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作品有哪些?(徐悲鸿的作品赏析)

如何评价徐悲鸿的作品?

优质回答

说起徐悲鸿大师,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奔马”,其实徐悲鸿的创作题材很广泛,奔马之所以出名,不光是印过邮票,还时常会出现在一些日常用品上面,我小时候家里用的玻璃杯上就有奔马图。徐悲鸿的人物画也很有特点,以形写神,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这是徐悲鸿独创的人物画技法。

徐悲鸿大师早年留学法国著名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成回国后将西画的技法融入国画中,强调造型和光线,讲究人体和动物的解剖结构,这些是传统国画体系中没有的。回国后的徐悲鸿长期担任美院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很多绘画人才,对中国画坛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教学和行政事务中,徐悲鸿留下的作品不是很多,在画家创作的黄金年龄,58岁时英年早逝,如果也能活到齐白石那个岁数,那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

曾经参观过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馆藏各个时期的作品有1000多幅。

图1,《奔马》。

图2,《秋林三骏》。

图3,《泰戈尔》。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1895年出生在“盛产”文人才子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邻近苏州、常州、无锡,距杭州亦不远。自宋、元以来,上述这些名城,就孕育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其流风余韵,历代相传。其父徐达章虽一生居住乡镇卖艺为生,从他的遗作《自画像》看,风格严谨,作法精练,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民间画师。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这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当时他就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推崇我国汉、魏、唐、宋的艺术和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他称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反映民主思想的作品。师承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悲天悯人的激情,认为这是艺术的最高情操。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和油画。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人物、走兽、禽鸟、花卉、风景,都有独到之处,而以画马声望卓著。但他的创作思想,主要是画人,他的创作实践,也是着重表现人物。在走兽、禽鸟等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寓有深刻的人格化的意思。

在徐悲鸿的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的实践中,贯通中西是一个基本观点。这和他学识广博和精研多种绘画技术有关。一个掌握了中国画、油画、色粉笔画和素描(包括勾勒)造型技能的画家,在美术实践中产生艺术思想上的渗透和中西绘画技术的取长补短是很自然的。谁对中西艺术理解愈透彻,对西方绘画技巧掌握得愈精湛,贯通中西的思想就愈明确、坚定,其可能则愈大。徐悲鸿的这个观点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潜心中西美术实践的结果。所以,不从融会中西的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徐悲鸿,就很难理解他的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绘画都有哪些特点?

优质回答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徐悲鸿,是一位精通国画,油画,还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画家

个人拙见,徐悲鸿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为什么?

徐悲鸿的作品,没有国画高大上的四君子,也没有宁静淡泊的山水画

但是徐悲鸿,如同西方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米勒,杜米埃,中国画家蒋兆和一样,时刻心系平民老百姓,劳苦大众,心系国家,关心国家安危

徐悲鸿创作的油画《田横五百士》,画于中国时局动荡,国难时期,画家通过描绘田横的故事,歌颂中国人民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油画《奚我后》,描绘了古代灾荒中难民流亡的情景,抒发了老百姓被压迫,渴望被解救的心情

国画《九方皋》,呼吁国家重视人才。

徐悲鸿是中国最早到欧洲学习西方油画的画家之一

徐悲鸿在法国认真学习西方油画,学成之后把西方油画的观念,精髓,长处,技法和工具带回中国。

徐悲鸿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在于,改良了中国传统绘画。

同时,徐悲鸿的油画,比如《田横五百士》,个人拙见,继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神采,画家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突出田横与壮士之间的交流,田横身穿红色调的衣服,显得很突出,突出了画面主角的地位。

徐悲鸿的油画,不仅仅继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神采,表达中国民族的气节。

但是,去欧洲学习油画归国之后,徐悲鸿也没有丢弃中国传统国画的创作,把中西绘画融会贯通。

徐悲鸿的国画创作,尤以画马名扬天下。

自古以来,骏马一直被寓意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生命力。

如曹操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抒发壮志雄心的意志。

个人拙见,徐悲鸿画笔下的骏马,无论是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特别是画家画笔下的《奔马图》,画家以浓墨表现鬃毛的浓密,淡墨挥洒飞扬的气势,其强健的生命力,正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民族气节和精神

徐悲鸿在创作奔马图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科学绘画结合的精神,仔细研究过马的解剖,骨骼,肌肉,甚至对马的脾气都了如指掌

徐悲鸿创作《奔马图》,融入西方科学的理性基础,水墨表达马的形体结构,同时又不失去中国画水墨的韵味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刚劲有力的笔法,奔腾的气势仿佛要破纸而出,骏马昂首奋蹄,鬃毛飞扬,腾空跃起,仿佛一匹骏马,在草原上热血沸腾,纵情驰骋,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刚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气息。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吗?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与同时期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绘画大师相比,常玉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优质回答

《裸女与北京狗》

《红色背景的百合花》

2011年时,画家常玉的《五裸女》,

以1.28亿港元拍卖成交,合约人民币1.07亿,

刷新了当时华人油画的最高成交纪录。

常玉出生在清末四川的一个富贵家庭,

小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1920年代,

在经营着四川最大丝厂的大哥的支持下,

他20岁时就去了巴黎,

从此成了一个居无定处的浪荡子,

除了家人去世时曾短暂回国,

一生旅居国外。

常玉风流浪漫,娶法国贵族老婆,

和大师贾科梅蒂是好友,

毕加索也给他画过像。

他爱画裸女,宁可少吃俭用,

省下几个钱来多雇几个模特,

“这对人体美的欣赏在我已经成了一种生理的要求,

必要的奢侈,不可摆脱的嗜好。”

好友徐志摩赞赏他画的是“宇宙大腿”,

他也是中国第一代赴法油画家中,

唯一进入西方艺术潮流中心的人。

常玉常说,

“一个人必须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最后一个普通的早晨,

常玉在巴黎的公寓里孤独地死去,

连墓地都买不起……

《五裸女》

撰文 石鸣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张常玉,而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常玉画作在台湾。

说到常玉的画作是如何流转到台湾的,可能还需要从画家的生平说起。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常玉是第一批赴法深造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和他同时代的人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等,不过区别在于,其他的人后来都陆续归国,而常玉一直留在巴黎,没有回国。

常玉(前排最右)与友人,约1925年在巴黎

在那一批艺术家中,常玉最终成为了唯一一个进入西方艺术潮流中心的中国人。他和贾科梅蒂是好友,毕加索为他画过像。

也正是因为他孤身一人在巴黎,通讯又不发达,所以国内的人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情况不甚了了。甚至都没有人知道,在遥远的法国,还有着这样一位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的中国画家。

常玉晚年因为缺乏经济来源,生活相当困苦。1963年,台湾有一个访欧团,去到巴黎访问了常玉,这一行人中有当时台湾教育部长黄季陆。

他邀请常玉回台湾任教,这样也可以改善他的经济状况。常玉答应了,于是先把43件油画作品运回了台湾。

1963年,黄季陆访问常玉巴黎画室

没想到的是,在这之后,常玉因为去埃及游玩,回来之后护照出了问题,无法入境台湾。

最后造成了“画到人未到”的局面,这一批滞留台湾的画作,后来也成为了常玉晚期画作最完整的收藏。

《入浴》

但是实际上,台湾人也没有马上发现常玉的价值。这批画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仓库里一放就是十几年,日渐破败,无人问津。

1966年,常玉孤身一人在巴黎逝世,作品流落到巴黎的拍卖行和跳蚤市场,论斤拍卖,一捆才几百法郎。

《着橙色上衣的金发少女》

1980年,旅居巴黎的台湾学者陈炎峰首先发现了常玉皮箱里的一批遗作,是1930年代的水彩素描,多达800余张。

1982年,陈炎峰在台湾办了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常玉画展。

198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中国巴黎”展再次介绍了常玉的作品。之后,常玉在台湾逐渐进入艺术评论家、藏家的视野。

2013年耿画廊常玉展现场

1992年,常玉的作品第一次在苏富比台北顺利拍出(《瓶菊》)。

1995年,其油画《白莲》拍出了1325万台币,成为常玉第一件成交价格过千万(台币)的作品。

《瓶菊》

不少台湾画商因为常玉的遗作而暴富,后来有人到巴黎,专门去了解常玉的下落。这样才得知了一些常玉死时的状况。

原来,1966年8月,常玉意外死于瓦斯泄漏中毒。

那时正好是法国人夏季外出度假的时候,他死了两天才被警察发现。由于死者在法国没有任何亲属,最后警察找到常玉打工的越南餐馆,让餐馆老板出钱,把画家草草埋在了巴黎郊区的某个公墓。

当时,常玉墓地的租期是30年,可以延期两年,到期不续,尸骨就要被清除。

台湾的画商找到常玉的墓地时,正好是租约到期的那一年,1998年。

台湾人为常玉的墓地又续租了30年,到2028年。

《裸女与高跟鞋》

也是从1990年代开始,常玉的大量画作陆续从巴黎流转到了台湾。

“我们亲自去到巴黎,直接从收藏常玉的最重要的几个法国收藏家手上拿画,”台北耿画廊负责人耿桂英说。

她研究常玉超过25年,是最先在台湾推广常玉画作的人之一,经手的常玉画作超过两百张。

约1930年,常玉与好友约翰·法兰寇在巴黎

那个时候在巴黎,手中握有常玉的画作最多的是一个犹太画商,叫做商尚·克劳德·希耶戴。台湾人找到他的时候,他劈头就说:“我等你们来找常玉的这些画,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的意思是,常玉是中国人,他的艺术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而他的价值也终究有一天会被中国人发现。

常玉与二哥合影,约1918年

常玉1901年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家里做纺织生意,后来还在上海开了中国第一家牙刷厂。

他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家境非常优渥,从小不愁吃穿,上面有哥哥持家,家里对他的期待就是“多念书”。

1930年左右的常玉,摄于巴黎寓所

他从小习书画,中国传统花鸟画得很好。他的书法老师赵熙是著名书法家,清末民初四川的“五老七贤”之一。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山水对常玉影响至深,贯穿到他后来的创作中。

用吴冠中的话说,“故国的宣纸哺育过少年常玉,这是终生不会消去的母亲的奶的馨香。”

《彩墨牡丹》

在巴黎学画时,别人都用铅笔、炭笔画素描,常玉却用毛笔画素描,速度极快,一口气画完。

他画过一些版画小品,底色非黑即红,线描的部分反白——像极了中国传统碑刻或者篆刻的拓印。

画油画,他先用画刷平涂之后,趁颜料还没有干,用刮笔刮出线条轮廓,这种手法接近金石篆刻的趣味。

《盆菊》

“我觉得,他是使用油画的颜料,用书法的方式在画,流畅灵动,”耿桂英说,“西方人不可能有这个线条,只有中国文人,才会有这种线条。”

《裸女》

《粉莲盆景》

《变形的仕女》

常玉画油画,非常会“留白”。白色在他的画里,几乎是无所不能,可以是物体,可以是空间,甚至也可以是轮廓线条本身,“配合简约至极的构图看来灵气生动,传达了丰富的中国意象。”

《粉底花篮》

在他早年的作品上,经常只署名一个“玉”字,然后在玉字上方加盖“天官赐福”的肖形印,那是他在国内时从小摊上买来的小玩意儿,以此来象形他的姓“常”字。

《双裸女》

他画女人体、画动物,画完之后,又在作品的背景上仔细、匀称地描上许多中国古代福、禄、寿的符号。

画静物花卉时,他会在花盆上以细致小楷,题写一些古诗词,比如宋代理学家程颙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猫与雀》

在构图和用色上,常玉都有意追求极简,每幅画作尽量不超过三种颜色,黑色、白色和粉红色。

可以说,常玉继承了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努力在西方的绘画中,实现中国人“平淡”和“天真”的美学理想。

《婚礼花饰》

但是,这样一种美学并不容易被欣赏,“大多数的观者第一次欣赏他的作品时,会觉得毫无艺术感,只有在重复观察之后,才能体会蕴含在意境中的真诚与严谨。”

《小鹿》

常玉自己说:“欧洲绘画好比一席丰盛的菜肴,当中包含了很多烧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式肉类。我的作品则像是蔬菜、水果和沙拉,能帮助人们转换及改变对于欣赏绘画艺术的品味。”

《椅子上的北京狗》

第一批在台湾推广常玉的人还记得,当年让人们接受常玉,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陈炎峰回忆1982年的那次《常玉三十年代水彩素描特展》,有个画家看了常玉的毛笔素描,很不以为然,“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的东西,谁不会?”

1990年代初,耿桂英去巴黎把常玉的画带回来的时候,受到了同行画廊的批判。“他们说,这么简单,我儿子也会画。”

“但是,简单还是复杂,不是艺术的标准。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上,常玉是第一前卫的。”

《裸女》

1929年,常玉的水墨裸女受到法国著名艺术经纪人侯谢的赏识——侯谢正是慧眼发掘毕加索的第一人。

自此,他的画作屡次在巴黎最高级的沙龙和画展亮相。

1930年,常玉受邀为法文版《陶潜诗集》创作了三张铜版插画,为这个诗集写序的是法国大文豪瓦雷里(Paul Valery)。

常玉为《陶潜诗集》作的铜版插画

1931年,常玉登录《法国艺术家名人录》。

1934年,又名列法国人编撰的《当代艺术家生平大字典1910—1930》。

这是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登在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中。

常玉生前最后一次画展的现场

常玉曾经好几次差点走红,可是却一次次没有把握机会,与名利擦肩而过。

或许,这也与他自己清高的性格有关。

与他交好的画家庞薰琹曾经回忆道:“人家请他画像,他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了拿走,不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同意这三个条件就画,不能实行这三个条件就告吹。”

穿长衫的常玉,1925年于巴黎

常玉似乎不甘心“卖画为生”。他秉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拒绝把绘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只是他心血来潮的业余爱好。

庞薰琹曾经“亲眼多次看见他被人包围,要买他画的线描人物,他把画送给了人,而拒绝了人们送给他的钱。”

他能够这么“潇洒”的前提,当然是“富二代”的雄厚经济基础。他1921年到巴黎,名义是“勤工俭学”,但实际上家里源源不断地有汇款,手头比徐悲鸿等其他留学生宽裕得多。

根据他早年好友王季冈的回忆,那个时候的常玉,“其人美丰仪,且衣着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除此之外,烟酒无缘,不跳舞,也不赌,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常玉(左)携女友(中)摄于巴黎枫丹白露

其他人都考进巴黎正规的美术学院进修,常玉的态度则远为优游不羁,他去了巴黎非传统的大茅屋工作室写生.

这是一个自由画室,集中了一批世界各地到巴黎来的盲流艺术家。别人画模特儿,常玉则别出心裁,画那些在画模特儿的人。

空闲时间,他就去泡咖啡馆,随身带着纸笔,观察咖啡馆里约会的男女,一有灵感马上挥笔写生。

“最有趣的是,他把周围的人,不管是男是女,年轻的或者是中年的,都画成女人裸体,没有人提抗议,相反受到极大的欢迎。”

《裸女》

常玉的女人缘极好。徐志摩参观常玉的画室时,笑话他的沙发太过破旧,常玉却不以为然:

“别看低我这张弹簧早经追悼了的沙发,这上面落坐过至少一二百个当得起美字的女人!”

《小裸女》

直到花甲之年,他仍然女友不断,且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

1956年,张大千到巴黎举办个展,常玉还特别介绍自己的年轻金发女友给他当模特儿。张大千为常玉女友画了幅像,后来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

张大千画的常玉女友

常玉向徐志摩承认,自己学画画的动机,“也就是这点对人体秘密的好奇”。

“对人体美的欣赏在我已经成了一种生理的要求”,“我就不能一天没有一个精光的女人耽在我的面前供养,安慰,喂饱我的‘眼淫’。”

《无题》

在1920年代巴黎波西米亚艺术气氛的滋养下,常玉的画越来越奔放,在他笔下,裸女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大胆、夸张,以至于徐志摩惊呼他画的是“宇宙大腿”。

《坐在椅子上的蓝发女士》

《憩》

1927年,他和一位法国男爵的女儿陷入热恋,1929年结婚,1931年离婚。

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细节比较模糊,我们只能从徐志摩的信件里推断,离婚原因大概是常玉对女人过于“博爱”的态度。

也是在1931年,常玉家里的纺织工厂因为受到列强倾销的冲击而倒闭,他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

1932年,他因为理念不合,又和侯谢闹翻,两人中断了合作。

常玉夫人哈蒙尼耶小姐,1928年

常玉笔下的哈蒙尼耶小姐

二战后旅法华人艺术圈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常玉早年在巴黎差点成名,当时有位画商打算捧一位东方画家,在藤田嗣治和常玉两人之间选择了常玉。

结果画商付了钱,时间到了之后找常玉要画。常玉却交不出画,钱也早就被他花光了。画商一气之下,转而去捧藤田嗣治,结果藤田大红特红。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传说。藤田嗣治比常玉大14岁,1913年就已经到了巴黎,常玉成名之前,他早就红了,两人之间不存在这种竞争关系。然而,了解常玉的人都觉得,这个段子对常玉性格的描绘可说是惟妙惟肖,相当真实。

常玉厌恶画廊对他的限制和压力,这使得那些曾经想与他合作的画商失望,陆续弃他而去。

第一位收藏常玉作品的藏家侯谢

在彻底陷入贫困之前,常玉还曾经风光过一次。1938年,他回国继承遗产,分得的钱有两百万银元之巨。

然而,这笔钱仅仅维持了两年。没有人知道这笔钱怎么花得这么快,都花到了哪儿。之后,常玉重新回归到一贫如洗的状态。

二战之后,他试图在纽约办画展,但是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为了谋生,他尝试过各种办法,做陶艺,在巴黎一家仿古家具厂给中国家具上漆,还去做水泥工。

因为太穷,他一度想放弃绘画,异想天开去推广什么“乒乓网球”,结果当然也是一无所获。

1950年左右的常玉

晚年常玉,连画画用的材料都买不起,有的时候甚至用油漆替代颜料。因此,画材劣质成为了他晚期画作的一个特点。

吴冠中形容常玉晚期的作品,线条是“乌黑的铁一般的线”,“不再是迷梦,是一鞭一条痕的沉痛”。

《俯卧裸女》

《盘踞裸女》

《人约黄昏后》

耿桂英说:“传统的中国文人始终不时兴画自己,常玉自然也从不画自己。可是常玉却经常画盆景,他屡屡以盆景来譬喻自己在法国的处境。”

《盆菊》

可是,巴黎的盆景真多啊,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都想在巴黎争奇斗艳……

《紫罗兰》

《含华吐瑞》

常玉晚期画的盆景,枝叶极茂密,极伸展,花盆却小得不成比例。

“他物质越是缺乏的时候,画出来的风景反而越饱满,枝叶茂密,繁花艳丽。民间的图腾都画上去了,食物都画上去了,佛手瓜,葡萄,枇杷,还有喜鹊。他不再局限只用黑、白、粉红三种颜色,用的每个颜色都很亮,很满,很漂亮。”

“这个时候,他一定穷困潦倒,两手空空。”

《绿底梅花》

常玉让耿桂英想起的,是那种“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土地,却依旧以自己的方式,紧紧拥抱着故乡土地的中国人”。

“应该说,常玉是属于巴黎的,他是不能被拘束、被限制的,他是奔放的,所以他一定选择在巴黎留下来。也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宿命注定是孤独,终身怀着一个乡愁。”

《一对斑马》

晚年的常玉,作画的主题从裸女转向动物。他笔下的动物,常常是小小一只,寂寞,疏离,被置于一片苍茫的景色之中,充满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

1966年夏天,他在创作绝笔之作时,曾给法国友人打了个电话:

“我开始画了一张画……”

“是什么样的画?”

“您将会看到的……”

“我就来。”

“还不到时候。”

“那要等到几时?”

“再过几天以后……我先画,然后简化它,再简化它……”

常玉绝笔之作《孤独》

几天之后,他又一次打电话给友人,“完成了。”

那是一只极小的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驰。常玉用手指点着小象,微笑着说,“这就是我。”

徐悲鸿的一幅作品《愚公移山》为何拍得那么高的价钱,高达2.088亿元,真是不可思议,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同样的画有人操作就高

谢邀,艺术作品拍卖价过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蒙娜丽莎现在的估价己达到数亿美元。徐悲鸿作为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卖个2亿也并不是不可思议。只是这次的操作并不是通过拍卖的市场行为,而是两家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这已经超出了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这个价格恐怕不会被藏家所认可,而应该由上市公司监管部门认定这种交易的方法和收入的性质是否合规,这种突发奇想的操作,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徐悲鸿《奔马图》是偶然性作品吗?

优质回答

是必然性,非偶然性!

《奔马图》画于1941年的秋天,当时徐悲鸿为给抗战募捐远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艺展,而国内的抗日战争正处于与日寇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二次长沙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领了长沙,消息传至槟城,徐悲鸿心急若焚、彻夜难眠,于是趁着月色,饱蘸浓墨,一幅纵长326厘米、横宽112厘米的《奔马图》一气呵成。

所以《奔马图》并不是偶然性的作品,是历史的必然。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徐悲鸿的作品有哪些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