理想不能实现,遥遥无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欲绝。
*《满江红》有争议,作者存疑,年代不详,里面的内容有些矛盾。但是精神气节可嘉!
*下面是岳飞痛恨的“黄龙府塔”吉林农安今天的模样。其实这应该是一次中华民族内部的一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不应该上升到反对外来侵略的“高度”看。
岳飞凭栏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诗词中的凭栏?
优质回答
岳飞凭栏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诗词中的凭栏?
诗词中的“凭栏”已经作为一种意象,固定下来。“凭栏”,凭是倚着的意思。栏是栏杆,古代高楼楼顶有栏杆围成。场地开阔。“凭栏”就是倚着栏杆,其实是用手扶着的,有登高望远之意。凭栏多抒发心中的郁闷、惆怅。也蕴含一些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志向。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写的正是登高望远,手扶着栏杆,来借景抒情 抒发心中的哀愁。蕴含家国之恨。展示自己雄心壮志。凭栏处,正是诗人触景生情的立足点。
古诗词中有很多。例如:李煜《浪淘沙》中。“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凭栏,表现一种空前的孤独、无奈、惆怅。凭栏,栏杆应该在身前,而不是身后。应理解,倚着栏杆,或扶着栏杆。而不能译为靠着栏杆。凭栏是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这首词,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气壮山河,豪情满怀。倚栏长啸。表现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爱国精神和宏图大略。这也警示着我们今天年青的一代,当外敌胆敢入侵我国时,就应该向岳飞那样,好男儿志在四方,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岳飞的满江红全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