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简单(陶渊明的诗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让你至今难忘?

优质回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这首诗,通俗易懂,我喜欢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节选)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其三》(节选)

这两段,一是人生来处,一是人生归途,每个人都躲不开,逃不掉。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优质回答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田园之诗并不难,难在写景状物之中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妙语哲思,写出自成一派的诗意与境界,成为自己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外化。陶渊明的这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写景状物,重在写意。这首《饮酒》,诗人选取的都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景物,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自己追求悠然闲适的精神追求与朴素淡雅的田园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守拙归真和返璞归真的哲学思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首句即表明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诗人居住在这尘世间,却没有感受到俗世的纷扰,耳边全无车水马龙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紧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到处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的原因。只要自己的内心不被俗世的追名逐利所束缚,纵使身处闹市,也能宁静悠然,如同身在方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只是在东篱之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一俯一仰之间,总能望见那悠然的南山。而这一切,源于诗人自己就拥有那悠然闲适的心态,饱含着诗人对于超尘脱俗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时分,岚气氤氲,如烟似雾,让人沉醉。夕阳西下,鸟倦飞而知还,成群结队地归向山林。此句看似简单地描绘山林之景,却融入了诗人平淡冲和的精神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充满了人生的意趣。诗人陶醉于其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此处无声胜有声,悠然淡雅、超然物外和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已经传达出来。品读这首《饮酒》,犹如品尝一杯清茶,清淡平和之中,氤氲着一种芬芳,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物我两忘和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诗人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传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理与意境。

这首《饮酒》,每一句诗都很经典,尤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成为陶渊明冲淡平和与自然淡远美学风格的代表性诗句,而且成为后世追求返璞归真和田园隐逸情怀的经典之句。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充满了诗人唯美而诗意的哲学化思考,言近旨远,语浅清深。这样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正是元好问笔下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正如苏轼所云,“平淡,绚烂之极也”。

陶渊明平淡如水,醇厚如酒,为山水田园诗歌之祖,人们心中永远的男神。陶渊明生乱世,东晋政权摇摇欲坠。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做官主要看出身,靠推荐。穷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陶渊明也是官宦世家,父亲官居太守,曾祖陶侃曾做过宰相,如果想做官,对于官二代来说,不是难事,他很快就做了彭泽令。可率性,洒脱的他怎能忍受黑暗官场的束缚,适逢州官来巡视,他撂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脱了官服,不干了。

于是,陶渊明回到家乡。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一边劳作,自食其力,一边读书。临清流而赋诗,登东皋以舒啸。农闲时间看看美景,写写诗,唱唱歌,多么享受,多么舒心惬意的生活。《饮酒》,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而结庐在人境,又是经典中的经典。原诗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感受陶公高格,领悟无我妙境。

先看一则笑话,一人大雾天气乘舟前行,突然撞在一只船上,船夫火冒三丈,是谁这班无礼?正欲大骂,仔细一看,妈呀,对面是空船?顿时火气消了一半。这就叫虚舟,任你雷霆震怒,我自虚舟前行。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无我。

你看陶渊明凭空发语,在熙来攘往的闹市,在喧嚣的人群之中,我并不会受到车马之声的一丝干扰,该干嘛干嘛,内心很平和。何以能如此?还在于修养身心,使之达到冲淡,平和,高远的境界。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都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本来有朋友约陶渊明到更加幽静之处去隐居,陶公写了这两句话,算做了回答。毛泽东少年时代也曾在集市上读书,以陶冶性情。现在,公共场所读书的人,都拥有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心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诗人到南山自己的花园里,采菊酿酒,所偶然觅得的佳句。造语之圆融,使人疑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人所做。清,王国维称其达到了诗词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与黄花,碧树,南山,飞鸟,蓝天,白云浑然融为一体。

诗人摘累了,站起来直直腰,苍然的南山如老朋友,无意间映入眼帘。苏东坡赞曰,着一见字,便境界全出。一个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醉翁形象便跃然眼前,呼之欲出。

转眼间,已夕阳在山,远山近水,云气氤氲。飞鸟鸣声上下,结伴而返。诗人携带着菊花,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感受到生活的满足与幸福,这里的美妙,怎么能用语言表述得清楚呢?

二,欣赏陶公风范,平凡成就伟大。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公是真正的田园歌者,别的诗人都是写田园之美的,而陶渊明锄地,躬耕,自食其力,写的是农桑之事。也只有陶渊明能摆脱物质的诱惑,轻看世俗,甘于淡泊。诗人忙碌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读,喝酒,读书,写作。他在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的路。难怪一向孤高,傲视群雄的李清照也视他为男神,自名号曰,易安居士。易安两字,就取于陶公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结束语:陶渊明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淡化自我,融于自然,才能找到心灵的慰安,生命的快乐,人生的归宿。

别的诗人都以雄壮,伟大而著名,而陶渊明却如一股潺潺的清流,靠平凡,平淡,悠然而震铄古今,流传不朽。这恐怕与天人合一的大道有关吧!

你最喜欢陶渊明的哪一首诗?

优质回答

不敢妄谈最喜欢,毕竟没有读完陶渊明全集。但很喜欢那首《读山海经》,全诗如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就起得很随意,说是读山海经,我们还以为陶渊明对这部奇书有什么读书心得,弄半天,他说的无非是他作为一个快乐的农夫的日常生活。当然这个标题也很赞,因为一个人有心情阅读《山海经》这样的书,说明心很静,心情很轻松安乐,阅读的书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

诗的本身像陶渊明很多诗一样,质朴有力,并不难懂,起码从字面上并不难懂。第一句白描,第二句,看到众鸟归巢,他说,你们有家,我也很爱我的家,简直有孩子气的喜悦。第三句,体现了他的生活常态:读书和种植应该是他生活的两大主题,已经翻了地,布了种,农活之余,时时读书。第四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隔深辙有过几个解释,有的说以深辙代表权贵之车,有的说以深辙代表大路,总之无论如何,陶渊明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穷巷无疑,巷子简陋,大车难进,再加上可能路也很远,所以故人也不容易来了,有时候想来看他,走了一半路就被这居住环境给吓回去了。这个情形,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我特别有心得,也很有感受,路远,居住环境又偏僻寒酸,这倒变成一种考验,能够千里迢迢来的,肯定是认为相聚值得花上路途的时间。

这一句的意思,有点类似的诗句是张充和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渺茫度此生。冷淡,就像陶渊明的穷巷,正因为这个考验和隔阂,存下来的、能来探望的,反而才是真正的知己。

当然陶渊明这一句和张充和那句还有区别。陶渊明的这句喜气洋洋,张充和那一句落落寡欢,这是气场完全不同的两句诗。

接下来,可以理解为他和朋友们(也就是克服了穷巷隔深辙的困难的朋友)一起做的事:他们喝酒,去园子里摘蔬菜(因为有欢言一语,可以理解为和朋友欢声笑语)。但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些事,不管是自己一个人做这些事,还是和朋友一起做这些事,气氛都是十分快乐的,陶渊明没有具体写到“我很快乐”这句话,但在他笔下,就连雨和风也非常愉悦: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一切仿佛天成,仿佛恰恰合适的温度,湿度,如此恰到好处,没有动荡的欣喜,却也让人诧异:是啊,为什么能这么恰到处处呢?

顾随特别欣赏陶渊明,他说:古今中外之诗人所以能震铄古今流传不朽,多以其伟大,而陶公之流传不朽,不以其伟大,而以其平凡。他的生活就是诗,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处,浅显而深刻。平凡不易引人注意,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其主要原因是因能把诗的境界表现在生活里。

从这一首诗看,顾随的评价非常中肯,难以说得比他更好。陶渊明确实是因其平凡而伟大,因其自然而深刻。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杂诗 陶渊明

这是我最喜欢的陶渊明的一首诗,没有之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第一句就把人世漂泊的无常写得淋漓尽致。我们都是,浩瀚宇宙里最微茫的存在。

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长大以后,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承担各种责任。一个少年,在家作为父母的儿子、妻子的老公、孩子的父亲,在外是一个职员。还不清的房贷、加不完的班。朝九晚五,照顾父母妻子,有多少时间,能够属于自己呢?

戴着生活的镣铐,彳亍于眼前的苟且之中,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

远方和诗呢?渐渐成了一个梦境。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这让我想到了各路公众号里怼亲戚的推送。

自出生与母体脱离的那一刻,我们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是最最亲密的人,也将不再会有身体的深入联系。能够产生深刻共鸣的,便只剩下了精神。

所以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有了所谓刎颈之交,有了比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深情谊。

生活已经如此艰辛,得意之时,尽情欢笑吧。

大好年华,就该鲜衣怒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光阴似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正是因为时间如水,回忆才变得无比美好。

昔日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也正是因为时间飞逝,珍惜才显得无比重要。

既然岁月不待人,那就好好地活在当下吧。

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不在他乡,而在,触手可及的那一朵菊花的芬芳,一弯新月的皎洁,一盏老茶的清香。

这首诗,语言非常质朴自然,看透世态炎凉与人世沧桑却哀而不伤,有一种豁达通透的力量。

就像辛稼轩的那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珍视当下热爱的生命的人,时光永远不会亏待他的。

最后,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作结: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陶渊明有哪些诗反映了他高洁的品质?

优质回答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一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归园田居·其二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饮酒(其五)①东晋 陶渊明结庐②在人境③,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⑨。采菊东篱下,悠然⑧见南山。山气日夕⑤佳,飞鸟相与⑥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五首诗哪一首最好?

优质回答

诚谢邀请: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学家、辞赋家,他的散文《桃花园记》开创的恬静安宁、与世无争的意境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憧憬和向往!《归园田居》为他创作的组诗,共五首(有说六首),我最喜欢第一首!。

第一首诗写作者强烈厌倦了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相互倾轧的官场生活,期待恬静宜人、自然古朴、安逸悠闲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真实和自由的生活的热爱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说自己从小就不因循随俗,本性却热爱自然风光,但错误地涉足官场至今也有十多年了;想想 :笼中之鸟依恋往日的山林,池中之鱼思念从前的深渊。

我还是想归乡务农,开垦荒地,耕耘田园。房前房后开辟十多亩地,再建几间茅屋草舍,栽种 榆树和柳树让其遮荫覆盖房屋,满院都要桃李芬芳,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邻村,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偶尔巷子中传来狗吠,桑树上有雄鸡在不停地啼唤, 庭院内尘杂污染,在空屋子中悠哉游哉; 我长期苑囿在官场的樊笼中,今天终于又要回到梦寐以求的大自然中去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简单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