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美的五言绝句是哪一首诗?
优质回答
谢好友邀请我回答问题。
我认为唐诗中最美的五言绝句当首推柳子厚的《江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我认为这首五言绝句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想象夸张之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非常开阔又十分静寂的画面:隆冬季节,大雪纷飞,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极目远望,远山近岭看不到一只飞鸟,大路小径看不到一个行人,在这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看不到一点点生命的迹象,完全被漫天飞舞的大雪所笼罩,这是怎样一个静寂的世界啊!“千山”写仰视,“万径”写俯视,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由眼前所见之景而想到千山万径,视通万里,实中有虚,勾画出一个苍茫浩瀚的境界,可谓大笔如椽,神奇突兀,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绝”“灭”二字,则分别从天空和地上着笔,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只有在这样极端的描写中,才足以突出大雪封山,大雪封路,极端静寂的景象,核心意象“雪”的形象才更加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是人物形象之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描写了一位渔翁的形象:在这样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竟然看到了江心停泊着一条小渔船,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静静地坐在小船上,独自垂钓,仿佛这漫天飞雪与他毫无关系一样。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三是渲染衬托之美。从全诗看,诗人先用摇动的镜头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再用特写镜头描写主人公渔翁的形象。写环境又是围绕“雪”这个核心意象,通过千山万径鸟绝人灭的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大雪纷飞,天封地冻的恶劣苦寒的的景象。写人物则是突出其孤傲独立,不惧严寒,无畏风雪的傲岸不羁的性格。写环境用“千”“万”突出其多其大,写人物用“孤”“独”突出其少其小。而浩大恶劣的环境与孤独傲岸的人物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具有非常立体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让人更深的思考渔翁傲然独立的形象意义,作者自己的政治处境以及在渔翁身上所寄托的精神理想。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唐】刘禹锡《庭竹》
《宿建德江》的作者在“愁”什么?
优质回答
《宿建德江》的作者在“愁” 什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看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愁”字。
《宿建德江》
作者: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在盛唐大诗人的一首诗中,找出一个愁字,问作者在“愁” 什么,还真的不好回答。咱们先读一读《宿建德江》这首诗,看能不能读懂这个沉重的“愁”字, 能不能读出作者的“愁”绪,“坐观垂钓者。”看能否钓出“愁”来,能钓出多少“愁”。
孟浩然!大名鼎鼎。《宿建德江》“日暮客愁新”,这是新“愁”, 看来还有旧“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維齐名,并称“王孟。”晋朝陶渊明从创山水田园诗派起,山水田园诗派给人的印象是,作品较多地反映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满版地应该看不出“愁”来。孟浩然的“愁” 从何来呢?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孟浩然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试,不第。生活在“开元盛世” 而终身布衣,徘徊于“朱绂心虽重, 沧洲趣每怀”的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窥视作者内心愁思,一解作者愁绪。
孟浩然第一愁。愁的是应科举试,无人举荐。诗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就含有这层意思。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孟浩然第二愁。愁的是落第再考,穷困潦倒。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举子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也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子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也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抒发悲怀,苦于无金的窘迫之处境。“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感概长安生活费用高昂,壮志也一年一年衰退。“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孟浩然第三愁。愁的是远离家乡,怀念故友。“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举落第后,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而出游吴越,故其诗有忧郁愁闷。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异乡是如此的孤寂寥落,难免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而许多不如意横梗在心头眉间。
孟浩然第四愁。愁的是前程迷茫。“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孟浩然第五愁。愁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首《岁暮归南山》诗抒发了孟浩然仕途失意后的失望、哀伤、自怜、自解的复杂感情。
孟浩然第六愁。愁的是“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住居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 约他重阳节那天同来登高饮酒。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细细把玩,够人品味。
孟浩然第七愁。愁的是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见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即体现了羊公碑经历岁月而至今屹立的感慨,又包含了对自已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嗟伤。《与诸子登岘山》一诗即成,仕途梦觉醒,“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高卧山林,哀愁春天将尽,掀开帷幔,观赏暮春景致。
孟浩然第八愁。即是“日暮客愁新。”了。一首《宿建德江》,孤冷压抑,暮色苍茫凭添了几分愁绪。《宿建德江》作于诗人科场失意后的漫游时期,诗人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愁思的山水行役之作,写江景兼寓乡思,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宴梅道士山房》“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高卧山林,哀愁春天将尽,掀开帷幔,观赏暮春景致。即是这种情怀。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宿建德江翻译简短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