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经过(安史之乱简介300字)

唐朝安史之乱,叛军首领如何从安禄山变成史思明?

优质回答

史思明在安禄山起兵叛乱初期,只是安禄山的部将之一。整个安史之乱持续8年,而安禄山在起兵叛乱后一年多就死了。叛军首领先后经历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私人,两次发生儿子杀父亲取代首领位置的事情。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当时唐朝全国比较有战斗力的边军共有49万人,而跟随安禄山起兵叛乱的边军多达14万人,占整个边军的三分之一。安禄山是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大的体制内造反者。

(安禄山)

叛军很快横扫河南河北,占领大唐第二大城市东都洛阳。

战线在潼关一带稳定下来,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朔方军从山西进军河北,河北地方也纷纷起兵讨伐安禄山。安禄山叛军一度陷入困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由于唐朝朝廷的内部政治斗争,潼关的唐军主帅哥舒翰出关进攻叛军。哥舒翰在灵宝被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叛军击败,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统帅的大军在河西镇和陇右镇边军为主,是一只和安史叛军中的边军总体兵力相当的强大力量,也是唐军最重要的一只主力军团。哥舒翰惨败后,潼关很快失守。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逃亡四川。逃亡途中,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之变,护驾禁军兵变诛杀了杨国忠,李隆基被迫让宦官高力士处死杨贵妃。

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继续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分道而行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李亨到达灵武后,自行继位,成为历史上的唐肃宗。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禄山从起兵到被杀,只有13个月。叛军首领更换为安庆绪。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亡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九大节度使多达20多万兵力的大军围攻安庆绪占据的邺城数月后,未能攻下。之前已经投降的史思明重新叛乱,从河北救援邺城。唐军与史思明军作战中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灵宝惨败后唐军又一次在主力战略决战中惨败,唐军从此失去了彻底平定叛军的能力。

史思明大败唐军后,在邺城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佑等叛军将领,成为新的叛军首领。

(史思明)

唐军邺城惨败后,叛军重新声势大振,堪比安禄山刚起兵时,叛军重新占领了东都洛阳。邺城惨败后唐军的主要统帅李光弼表现比哥舒翰当年要好得多,能维持与叛军的对持,没有让长安再次失守。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军与史思明在洛阳附近的邙山进行了一场大战,李光弼统帅的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关中危急,叛军看起来很有机会再次攻破长安。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讧后凝聚力大减,无力继续进军关中。

史思明作为叛军首领整整两年,其实比安禄山的十三个月更长。史思明作为叛军首领期间,大唐朝廷的压力不比安禄山时期小。

广德元年(763年),唐军追斩史朝义,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单几部叛军只是名义上归附朝廷,实际继续割据一方。之后的100多年,叛军余部的河朔三镇,一直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感谢邀请!@小秘书.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额。小黑认为安史之乱对于安禄山这一方来说,是一场失败的叛乱,不仅仅是因为最终唐朝中央政府平定了叛乱,更为重要的是,叛乱还没成功呢,内部倒是动乱不已,和之前的瓦岗寨有的一拼。

天宝十四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由于天下承平日久,且这时玄宗不断出昏招,第二年的正月,哥舒翰兵败,其手下裹挟他投降叛军,潼关失守。当年六月长安失陷。安禄山自叛乱之后,眼睛逐渐不好了,脾气又暴躁,经常虐待手下,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又担心自己被废,勾结安禄山的亲信杀了安禄山。

安庆绪称帝后,被唐军围困,只好求救史思明,史思明救了安庆绪,又直接以莫逆罪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其后史思明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儿子杀了。

特此申明,安史之乱与葛大爷真的无关,葛大爷是唐末的皇帝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安史之乱怎么回事,安禄山史思明都是何许人?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一次非常著名的叛乱战争,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发展。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史思明发起,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自此唐朝从强盛变为衰落。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发生有多种原因造成,在这个时期,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同时显现,造成了一个战争无法避免的局面,我们就梳理两个方面。

1、经济上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 百姓流离失所。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2、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地方与中央也不和,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禄山、史思明是何许人?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安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2个义项

展开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1]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名称

安史之乱

地点

中国北方至中原

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

唐帝国:唐朝中央军与藩镇军;回纥外援;安史叛军:唐朝河北三镇的军队

结果

唐朝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背景简介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

战争起因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4]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5]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6]。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7]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问题

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仍然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叫做“河北胡化”。[8]

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是少数民族。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十一月,反于范阳……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而高尚、严庄“专居(安禄山)左右以画筹”。(注:《安禄山事迹》卷中。)在这五个关键人物中,只有孙孝哲是少数民族。安禄山称帝时,大燕政权的左相达奚珣、右相张通儒、中书侍郎高尚、御史大夫严庄,前者为鲜卑人,后三人均为汉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称帝时的宰相周挚也是汉人。除了上述几个核心或关键人物外,在安史政权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几乎全是汉人。如安史政权的宰相陈希烈、平冽、张垍,尚书敬荣,中书令王伷和张均,全是汉人。[9]

在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主要有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王武俊、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这些将领中只有张孝忠(奚)、王武俊(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和阿史那从礼(突厥)是少数民族。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晓疑为安禄山的同一种族人。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多数还是汉人。[9]

至德二载(757)一月,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从大同,牛廷玠从范阳,共率兵10万人围攻太原,这四路将领中只有史思明为胡人;在乾元年(758)十月安庆绪分三军营救卫州时,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亲领中军,只有安庆绪为胡人;上元元年(760),史思明准备实施全面进攻计划时,“遣其将田承嗣将兵五千徇淮西,王同芝将兵三千人徇陈,许敬江将二千人徇兖、郓,薛鄂将五千人徇曹州”。(注:《资治通鉴》卷221,上元元年十一月。)》。这四路将领全是汉人。[9]

安禄山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以后每攻占一地,大都派汉族将领镇守该地。如令安忠志(奚)领精兵驻扎土门,张献诚(张守珪之子)守博陵,李钦凑守井陉口,李庭望守陈留,武令珣守荥阳,张万顷为河南尹,崔乾佑守陕郡,张通儒之弟张通晤负责睢阳,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有的记载为田乾真为京兆尹),安守忠镇关中,牛廷玠屯安阳,安太清守怀州,周挚、许叔冀屯福昌,史朝义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这些为安、史镇守要地的官员中,除了安忠志和安禄山、史思明之子是胡人外,其余大都是汉人。[9]

安禄山手下有数千将领,《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曾一次上奏将其属下2500人任命为将领,原因是这些人讨伐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少数民族,这些人功劳很多,因此这2500人很可能大多是汉人。[10][11]这2500将领,没有证据说其中是胡人多。至于安禄山手下数千将领,也没有证据说是胡人多。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只是让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32人代汉将,只是换了安禄山手下数千将领的32人,对安禄山手下将领的胡汉比例几乎没有影响。

内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大唐中兴颂(拓片)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754年,安禄山奉命入长安,玄宗由是更信任安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又言“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就如李泌所说:“假如当初封赏给安禄山的不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而是给他百里之国,也就不会谋反了。”遗憾的是,玄宗不听高力士的言论、加之玄宗义子汉人名将王忠嗣忤逆于他。如此玄宗更崇信安禄山。王忠嗣因此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12][13]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14]

事件详细

藩镇崛起

主词条:节度使、藩镇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15]

外重内轻

主词条:折冲府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16]

玄宗怠政

主词条: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叛乱席卷唐朝北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代。

这场叛变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本是胡人。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有很多胡人将领,如突厥人哥舒翰,高丽人高仙芝等,而安史二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怠于朝政,朝廷上下开始腐败。安禄山善于谄媚,骗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曾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重兵,这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玄宗如此对待安禄山,可他却恩将仇报,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大唐江山。于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这个野心家终于忍不住动手了。可怜玄宗皇帝信任他,起初还不相信他会叛乱。当得知安禄山攻取洛阳,直逼长安的时候,玄宗的心疼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器重的大将会如此对待自己,我想玄宗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

虽然安史之乱最后平息了,但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从此落下帷幕。曾经威震八方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也在儿子的软禁下孤独的了却残生。

安史之乱,唐之分水岭。话说唐朝的政治体制在当时已经是几乎完善,唐朝作为外向型进攻型的国家,在边疆地区皆是重兵,因此唐朝纸醉金迷繁花似锦,唐朝同样金戈铁马白骨曝野。在那个梦一般的长安繁盛的同时,是因为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之所以后期中央管理失控,政治腐败,节度使叛乱,唐朝掉下神坛,从根本来讲,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因为在当时,信息不畅便很容易滋生腐败,长此以往圣人书也无法管控帝国庞大的机器不出毛病。就算放在当代,腐败比比皆是,在古代监督不善,上下不达的时候,腐败叛乱便有了很好的机会,待时机成熟,整个看似庞大的帝国瞬间便能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优质回答

背景(戏说):

李隆基是这么想的:不容易啊!大唐王朝在俺老李的治理下,不是吹,你看:我大唐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现在我的臣民达到8000万。8000万,我太爷爷李世民时,也没这么多人呀。你在看:在俺老李统治的地区,商业十分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又十分活跃,什么波斯、大食等国,他们的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真是“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呀。哈哈!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前无古人啊!老李该享受享受一下了。还辛苦个啥?批阅公文这苦差事就交给大舅哥杨国忠去干吧,边境的军事就交胡儿安禄山折腾去吧。人生苦短,快乐是真。走!明天带着玉环去华清池泡个澡去!对了!后天,我的舞蹈“霓裳羽衣曲”也要抓紧排练……

安禄山是那么想的:不容易啊!想当初,老子命真苦,爹死娘嫁人,俺不得不改姓安,长大成人后,俺因通晓六国语言,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中介(那时叫牙郎,多难听的词,和牛郎只差一个字,羞死人了)。有一天,俺偷羊被右羽林大将军、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准备乱棍将俺打死,俺情急之下,高声喊叫说:“大人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大人于是让俺和老乡史思明一起给他抓活俘虏,每天一出去,俺一抓一个准。就这样,张大人把俺提拔为偏将。可张大人老是嫌俺又肥又胖,俺很害怕他,就不敢多吃食物,减了不少肥。俺出生入死帮张守珪打了不少硬仗。终于当了张守珪的干儿子。后来干爹向朝延推荐俺,俺从此平步青云,官越当越大。后来,俺又认皇上的小老婆杨玉环为干娘,可认的这个娘比俺都小,你别笑!韩信都能钻裤裆,俺不过叫声娘,没办法。为了当大官,俺先忍了。哈哈!你们别问过程,只看结果。俺终于当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还被封为东平郡王。呵呵!当今皇太子的女儿都成为俺的大儿媳。可是,羡慕嫉妒恨的太多了,特别是俺干娘杨贵妃那堂哥杨国忠,作为右相,一个劲欺负俺,还多此在皇上那儿给我上眼药水。说俺迟早要造反。说心里话,俺不是不反,时候没到!时候一到,俺就是要反。现在,皇上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俺干娘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干娘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干娘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说句负责任的话,杨国忠太贪了,老百姓负担太重了,活不下去了。造反的时候到了,皇上!不!李隆基!就叫你李隆基。咋啦?是你给俺创造的好机会呀!谢谢啦!

过程(正史):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一年后,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八年后,2月17日,叛乱终被唐军平定。

惨像(史与诗):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影响(正史):

社会动乱,藩镇割据,赋税剧增,内忧外患,西域失控,大唐王朝夕阳西下,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但是,从此,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了,佛教复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动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而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此后,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蕃镇割据,边疆不稳,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唐朝政治经济,已经名存实亡。

最主要的影响是为五代十国,各居势力互相混战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历史永远是人们发展和生存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从镜子里面看清我们该如何去生存,去发展!

我是小马!个人观点!谢谢!

各位认为安史之乱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和历朝历代造反者没什么不同。有权力有兵,朝政腐败情况下很自然的事情。

就是美国为什么独立,不也是这样嘛。远离母国,英法大战英国得缓缓,找个借口不平等说造反不就造反了。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如此。这就是根本原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借着由头想当老大。

次要原因是府兵制改为征兵制。以前,府兵制下当兵的平时种地,临时打仗统帅是谁都不知道。打完仗各自回家种地。征兵制天天跟着统帅,工资和一家老小的一切都是统帅说了算。

府兵制下军人与将领间没有依附关系,听朝廷的。征兵制下,当兵的听当官的。当官的说打谁就打谁,吃着谁的饭就得为谁卖命。

当然,征兵制下朝廷发钱,但问题是发谁、发多少听将领的。因此,朝廷是虚的。

最后就是所谓的民族问题并不存在。自从东汉到西晋的几次少数民族内迁后,各民族间交流增加,各自都有支持者。

比如安禄山的民族和家族内部大部分人都没跟着安禄山造反,反而是平叛安禄山的力量。因此,所谓的民族战争并不存在。

安史之乱就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安禄山一方有不少汉人加入,李唐之间也是如此。作为平乱第一功臣的李光弼就不是汉人嘛。安禄山同属于“昭武九姓”的安姓粟特人,其中以武威安姓为第一大家族,他们家族曾参加过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中,安重璋改名改姓为李抱玉,投身于平叛中。他和兄弟李抱真一直都是忠于李唐,而且武威安姓直到唐亡都是如此。

如此情况下,你能说是一场民族对决吗?不可能的,这就是一场统治阶层间的争权夺利。

给蛮夷永久居留,导致汉胡混杂,正邪之气混乱,必遭天谴,而唐太宗想的太简单,觉得不分中国人,外国人,这就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危害,直接爆发,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个人争权夺利,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追溯本质,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崩盘,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经济矛盾方面,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员豪绅腐败堕落,尤其是杨贵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达上百万银两。

其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杨国忠徇私误国,拉帮结派搞斗争,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渐加重。

最后,唐玄宗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胡人,“汉人胡华”问题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汉人文化的同时,汉人也在隐约受到胡人的影响。汉人与胡人之间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主要原因有三点:藩镇制度,晚年怠政,和将相不和。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至公元763年结束,长达八年,这场战争,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一,藩镇制度。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外还让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二,晚年怠政。

公道的说,唐玄宗在早期还是很励精图治的,成就开元盛世。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还是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全盛时期的状况的。

只是跟汉武帝,唐太宗一样,晚年变的昏聩了起来,他则是晚年开始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前三十年国富民殷,于是放松了警惕,沉迷享乐了,国家大事先是交付奸相李林甫,后交付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三,将相不和。

安禄山溜须拍马,还认杨贵妃为义母,因此深得玄宗欢心,委以兼三大兵镇的兵权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

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叛唐。在将相矛盾不可调节后,又握有兵权,天下兵马大半精锐在他那里,于是一场灾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安史之乱直接造成,盛唐由盛转衰,从此强大的唐王朝开始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的弊端历代皇帝没有加以制约,或力不从心,无力制止了,最后朱全忠朱温振臂一呼,唐朝灭亡。

真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令人唏嘘不已。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安史之乱简介经过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