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历史? 应县木塔历史

一、应县木塔历史?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AAAA级景区。

二、应县木塔的历史?

应县木塔在辽代清宁二年所建造

应县木塔坐落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建于辽代清宁二年,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

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木塔。

应县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57年的历史了,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不倒。

三、应县木塔历史沿革?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全球三大奇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四、扬州宝应县历史名人?

1、卢之超:出生于江苏宝应县。

卢之超,研究员。江苏宝应县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中办民大学哲学系。

2、陶成(吾庐先生):出生于宝应县。

陶成,字孟学,后更敬学,宝应县城人,明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陶成博学多才,工诗及篆隶书法,尤擅长丹青,自号“云湖仙人”。陶冶使成就。汉扬雄《法言·先知》:“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因此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因此陶成天下之才。”《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那南方中的举人进士不知费了先生几许陶成,几许指点,‘铁杵磨针’,才成正果。”。

3、季愈(字退如):出生于江南扬州府宝应湖西季家河,1710年前后去世。

季愈,字退如,号秋圃,季时贵次子,江南扬州府宝应湖西季家河人,康熙甲子中式四十九名举人,康熙庚辰会试第二、殿试一甲第二。

4、乔莱(子静):出生于江苏宝应。

乔莱(公元一六四二年至一六九四年),字子静,一字石林,江苏宝应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年五十三岁。

5、王式丹(字方若,号楼村):1645年出生于宝应,1718年去世。

五、江苏宝应县的历史由来?

春秋战国:宝应此地先属吴,后属越。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明朝: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

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六、应县木塔有多久的历史了?

957年的历史了

应县木塔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辽代清宁二年所建造

应县木塔坐落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建于辽代清宁二年,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

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木塔。

应县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57年的历史了,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不倒。

七、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八、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九、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十、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授墨堂记’里面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然而,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大众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灵魂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