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教养的成语历史故事?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进修,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无论兄弟们何故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接着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里面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二、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成语典故?
1、背水一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特别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接着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由于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无论兄弟们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何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样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2、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刻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局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3、多多益善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特别不满;但也一筹莫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
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几许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样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4、胯下之辱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三、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从古至今,成语一直是汉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常常被运用在日常对话、文学作品以及演讲中。每个成语都有着丰盛的历史典故,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将带我们穿越时空,一窥历史的意义。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个人将他的剑遗忘在一艘划船的船上。后来,他追踪船只的行进路线,接着一边在船上划剑痕,一边在船下面水中搜寻剑。然而,船只早已行进了一段距离,剑早已落入水中,因此他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地坚持过时的意识或技巧,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就像那个人刻舟求剑一样,我们有时也会陷入固有思索的泥潭中,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个警示性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发现羊群中有一只羊走失了,他马上补上了羊圈的漏洞,避免了更多的羊逃跑。虽然他失去了一只羊,然而他补好了漏洞,不再有羊跑失。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出现难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难题更加严重。它也被用来劝告大众悔过自新,追悔莫及。事务发生后,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后悔的发生。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是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传说中,有位英雄所射出的一箭,不仅能够射中目标,还能够同时射中另一个。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取得两个目标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一箭双雕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或解决两个难题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职业都是非常有益的。毕竟,我们总是希望一举多得,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一个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典故。故事中,一个人善于画蛇,在一个画展上,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然而,他为了让画蛇更完美,又为蛇画上了腿。这样一来,本来完美无缺的画蛇变得滑稽可笑。这个故事讽刺了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在一件事务上过分做附加、多余的动作。它提醒了我们在做事时要及时止步,不要过度追求完美,以免事与愿违。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古代寓言故事《庄子’里面的一个典故。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身亡。他觉悟到只要守住这棵树,就会有更多的兔子来撞树而死。然而,他陷入了守株待兔的怪圈中,以至于错过了其他机会,最终何都没有得到。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分依赖某种机会或偶然事件而被动等待的行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机会和难题解决的方式,而不是只凭运气依赖他人。
如此众多历史典故的成语为汉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更是我们与过去文化的纽带。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能够对我们的思索和表达方式带来一些启发和改变。
四、历史的故事成语?
战:完璧归赵(蔺相)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谈兵(赵括)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吴起)惊弓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期)完璧归赵(蔺相)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谈兵(赵括)
五、有关忠孝的历史故事?
汉文帝刘恒,他是一国之君,但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关心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极为孝顺。一次母亲生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他亲自为母亲煎药,煎好后他必然亲自尝尝药汤苦不苦,烫不烫,尝好后才一口一口地亲自喂给母亲喝。他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趁母亲睡着后在母亲床边稍微睡一会儿。就这样,他尽心尽力地照顾了母亲三年,最后,是孝心感激了上苍,他的母亲终于康复了。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大众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六、有关桐柏的历史故事?
桐柏山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禹王锁蛟”及“太阳神”的传说,《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相传大禹治淮,发现淮水泛滥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针捉拿,捉住后用铁链束于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恋桐柏山水美景,不愿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当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叫作“太阳城”。盘古文化、太阳神文化在积淀沉厚。
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战国时楚人鬼谷子栖此修真;太白金星于此修仙得道。据传桐柏山更是汉代名臣张良的隐居地。据《汉书.张良》载:张良辅佐汉高祖统一天下,积劳成疾,体弱抱病,为求长寿清净,便隐逸山水。他说:“……(我)今以三寸舌……封万户侯,位列侯……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道,欲轻举。于是他云游四海,足遍天下。寻至太白顶主峰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洞名曰张良洞。
七、有关孟郊的历史故事?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四十六岁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唐宪宗元和九年,河南伊郑余庆招他兴元府任参军,他赴任途中暴病而亡,他的代表作《游子吟》《征妇怨》。
八、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提高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提高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不仅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经过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
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九、有关南阳的历史故事?
我告诉你了啊血战南阳初显威:何伦大怒,举起宣花斧,劈面砍来,云召把枪一架,叮当一响,何伦双手酸麻,虎口震开。复一枪,结局了性命。
众将上前围住云召,云召一杆枪,神出鬼没,一连几枪,又挑死了隋朝十余员将官,众皆败走。
云召又趁势把三军乱砍,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云召后面迫来,四将上前挡住,云召独战四将,不上二三合,二将中枪落马而死。
另外那二将见势头不好,正待要走,被云召拔出青虹剑,俱斩落马下。
隋兵败走,云召追至长平冈,只听一声炮响,闪出埋伙四将,领了三千人马,拦住去路。
后面那四员大将,听得炮声呐喊,连忙领兵从后面杀来。
云召急引兵回时,韩擒虎又差二员大将,一员是陈州总兵吴烈,一员是曹州参将王明,各带兵马五千,四面围住。
云召东冲西突,随兵愈加众多,云召手执长枪,杀上前面,四将来迎,云召大喊一声,竟冲四将。
那四将抵敌不住,被云召刺死三将,一将往前逃走,又被云召一箭射死,前军四散逃生。
云召从后追来,两胁下伏兵齐起,吴烈、王明,各执大刀,一齐杀来。
云召在中央独战二将,全无惧怯,不上五个回合,吴烈中枪落马。
王明要走,也被云召一枪,结局了性命。
军士乱逃,被云召把青虹剑乱砍,如砍瓜切菜一般,不消半个时辰,四将皆丧在沙场。
可怜麻叔谋帐下十二员将官,俱伤于伍云召之手。只逃走了麻叔谋。后人有诗赞曰:血染银袍透甲红,隋将莫敢与争锋。当今几许英雄将,尽丧南阳战泽中!小时读到这莫不为之震撼,万军之中,枪挑、剑砍、弓射,隋军血流成河,真是英雄气盖世,城破后推墙掩井,怀幼子力退尚师徒,活脱脱隋唐时代赵子龙!!
且云召生得也是异常漂亮,“银盔银甲,面如紫玉,目若朗星,三绺长髯,堂堂仪表,立于帐下。”
如果说元霸、成都、元庆、阔海无外都是以力大器沉的力量性选手,那伍云召就是隋朝第一全能型战将,标准的元帅型,枪与宝剑的配合使用堪称一绝,远者辅之以弓箭,连宇文成都也手中一箭败走,这在以力致胜的<说唐>前十条好汉中仅其一人。伍云召的武艺究竟有多高,扬州夺魁中突厥老英王的大将铁木金,使一条铁棒,三合击败瓦岗五虎其中一个王伯当,而伍云召出马两枪即剌死铁木金,如果王伯当与伍云召交手伯当一合之内极可毙命,与伯当武艺相当的如单雄信、程咬金诸将也等同。
如以隋朝前十条好汉为对比:伍云召VS李元霸一合虎口震开,召大败而走。
伍云召VS宇文成都“成都又是一铛,云召拿枪架住,两个战了十余合,云召料难敌他,回马便走。
成都纵马追赶,看看相近,云召回马挺枪,又战了二十余台。
云召气力不加,虚刺一枪,回马又走,成都纵马又赶。”应该说伍云召与成都交手十几合内不会有任何难题,超过三十合就难支了,如联合雄阔海、伍天锡之力则能与成都恶斗一天。裴元庆则与成都武力相当,云召、阔海、天锡三兄弟应在伯仲之间,书中有阔海、天锡杀了半月不肯住手之描写。伍云召VS雄阔海伍云召、雄阔海与麻叔谋都有过交手的战例,雄阔海占优,“杀出城来。遇着麻叔谋,也不说话,阔海把斧砍来,叔谋把枪架住,不知怎的,叔谋觉得两手酸麻,回马就走。阔海赶到,一斧砍作两段”麻叔谋能与猛将司马超大战四十余合,决非庸才,麻是使枪的技术型武将,遇同样使枪的云召还能纠缠两三合,遇雄阔海更多的是输在气力上,枪法还来不及展开就力怯了,或许开挖运河,吃小孩,整天寻欢作乐,久疏阵仗,才有不知怎的觉得两手酸麻之感。对于雄阔海与伍云召来说,类型不同,如同许褚与马超,力量型的优势更突显在前几合,雄阔海虽气力上略胜云召,但云召武艺更强,长久缠斗下去,力量型的消耗会更大些,后期并不一定就能占优势,而技术性的久缠之下,摸熟套路,往往寻个破绽,大喝一声,挑将于马下,林冲就属此类,更何况伍云召力量技术兼有之。单纯以麻叔谋作参考来判断雄阔海应比伍云召强一些,但如两人交手我想几许月都不会有胜负,三英围攻无敌将那回中是恰恰是力量型的雄阔海料不能敌,率先第一个撤出合斗,说唐把力量型抬得过高,而《兴唐传》里李元霸空有一身力气,反成罗成枪下小丑。伍云召VS罗成隋唐中还有另一使枪的罗成,很遗憾,扬州会上伍云召死于没尾驹下,错过两大枪的较量,但究竟谁高一筹,也只能从双方战例进行对比,这方面的例子很少,可用排名第十的尚师徒为参照,“云召无心恋战,提枪撞阵而走。尚师徒拍马道赶道:“反臣那里走?”照背后一枪刺来,云召回马,也是一枪刺去。大战八九合,尚师徒那里战得过。”尚师徒更得益于呼雷豹与提炉枪之威,特别是提炉枪,好不厉害,若撞着身上,见血就不活了。我想如果是打隋唐游戏,伍云召的运气应该设为C级,说唐中最精典的两匹怪马都让他遇上了。伍云召怀幼子八九合战退排名第十的尚师徒,而罗成要想在八九合战退尚师徒恐怕就有一定难度了,由于罗成的有效战例是十余合战退刘黑闼。“罗成大怒,把枪刺来,刘黑闼举刀迎敌,大战十余合,黑闼渐渐招架不住。”隋朝中刘黑闼排名第几不太清楚,曾十合左右鞭击李建成之流,武艺肯定不会在尚师徒之上,对比下来伍云召武艺应在罗成之上,两人枪法都神出鬼没,但伍云召声如铜钟,力能举鼎,气力方面罗成应该是远不如的,否则也不会让尉迟恭给提了起来,书中伍云召的战例中有数次一合使敌力怯或虎口震开的情况,而罗成则不多,罗成应该是偏重技巧性的。而现代评书《兴唐传》里伍云召被刘黑闼两回合就挑了,第六的伍天锡又被苏烈所杀,纯属莫名其妙。伍云召VS杨林至于第八的杨林与云召交手的可能结局,因无对比战例,只能另作分析了,南阳关上与伍云召交手过的还有齐国公韩擒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元老,出场只一次,但绝不可轻视,与杨林、罗艺齐名,十二岁打过老虎,十三岁出兵,曾破番兵数十万。南往北讨,不知会过几许英雄,并无敌手。虽未在隋唐好汉排名中,但年近七旬,须发苍白,竟能与云召大战十余合,方抵敌不住,武力应不低于尚师徒,与杨林、魏文通接近,估计伍云召与杨林交手胜负当在三十合之间,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杨林虽然被罗成回马枪所杀,但第七、第八好汉武力应该没有质的差距,罗成有两合剌败程咬金的战例,而杨林也有三合生擒程咬金的本事,“罗成遂提枪直刺,杨林举棍相迎,大战十余合。杨林只战得平手,却被瓦岗众好汉杀来,杨林心中一慌,被罗成正中左腿。”不能作为高下的依据。“却有高丽国内来的一员大将,姓左名雄,使一柄板斧,坐下一匹异马,没有尾巴的,名为没尾驹。那左雄大叫道:‘留下状元,我来也!’将斧照云召劈来。云召把枪一架,当的一响。左雄叫声:‘好家伙!’回马便走。伍云召大喝一声:‘何处走!’拍马赶来。左雄把没尾驹头上扑扑扑连打几下,那马蹄一低,后蹄一立,屁股内‘呼’一声响,撒出一根一丈长的尾巴来,‘光’地一扫,把伍云召的头都打得粉碎,死于马下。众将齐吃一惊。”再次悼念心中的隋朝赵子龙,南阳地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伍云召同志,在扬州世锦赛上两拳击败土耳其选手铁木金,一脚踢跑韩国种子选手左雄,遭此毒手,实为不幸。
十、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善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格观的道德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和典故,如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子杀猪践诺等。
例如,“立木为信”是中国古代商鞅变法时的一个故事。商鞅为了取信于民,在国都成阳城南门,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如有人将其搬到北门,便赏十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大众天然不信,但商鞅言之有理:如有人搬动一根木头而能赚到十金,岂不比徒然辛苦劳作要好得多?于是,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照做了,没想到商鞅真的赏了他十金。这一举动,提高了商鞅的威信,从而很快推行了新法。
另一个例子是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曾妻便哄他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市场回来,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这些故事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中的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遵循诚信的制度来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